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775839
  • 博文数量: 156
  • 博客积分: 5320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160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4-10-09 12:2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56)

文章存档

2010年(20)

2009年(46)

2008年(21)

2007年(21)

2006年(33)

2005年(10)

2004年(5)

分类:

2007-05-22 16:59:36

 见证消融中的珠峰之九  中绒布冰川西山脊  海拔5600米
 
 
绿色和平的这次珠峰行动,是为了见证和纪录世界最高峰的冰川消退的情况。根据目前的消融速度,不用三十年,80%的喜马拉雅的冰川都会消失。冰川加速消退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而其根本成因正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喜马拉雅冰川是我国及印度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这里的冰川消融关系到中国乃至全亚洲十多亿人的水源问题。因此,绿色和平呼吁:立即采取行动,改革我们的能源结构以减缓全球变暖!  

    2007年4月20日,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钟峪、匡铟、John Novis、王冠丽和周利从北京出发奔赴喜马拉雅,他们要到海拔5800米的中绒布冰川进行冰川消退的拍摄,把直观记录世界最高峰冰川消退的图片带回北京,展示给公众。

40年间,冰川的消融显而易见(本组图片摄影 John Novis) 

没有遇到地图上的冰川对安全而言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沮丧的,仅仅15年,1991年绘制的地图上的两条冰川就消融得不见了踪影。 

    每一个同行的藏民都拿着我们的横幅“保护我们的水源,停止全球变暖”,要求摄影师给他们拍照。他们更懂得水源的重要性。

 

    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只有安全保证了,我才会考虑其他的工作任务,所以哪些队员能够往上走,哪些队员只能留守大本营,是需要首先判断的。匡铟毅力很坚强,但体能欠缺,冠丽身体状况反应不错,可意志不够,心里也没有做好再往上走的准备。最后的决定由我、摄影师John Novis 和摄像师周利三人往上到海拔5600米的拍摄点,其余队员留守大本营。

 

    与高山向导边巴商量后,决定不在西山脊建立营地,采用阿尔卑斯登山法,在一天内完成拍摄并下撤回大本营。所以我们5点就起床了,原计划6点太阳出来前出发,可是前一天请好的4个背物资的藏民到6:30分都没到营地,不能再等下去了。最后决定,我、John、周利、罗布先出发,寻着昨天边巴他们探路做好的路标前进,边巴留在营地等藏民,他们速度快,肯定能追上我们。

前进的路线是从三岔口横切冰川中脊到达绒布冰川的西面,沿西山脊往南,向光明峰前进,这是我们去年没有走过的线路,但是从地图上看,似乎可以有更好的角度拍摄绒布冰川冰塔林的消融。我手中的地图是1991年绘制的珠穆朗玛峰地图,地形和高程采用的是1:25000和1:50000的航测地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今天要走的西山脊路线,要经过两条冰川,这两条冰川都是发源于西侧海拔6927米的红星峰,冰川末端一直向东,最终与绒布冰川汇合。对于这两条冰川,我的心情是矛盾的,如果它们现在还没消融,那我们穿越它将有极大的危险,如果他们已经不存在,那就是最直接的证明——气候变暖、冰川消融!

绿色和平2006、2007年珠峰考察路线图

 

    40分钟后,我们到达三岔口,再用90分钟,横切过绒布冰川中脊,这个速度比预想的快。我们刚刚安全切过冰川,回头就看到冰川对面出现几个小人影,那是边巴带背物资的四个藏民赶来了。虽然负重,他们的速度确实比我们快多了。

 

    一路向南往上爬,随时需要注意西山脊的滚石,边巴希望我们走得再快一些,因为中午气温升高后,冰雪融化,滚石较多,非常不安全。

 

    根据GPS的显示,我们肯定已经走过了地图上标示的第一条西东走向的冰川,但除了乱石,我们什么也没见到。

中午12:00,遇到障碍——一个巨大的山体塌方。光明峰就在眼前,目测最多还有30分钟的路程,就可以到达John梦想的拍摄点了。但路被挡住,我们无法通过,John沮丧得都要哭了。这个塌方的位置正是地图上显示的另一条冰川,但除了大大小小的乱石,我们看不到一丝冰川的踪影。

