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5658
  • 博文数量: 79
  • 博客积分: 4931
  • 博客等级: 上校
  • 技术积分: 15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3-15 12:42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2年(3)

2011年(7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Python/Ruby

2011-08-15 04:30:47

  10月11日,中海油与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宣布,中海油全资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将购入切萨皮克公司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南部鹰滩页岩油气项目共33.3%的权益,交易价格为现金10.8亿美元。除股权支付外,中海油同意在未来替切萨皮克支付其所持有权益部分中75%的钻完井费用,总额10.8亿美元。前后合作支付总金额为21.6亿美元。

  从“能源战略两步走”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战略第一步是要实现对现有能源的清洁使用,一方面在煤炭、石油能源使用过程中加一道“过滤网”,做到节能减排;一方面对煤炭就地改造,转变为煤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发送到东部地区去;同时,加快对天然气、核能的开发使用。

  在未来数十年中,合作双方计划对总量约40亿桶油当量的风险前资源潜力进行开发(已扣除平均约25%的矿区使用费)。目前,该项目共有10口水平井在产。其中,位于油窗区域内的单井初始产量最高能够达到约1160桶/天的原油及40万立方英尺的天然气,位于湿气窗区域的单井初始产量最高能够达到约400万立方英尺/天的天然气及1200桶/天的原油。中海油提供的资金到位后,切萨皮克将大量采购钻机。2012年前,项目的总钻井数预计将达约900口。切萨皮克估计,项目有望于未来10年里,实现40万到50万桶油当量/天的高峰产量。

  此次购入成功,是中国资本首次进入到美国陆地能源领域。业界认为,这次合作迈开了中美能源企业合作开发美国本土能源的第一步。

  中国岩层气开发前景堪好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认为,当这个思路确定以后,不难看出,政府必将重视加大与天然气相关的岩层气开发和使用。

  可以看到,由于缺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支撑,今年以来,美国经济从衰退中反弹回来的过程是“痛苦而缓慢”,而未来前景不容乐观,居高的失业率难以解决。最近,奥巴马政府计划采取新政,通过减税等方式来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但宋亮分析,由于美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部分企业因资金不足,发展滞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中国拥有26万亿立方米页岩气资源储量。而中国国土资源部也表示,计划到2020年把中国页岩气产能提高到每年150亿到300亿立方米。

  “由此可见,未来中国岩层气市场前景将非常明朗。”宋亮表示,但是,对于目前中国能源市场来说,岩层气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只有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开发,规模也比较小”。如果中海油进入该领域,将有望拉近与其他两家石油公司在陆地油气市场开发的差距,提高其在中国能源市场的份额。

  然而,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在资金和资源充裕的条件下,开发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相关钻井等方面的技术以及商业开采模式。而在美国,经历金融危机之后,技术水平及商业模式都非常成熟的能源企业最需要的是救济解困的资金支持。这就为双方的合作开辟了一条明朗的道路。

  互惠互利促成“联姻”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惟一实现页岩气商业开采的国家,技术和商业模式相当先进和成熟,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岩气开采技术一直是许多外国大型能源公司学习的榜样。

  而中国虽有着巨大页岩气储量,却因经验少、技术弱,尚未对页岩气进行商业开采,目前还处于试验打井阶段。业界认为,通过跨国收购,除了可以获得切萨皮克能源公司33.3%收益外,中海油还可以学习到相应开采技术和商业模式,为国内大规模商业化开采作准备。而对于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来说,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于生产规模扩大,吸纳更多人员就业,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

  业界分析,与5年前180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相比,此次合作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机以后,美国部分工业企业普遍遇到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又难以帮助企业可获得规模资金;另一方面是此次中国购买股份仅占33.3%,构不成对企业拥有控制权。

  此次合作成功似乎也表明,在中国资本进入本土能源市场上,美国政府与议会都有松动迹象。

  对此,宋亮认为,这种与美国本土企业合作并且能够双赢的模式,或将成为中国资本进入美国能源市场的绝佳办法。

  “以往关于中美敏感技术开发合作上,美国政府总是 持否定态度,直接的技术出口和交流是难以获得通过的。”因此,通过并购合作方式,从而获得美国关于岩气开采和商业模式的技术和经验是非常有益的。

  美国政府应更开明、开放

  “新冷战思维”不利于中美能源合作。此次,中美岩层气合作是在美国“新冷战思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美国“新冷战思维”的影响,中美能源合作由此应该能迈开实质性一步。

  令人遗憾的是,为确保美国在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启动了更为密集的贸易保护战和汇率战。而就在前不久,美国又提出了新能源产业301调查,欲把中国能源产品从美国市场上剔除出去。

  业界认为,这种带有冷战色彩的思维在美国政界中已经蔓延开来,并让美国政府离具有优势互补的中美经济合作之路越来越远。宋亮分析,今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危及到未来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霸主地位。对于中国而言,在新能源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就很有可能在未来的低碳经济时代超越美国。在这种“新冷战思维”的模式下,美国人恐将坚定不移地与中国打能源战。

  然而,“新冷战思维”的作祟,不仅影响了中美经济合作的未来,损害中美双方的利益,同时也减缓世界向低碳经济时代过渡的进程。

  而今年美国加大对中国产品进口壁垒,同时压迫中国促进人民币升值。但实际上,以上举措只能有损于双方利益,而不能有助于增强美国经济增长的实力。业界认为,对于奥巴马政府而言,当务之急,应该放低身价,打破传统,引入投资,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在生物、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大力引进外资,开发本土丰富的矿产、农林等优势资源。这样做,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扭转贸易逆差。

  此次,中海油与美国切萨皮克合作,可能成为美国引入外资的一个典范:在确保本土企业拥有控制权的条件下,积极引入包括中国资本在内的海外资本。


阅读(12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