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轩 嗡啊咕噜班扎达尼斯嘛德格德桑德吽吽 嗡啊吽班扎咕噜巴美悉地吽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金刚经》 I 我非常兴奋可以或许稍微接头一下这部深奥的经典。很多人牺牲了周末,你们大概有很多比一大早跑到这里来,更好的事变可做,但是,你们付出了如许的牺牲。我信赖,假如以精确的发心这么做,肯定可以积累很多的功德。 有些人来这里,大概只是好奇;有些人来这里,大概是由于朋友的逼迫或影响。如许也很好,这会给我一些压力,我想这大概是我必须还的业债吧。 大概有些人来这里,是以为可以得到很多题目的答案;大概你以为,这部深奥的经典,能带来大家都在探求的通向康乐的钥匙 。不过,我得提示你,盼看不要太高。 大概有些人来这里,只是想得到加持,重要不是我的加持,而是佛陀亲口提过好多次,来自这部经本身的加持。人们信赖,假如和佛法有缘,《金刚经》能带来极大的加持。 大概有些人想,这是一个宗教的开示,期待听到很多甚么是对,甚么是错,甚么该做,甚么该避免等实用的教授。宗教总是与道德规范接洽在一起,我们对佛教也有如许的盼看,渴看得到“应当如何做”的引导,是人类的本性。 我注重到,《金刚经》在中国的大乘佛教徒中非常受欢迎,这很好。近来,我在读老子的《道德经》,我觉得它与《金刚经》邻近似。不过,尽管中国人喜好读《道德经》,却似乎喜好流连在儒家的脑筋里。 我们神往得到简单的指南,就像很多宗教和哲学体系所供给的引导。我们渴看被告知,假如如许做或那样做,比方拥有精确的见地和举动,就可以得到某种成就作为奖赏,比如可以生在天国,这是我们想听的。 大概,佛教应当有些简单可遵守的规矩。比如说,佛教徒平生“必须”往朝拜一次菩提迦耶,或者佛教徒不能吃鸡肉。印度教不许吃牛肉,伊斯兰教不许吃猪肉,那么,佛教徒就不许吃***。另外,佛教徒天天要做三次祈祷,早上,午时和晚上各一次。只要云云,就是佛教。 假如这就是佛教,地球上会有比而今多一百倍的佛教徒。但是,幸或不性冬佛教不是那么简单,它非常多样化,有极丰富的多样性,它艰深、广大,无穷无尽。 II 须菩提,那位叙述或开始了此经的人,曾问到:“在未来的末法期间,人们真的会接受如许的教授吗?”佛答道:“你怎么可以问如许的题目?”记得吗? 有很多来因可以说须菩提是对的,他的疑问黑白常有价值的。当他问:“他们能接受吗?”那是个很好又相当有价值的题目。为甚么有价值呢?由于,这部经中的话语,超越了泛泛的概念。不过,不要以为由于这部经非常神圣,所以超越了我们的概念。 月称菩萨曾说,一个人最少要证到菩萨初地,才可以或许解释佛经。因此,请不要盼看我往逐字逐句地解释这部经。不过,我会试着摘录无著菩萨和莲花戒菩萨注论中的一些解释。 为甚么《金刚经》的内容云云难以接受?简单来讲,是由于这部经在讲,全部佛法基本上就像是一种安慰剂,不过,它是有用的,我们尽不怀疑安慰剂是有作用的。即便云云,听到说佛法是一种安慰剂,是不是是挺可怕的? 你不怕吗?我就怕。基本上,修道就是个骗局,我们所深爱的修道是假的。宗教可能指着别的宗教说:“阿谁宗教是假的。” 可是,除了佛教,没有别的修道宣称自己是假的,这是个很紧张的声明。 举例来讲,当佛陀说:“那些以相见我的人,拥有错误的见地。” 像我们如许的平凡读者,顿时就下意识地想,那佛肯定是有别的的相,而不是刻画、雕刻或用木头、石头做出来的相。 不过,即便我们所热爱的修道是一场骗局,即便它是安慰剂,它倒是必要的安慰剂,必要的骗局。为甚么?由于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执著、束厄局促和串习,必须被斩断。 III 躲语中的Dorje Churpa, 或梵文中的Vajracchedika,有很多不同的翻译。中文偏向于把它翻成“金刚能断”(“能断骗局之金刚”)。很多躲文译师把它翻译成“能断金刚的伶俐” 。由于我用的是躲文译本,所以我要接头的是能切断金刚的伶俐。 说到“切断”,这就意味着有个“题目”:一个必要被切断的壳或形相。 我们的“题目”是我们全部的串习,习性是题目,有些像蛋壳一样的脆弱,轻轻一敲就可以解决了;有些则非常非常固执,就像因陀罗的标志— 金刚。“金刚石”(注:此处指英文翻译的Diamond,即金刚石)可能并不是精确的翻译。