 

    无奈,John只有在边巴的协助下,从西边的山坡往上爬了50米,在一个稍高的位置拍摄冰川。(后经过绿色和平国际办公室的同事比对历史图片,进行分析,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我们图片可以直观说明冰川消融的情况,这次拍摄是成功的)

 

    13:40,我们下撤回营,15:40开始横切绒布冰川中脊,上午来时,我们就发现了好几个由于冰川消融形成的冰碛湖,准备在下撤的时候拍摄。16:20,在一个稍大的冰碛湖前,当我们正准备拉开我们的横幅——“保护我们的水源,停止全球变暖” ,身后一阵噼噼啪啪的落石声,原来是一块巨大冰川的顶部由于太阳照射表层溶化而滑落的石块。

冰碛湖

由于太阳照射,一块巨大冰川的顶部表层溶化而滑落的石块

帮我们背物资的藏民一直都把我们当作登山者,当他们看到我们手中的横幅,知道我们是环保工作者,这次到珠峰是为了考察冰川消融情况,保护水源后,每一个藏民都拿着我们的横幅,主动要求摄影师给他们拍照。他们比我们更懂得水源的重要性。

藏民主动要求举着横幅拍照

                                    

                                    绿色和平珠峰考察队 钟峪

                                             2007429

 

  

    关键性的一天终于来了.早上5点钟,外边还是漆黑一片,天气刺骨的寒冷,珠穆朗玛峰在淡淡的月光下映出巨大的影子。一切都非常安静,除了远处为登山车提供电力的发电机还在运转。我、钟峪和周利三个绿色和平考察队成员和向导外,我们还请了四个背物资的藏民,他们负责运送摄影摄像器材,食物和其他必需品。

6点多破晓时我们出发,一缕阳光刚刚爬上珠穆朗玛峰。把可能遇到的天气变化,难于行走的地形以及难以预料的困难考虑在内,我们预计12个小时候可以返回。

向目的地进发

 

    我们穿越冰川消融后留下的大片石碓,40年前,这里全都是冰,是我们根本无法通过的。我感觉身体状况很好,看来在阿姆斯特丹进行的体能训练终于有了回报。 4个小时候后,我们将拍摄对比图片的地方—1968年中科院珠峰考察到达的地点近在眼前了。摄像师周利在我耳边轻呼道:“成功了”。我兴奋极了,身上突然间觉得充满了力量,尽管是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地方。

 

    “噢,不!”向导突然轻声喊了出来。前面不远处,山体坍塌挡住了去路。向导说,我们不得不放弃拍摄计划,再往前走就太危险了,而且,前方也会有山体坍塌等着我们。

 

    我的心跳都要停止了,大汗淋漓,脑子里疯狂的转着各种可笑的选择方案。我开始跟向导交涉,提出许多荒谬的解决方法,比如用绳子翻越等,都被否决了。我几乎哭了,但向导坚持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提前想到的可能遇到的情况啊!我仰面朝天。“你不想拯救冰川吗?”我恳求道。

 

    午饭后,我们渐渐冷静下来。我在向导的协助下,在能到达的最佳位置拍摄了对比图片。我心里还是觉得有些沮丧,头发昏,在摄像机前录制访谈时出了几次低级错误。

冰碛湖

 

   最终我们花了3小时返回了大本营,路上在冰碛湖前拉着停止全球变暖的横幅拍摄了很好的照片,我的精神渐渐振奋起来。我们到达大本营的时间比预计的早,尽管每个人都累坏了。

                     绿色和平珠峰考察队 John Novis(译后)

                                          2007429

 

 

    早上10点,我还是决定往山上走走。于是带了一小壶水和相机从大本营上山。

 

