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72712
  • 博文数量: 113
  • 博客积分: 5420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128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12-29 17:2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13)

文章存档

2011年(110)

2010年(3)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11-02-15 01:02:39

  摘 要:如何从结构方面研究和考察古代服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代服装结构虽为平面,但平面中也包含着细微的三维设计。其实,就服装结构而言,平面与立体是一个辩证关系,即平面之中包含着立体,立体之中也包含着平面。本文从深衣的裁剪,袍的袖裆的设计以及棉裤的前后裆设计三方面阐述古代服饰与现代服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服饰 平面 设计  中国古代服饰以平面的直线裁剪著称,其外观特征是宽松、肥大、含蓄。中国古代服饰既是一部衣史,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  目前,对古代服饰的研究与考察多是从史论、文化、艺术美学等角度去研究,讨论古代服饰对今人的启示与借鉴,也多集中在对古代服饰某个纹样、款式的寓意的研究或对某种工艺的开发方面,而对古代服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则显得份量不足。  从夏商到民国,数千载的历史中,伴随着国人走过的衣饰一直是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当然,这种平面结构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平面的古代服饰中,也不乏立体的影子,因为服装始终是为人体服务的,服装的物质性大于其精神性。而人体是一个三维的立体之物,平面的服装要适合人体的功能性的需求,除宽松肥大之外,于细微之处总会显现三维的影子。古代服饰结构的细微之处与现代裁剪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深衣中的斜裁  深衣是古代的一种服饰,产生于崇尚礼制的周代,适用范围广泛,诸侯、士大夫、庶民百姓皆可穿。深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上衣与下裳相连的形制对后世的服饰影响很大,后来的衫、袍等均可认为是深衣的遗制。深衣在古代服饰史上影响如此深刻,除了它的深刻用意外,还与它巧妙的裁剪、适体的功能分不开。深衣分为直裾式和曲裾式两种形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衣裳相连。深衣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在腰间缝合在一起。它的下裳部分共裁成12幅,以应12个月的含义。这12幅是采用斜裁的方法。即在一块宽为二尺二寸的布料上,分为宽的一头为一尺四寸,窄的一头为八寸的两部分对角斜裁。然后把它们缝合在一起,再与上衣相连。采用斜裁,一是受古代面料布幅宽度所限,二是出于功能的考虑。在平面的服装结构中,如果腰部不收省道而下摆又要宽大,以达到“利身”、“利行”的效果,那么这种裁剪方法是最合适的了。窄的一头用于腰部有收腰的效果;宽的一头用于下摆,并且采用斜丝使面料具有一定的拉伸性,可增大下摆的活动量。在现代裁剪中,A型裙的裁剪是通过腰部省道的合并以使下摆增大的,这样就造成了其腰线的向上微微弯曲状,形成一种上窄下宽的梯形效果。而深衣下裳的平面结构中也可以收到这种梯形效果。只是深衣的腰线是平直的,因为它没有省道的合并,但采用布料的斜丝也弥补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尽管古代服饰是平面结构,但出于功能的考虑还是有一些三维的裁剪效果的。  2、续衽钩边。这是曲裾式深衣的形制。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指衣裾,即衣服的后下摆。一般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缝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候必须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这样就形成了曲裾。  3、矩领。即领式采用交叉而方折向下的形制。  4、长及踝间。深衣的长度按照穿着者的身材而定。  另外,在深衣的领口、袖口、襟摆间有异色面料做的缘饰。这种缘饰,既可起到装饰作用,也是出于功能考虑。因为古代的服饰面料多为绸、绫等软料,在这些边缘部分做一些缘饰也可起到加固、牢靠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集装饰与实用功能于一体的设计。  二、袍中的“袖裆”设计  袍是继深衣之后出现的又一种长衣,初见于战国,秦汉时较为流行。汉代的袍服样式多采用交领,两襟叠压,相交而下,袖身部分较宽大,形成圆弧。袖口部分明显收敛,以便于活动。  袍的裁剪方式有正裁与斜裁两种:  袍分为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其中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分别为42厘米、43厘米和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的布,便于手臂的上下活动。领缘用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各宽41厘米。在腋下缝合的长方形的布,便是相当于现代裁剪中的“袖裆”设计了。“现代结构的袖裆设计是尽量使整体外观造型简洁而不失其良好的功能。因此,袖裆的设计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越隐蔽越好。”袍的衣袖最宽处为45厘米,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是不利于活动的。因而在腋下又加了一处“多余”布的设计,这块多加的布既增加了活动余地,又使衣身与下裳连接得更为顺畅。从现代服装结构中宽松袖的袖裆设计中来看,它与古代袍中腋下这块“多余”的布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在设计理念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在服装结构中,对于衣服的一些关键的运动部位是以实用功能为主要设计指导思想的。  三、绵FF中的“前后裆”设计  在古
阅读(84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