金刚是一种物质,是天神因陀罗使用的武器,据说它可以摧毁统统,但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毁坏这个金刚武器。就如同因陀罗的金刚一样,我们的一些习性和执著是云云的固执,似乎没法被摧毁。这部经教授的伶俐,乃至可以或许切断这类金刚。 有些染污轻易被切断,有些则很难,这重要取决于你对这类执著有多风俗。 在一开始,还完满是新手的时间,要戒烟、戒酒很轻易。可是,假如不停吸烟或饮酒,一阵子以后,你就离不开它们了,不只是身材上和精神上,乃至是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假如你俄然遏制饮酒和吸烟,和那些吸烟饮酒的朋友们混在一起,就会觉得很别扭,没办法真正地跟他们交流了。 所以,即使你意识到饮酒吸烟很明显会让你的身材和精神都受损,还是停不下来。你吸烟的风俗,饮酒的风俗,变得很固执,不过还没有金刚强。假如你终极采用了某种方法,往看精神科大夫或生理医师,或者进行某种医治,逼迫自己遏制吸烟饮酒,然后会发生甚么呢?你会为可以或许达到不吸烟和不饮酒的境界而骄傲。 IV 在《金刚经》中,这类因戒了烟、戒了酒而产生的骄傲,就像是金刚,它是最固执的习性。只要你落在戒了烟的状态里,这就意味着,你还被曾抽过烟纠缠着。这部经一开始就讲到,你不仅不应当吸烟,它还讲到,你应当超越不吸烟。 这就是为甚么须菩提问佛陀:“末法期间的平凡人能接受这类教法吗?”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题目,一个非常可以明黑的疑问。平常,大多数人甘心听到:“不要吸烟,那是个坏风俗,不利于你的健康。” 假如再听到一些额外的讯息,比如:“超越可以或许戒烟的骄傲”,会让我们困惑。很多人会回过头来猜度,这是不是是意味着我们应当再吸烟呢? V 再举个例子,全部地狱道的痛楚,全部那些烧烙和割截的可怕形貌,大多数人乐意听,假如我们举动不好,就会落进地狱,所以我们最好举动杰出。乃至佛教徒用这类方法,把地狱景象描画在寺庙表面等等。 不过,要明黑大乘佛教说:“你的嗔恨与地狱没有差别,没有外在的地狱。”就更难了 。而更难懂黑的是,没有与生俱来的嗔恨,因此,以慈悲的修行之道,往净化这类非本具的嗔恨,与使用安慰剂没有分别。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喜好听,佛安住在像西方极乐天下一样的地方。我们乐意如许想,假如我们向佛祈祷,佛就会雨降加持,赐予所需,保护我们免于苦难等等。这很轻易接受,由于,当事变很顺利,我们心情也不错时,我们可以向佛祈祷,这着实与抱怨没甚么两样,能有个人在必要时可以向他告急,不顺的时间可以抱怨,也是蛮好的。 可是,更难懂黑的是,你的心就是佛,这就挺吓人的,由于如许一来全部的责任就是自己的了。不过,更让人害怕的是,相识心根本就不存在。这使得明黑以下的话很坚苦:“只要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只要有佛的色彩和外形,它们就都是骗人的,都是虚假的,没有这些才是真的。” VI 在大乘佛教中,最紧张的特质是般若- 根本的伶俐。别的的特质比如布施、持戒、道德,都次于伶俐,这不是我编造的,寂天菩萨在他的《进菩萨行论》的第九品中说:“全部广大无尽的菩萨行,如布施等,都是为了伶俐而说的。” 甚么是伶俐呢?这很难懂释,《金刚经》会解释它。以下是我的解释:伶俐是我们心最正常的状态,请把这句话划下来:它最正常的状态。 甚么是正常状态?定义正常状态是很难的。平常,我们看着这朵花,然后想“这是朵花” ,这被视作是正常的概念。假如有人走过来,开始吃这朵花,我们顿时就会想,此人应当进医院了,我们会以为那不正常。一样的,我们会以为有生理疾病,吸毒,或者酗酒是不正常的。我们不就是如许定义“正常状态”的吗? 用一样的逻辑,假如从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话,我们都不正常,为甚么呢?由于我们有生理疾病,我们有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所以透过我们的病态而得到的全部认知都是不正常的。