    路上碰到好几支牦牛队,和夏尔巴人小队。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就能碰到上山或下山的登山者。天气很好,美丽而冷峻的珠峰就眼前。除牦牛外,还看到不知名的小鸟和咕咕叫的雪鸡。雪鸡和岩石一色,在石间蹦跳。

上山的路就走得极其之慢,身边不时有坠石滑落,噼噼啪啪。我不时吃点随身的糖果喝一小口水休息。路上先看见绿色的小湖,然后是黑灰的岩石下覆盖的幽蓝的冰,再远的地方是光明峰和冰川。

 

    走得太慢了,比预计的时间长太多,肚子饿了,没有力气,我在三岔口附近往回返。回程走得更慢,几次休息几乎在石头上睡着。

 

    每拐过一个山口就在期盼,大本营的帐篷就能出现在眼前。可惜不是。每碰到从大本营走来的登山者就问,大本营还要走多远,回答半个小时,可再问下一拨,居然还是半小时,累死了。

 

    最后,看到远远来了登山者,就想躺在躺石头上装死,等人来救。

 

    终于,看见大本营的帐篷,我一口喝干了所有的水。

绿色和平珠峰考察队 匡铟

                                             2007429

 

背景知识——喜马拉雅冰川退缩情况

    中国冰川广泛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6省区。其中西藏的冰川数量多达22468条,面积达28645平方公里。但近40年来,随着气温升高,中国冰川面积缩小了3248平方公里,比20世纪60年代冰川面积减少了5.5%,比两三百年前小冰期冰川覆盖较广时减少了21%;冰储量比20世纪60年代约减少389km3,约为7.0%。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冰川退缩的幅度更是急剧增大。估计到本世纪中,我国西部的冰川面积还将减少27.2%。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山脉,这里耸立着许多7000-8000米以上的高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冰川发育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仅峰区北坡就有冰川200多条。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拥有9449条冰川,面积超过20000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川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退缩状态。从1966年到1997年,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绒布冰川末端后退了170~270米。专家预测,即使气候变暖的脚步放缓甚至停止,绒布冰川的退缩状态都将继续保持几十年。这说明,即使在珠穆朗玛峰峰顶这样的极高海拔地区,也已经感受到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而同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希夏邦马峰的冰川自1980 年代以来的平均退缩速度为每年6米多,目前退缩速度进一步加快,甚至有研究报道说,希夏邦马峰的抗物热冰川正以平均每年10米的速度在退缩。

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退缩是近三十年来这个区域降水减少和温度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这种干暖化趋势继续,冰川退缩势必加剧。

 

背景知识——冰湖溃决

  在冰川的前端,产生的融水经常汇集形成一些冰川湖泊。随着冰川继续退缩,更多的冰川融水注入使得湖泊面积增大,尤其是当与冰川湖泊相连接的母冰川快速融化时,冰川融水量会突然增加,导致这些湖泊决堤引发洪水。这样产生的洪水通常被称为冰湖溃决洪水。近年来,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在不断消融,导致源自这里的河流下游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西藏自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60年间共有13个冰湖发生过15次溃决,形成巨大泥石流和洪水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2000年6 月10日,易贡藏布发生特大溃决型洪水,使川藏公路全线中断,冲毁通麦大桥、解放大桥等桥梁10余座,公路50余公里。在下游的印度境内灾害更重,特大溃决型洪水造成30人死100人失踪,5000人无家可归,20座大桥被毁,灾害损失达2290万美元。

 

背景知识——冰塔林

由于重力等作用,冰川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总是处在缓慢的运动中,在冰川的消融区,由于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的不同,或下垫面的变化,在冰川表面造成一些裂缝和裂隙,这些纵横相间的裂隙将冰川分割成一个个冰块,自上向下逐渐消融,形成一个个冰塔。

    除了冰川末端退缩,冰川的减薄和冰塔林的稀疏、上移也是冰川退缩的主要表现之一。在珠峰北坡的最大冰川——绒布冰川,冰川的主要分支之一中绒布冰川冰塔林区域的末端在1966年到1997年间上移了270 米,平均每年后退将近9米。

阅读(169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