假如你细致想想,这类说法是对的。 举例来讲,你想想看,有人以为Louis Vuitton那么贵的提包是物有所值,难道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吗?为甚么它在中国,尤其是在日本,那么受追捧?我们不知道为甚么。假如好好想想,如许的追随潮流是有点不正常。 我们天天都在做很多近似如许的事,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某个原因起因在增肥,而成千上万的另外一些人为了某些原因起因在减肥,这非常不正常。可是,没几个人有深刻又逻辑的来因,解释为甚么他们应当增肥或减肥。 一个近似的例子是假日旅行,我们几乎不知道自己为甚么要往旅游。而今大家往的目的地都没甚么特点或分外,没有多少不同,Banana Republic, Gap, Starbucks Coffee, Body Shop,到处都一样。基本上,就像是到了你自己城市的另外一个角落,除了由于是假日,夫妻有更多时间吵架。 一样的,商店里的时装看起来也都一样,大概是我不够敏感,不过,我真的看不出Kenzo 和 Yamamoto之间有甚么明显的区分。峭垢天我坐在一家咖啡店里,人们背对着我走向一个扶梯,所以我只看到他们的背影,不看他们的脸,这些人看上往简直就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做的一些事变,从一名真正圣者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很不正常。比如,假设我能在地球上活八十年,这要求已很高了,野心很大,不过就算我真的活八十年,这意味着我的生命已过往一半了,在剩下的四十年里,我必要多少条牛崽裤?我想二十条就够了,必要大概八十件T恤衫。假如这么估算的话,我的生存可以过得很经济的。 不过,我们可不是如许购物的,不是吗?有的人买东西就似乎我们有十万只脚,或者十万辈子可活。我们当然可以责备谴责广告公司,不过, 是你的心不正常,当然,这类不正常对买卖是很好的,假如大家都真的生理健康了,买卖就做不下往,由于,谁还买东西呢? VII 我要先容给你们的是究竟的正常的心,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作育这类伶俐,经过听闻教法,你可以作育肯定的伶俐。比如,你听到这些教授而且觉得:“对, 有道理。”这就是一种小的例证式的伶俐。 不过,假如你思考所听到的和读到的,然后产生了更大的信心,那就更好。但是,经过听闻读诵而产生的伶俐,和经过思考而得到的智能,是透过推理逻辑产生的,就像是服从了大夫的建议,然后思考它一样。 真实的伶俐只能来自禅修。禅修时,我们做甚么?我们试着渐渐放开,抛弃全部的参考点,比方见地、道、果,和方针,全部这些参考点,都必要被消除。只要有参考点,我们就会不停比较,而与参考点做比较,经常就是不安全感的来历。 顺便提一下,我可不是说把心放空,由于这本身就是一种参考点,我的意思是,不要被参考点捉住或困住。 VIII 让我们从这部经的名字开始 —《金刚经》,这里我把它译成“能断金刚的伶俐”, 它也被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三百偈颂的***非常简短,目的是为了让追随者可以读诵、钞缮和保存它。 这部经从阿难陀的公布开始:“如是我闻一时”,这句“如是我闻”是个很紧张的公布,一方面,这说明阿难陀是个见证者;同时,透过宣称“如是我闻”也在表明阿难陀的解释或说明不是出自他自己的证量,他只是在复述佛陀讲过的话。还有,经过说明是他听闻的,他也没有宣称他已明黑了。 你们必须记住这是一部大乘经典,不过讲述者倒是声闻。阿难陀不是大乘***,他是声闻。很希奇,我们大乘***看不起声闻乘,叫他们小乘,没有他们,我们全部的经典都不可能存在,比方《心经》是由另外一名声闻舍利子叙述的。 “如是我闻一时”就更精确了,这表示它不是个模糊的场合,而是于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点,这里所指的具体地点就是只树给孤独园,在这个园的中间有一片树林,叫只树,只树林,这个只树给孤独园在舍卫国。人们信赖佛陀在舍卫国停顿的时间最长。不仅是阿难陀,而且还有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也在场,不只是声闻乘的比丘,还有很多大菩萨。 一天早晨,佛陀从居住地起荚冬着衣持钵,进舍卫大城,乞食结束后,开始吃饭,午时把一天中的末了一餐吃完后,他收起衣钵,洗了脚。这些都是意味性的教授,以便烘托出这个深奥教法的氛围。然后,他非常专注地笔挺端坐在天神展好的坐垫上。当时,很多大比丘聚拢来恭敬顶礼,绕佛三圈,坐在佛的四周。然后,在一个特定的时候,尊者须菩提也来了,坐在某个地方。随后,须菩提起荚冬把他的法衣搭至左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对佛说。 这就是场景,在经典中,经常能找到关于场景的形貌。这大概很印度化,不过,这些场景的具体细节却非常深奥,同时供给历史背景给我们。 请记住,这是个很紧张的教授,个中一些抽象的叙述,等同于而今那些物理学家在会议室里接头的似乎是原创的发现,只不过,这些题目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被探究过了。 假如你认真想想,这真的很稀有: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的某处树下,佛陀和他的***们接头着最深奥的话题。他们没有接头如何往统治国荚冬如何以比方“假如不如许和那样做,就会下地狱”的话恐吓大众,他们接头的是深奥又先进的话题。 可以明黑地,须菩提跪下后首先称赞佛陀:“多么稀有啊佛陀,多么稀有啊,佛分外地护念诸菩萨。”他说了两次“稀有”,这是他所作的紧张评价。这里必要解释一下,大概正是因此,中国的高僧大德们也极为夸大读诵《金刚经》。 建立佛的继续人是很紧张的,假如你读诵、思考,和修持《金刚经》,你就成为佛的传人。伟大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同等地成为佛的传人,没有人是重要的继续人。成为佛陀的传人,不只意味着成为佛的孩子,而是能继续佛的美满。 我们要熟悉到,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本身就具有成为佛的传人的品格。我们就是佛,我们拥有佛性的潜能,这个究竟是很奥妙的。同时,如来分外护念那些培养佛性潜能的菩萨,也是一样稀有的。 须菩提问佛:“菩萨怎么才能美满深奥的道?菩萨如何才能证得本性?”佛说:“善哉”,赞成须菩提的题目,然后建议须菩提专心听。接着,佛说,他将要解释,菩萨应当如何建立,如何安住在这深奥的道上,如何发菩提心。 IX 佛最开始跟须菩提讲的话,是关于菩萨的发心,菩萨应当如何发心呢?菩萨肯定要有度化统统众生的决心。全部卵生的,比如鸟;全部胎生的,比如人;全部湿生的,比如蝴蝶;全部化生的,如天神;全部像我们一样有形色的,和无色的,比如某些天神或鬼;全部那些像我们一样有脑筋,但是没有粗重五蕴的,比如一些高级又分外的神;乃至那些无想,更高级的天神。菩萨要引领全部众生证进究竟涅槃,而得度化。 当然,全部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的众生都要度化进涅槃。不过,这个陈述是说,即使是最高的无想天的天神,也包括在这里,如许的天道经常被误以为就是涅槃。究竟上,有些宗教可能就只是以这个境界为方针。可是全部这些境界,无一例外的,都必须被度化,这就是菩萨应当如何发心。 接下来是这段话的关键,佛说,当全部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被度化后,菩萨肯定不要以为有任何众生得到了度化,这是真实的关键。记得我提到过的安慰剂吗?盼看全部众生康乐,盼看全部众生证悟,激励着我们的修行。可是,鄙人面的这段话中,佛说,菩萨必须相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了度化,这表明,相对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一种安慰剂。 不要误会,当佛说,菩萨不要以为有任何一个众生被度化了,他不是在说菩萨不应当满足于救度众生的举动,应当继续往度化更多的众生;他是在说,假如菩萨看到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那么这位菩萨的见地是错误的。任何以为有“寿者”(寿命长度)存在的菩萨,不是真实的菩萨。可是,我们的心是如许想的。 我们中有些人以为自己是菩萨,以为真实存在的众生,承受着真实存在的痛楚,必要我们的帮助。不过,假如一名菩萨执著或固化于认定 “众生”是一个实体,那么这位菩萨只不过是在积聚痛楚的因。 究竟上,“我”不存在,“人”不存在,“众生”不存在,没有甚么是“寿者” 。甚么是“我”?“我”只不过是贴在由诸蕴组合而成的几个实体上的标签。举例来讲,一张『诶子”有桌子腿和桌面,还有别的一些部分组成,它们合在一起,就符合了我们『诶子”的概念。“人”是如许,“ 众生”也是如许。 除了仅仅作为标签外,“寿者”并不存在。我们生掷中的前一刻,此生中的前一刻,已逝往。比方,我们刚才的苏息,它已过往,永远地过往了,它不再是个实体,下一刻会发生甚么?今天下午会发生甚么?我们只能想象,我们只能假设会发生甚么,可是如何确定呢,它还没实现呢。 当我们评论到“寿者”,我们是在谈长寿。我们信赖长寿,不是吗?这不就是为甚么我们会信赖诸如维它命和人参吗?可是,***是我们只是在想象,就如同我们想象今天下午的计划一样。这就是为甚么当菩萨度化众生时,肯定要知道没有“人”或者“众生”被度化了。 X 再说一下,当菩萨了悟到,没有真实存在的众生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这不是不是定,假如它是不是定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否定。菩萨也不抛弃众生,假如是抛弃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抛弃。 这就是为甚么佛在《金刚经》中说,菩萨要有度化全部众生的发心,不只是鸟类、人类,而是全部众生,包括那些无想的天神。但是,菩萨肯定要了悟,没有任何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 一样的,举例来讲,当一名菩萨布施一枚硬币给一个讨饭人,这个布施的举动必须是基于以下的了悟:就是没有真实存在的对象可作布施。即便云云,菩萨还是要布施这枚硬痹冬佛从没说过我们不应当这么做,这相当的深奥。 出离心也是如许,出离的标准概念是,了知执著是无用的,没有本性的,所以我们应当摆脱掉它们。比方,在孩提期间,我们觉得沙堡和玩具很好玩,可是,到了 十几岁的时间,就觉得它们没意思了,由于我们知道那些不是真的,孩子气的玩具被溜冰轮鞋,滑板,松松垮垮的牛崽裤所庖代。成年后,我们意识到滑板完全没有用,也偶然义,所以,我们就戴劳力士腕表,买昂贵的汽车,镶金牙等等。不过,到了八十岁摆布,我们发现这些也没有用,到当时间,可能像桌布和筷子这类的东西能让我们开心。 知道自己基本上厌倦了旧的玩具,是一种我们具有的很紧张的出离。不过,不仅仅是这类出离,我们谈的是没有甚么可以出离的出离,这是最伟大的出离。所以,当我们粉碎沙堡的时间,我们并没有摧毁真实的城堡。 同理,当布施时,着实并没有可以施予的真正讨饭人。不知怎么地,我们陷进了以为金钱及全部物是很紧张的观念。但是,只是人类的心决定了金钱和全部物是必须的,比如, 而今我们的心以为石油是必须品,由于我们要开车,要坐飞机,所以石油很紧张。可是,大概在五十年内,我们会决定水更紧张,大概我们会由于水而争斗。你看,加诸于石油、钱币、金子、钻石,或者房地产的价值,只不过是由我们染污的心加诸其上的,在实相里,石油与水超越了这类价值。 这就是为甚么,修布施的菩萨肯定不能住相,不能住于声、味等等,乃至不能住于布施的相。为甚么?由于假如菩萨,修布施时渴看或依靠于相,那么这位菩萨就在量度,假如这位菩萨在量度,就表明有个参考点,似乎菩萨在期待尽头线,似乎有一个尽头线似的,而这意味着痛楚,意味着竞争与焦虑的痛楚。 XI 佛问须菩提:“你以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或许被量度吗?”须菩提说:“不能。”佛接着问须菩提:“南、西、北方的虚空,可以或许被量度吗?”须菩提说都“不能。”佛接下来讲:“须菩提,假如一名菩萨,不住于度量或任何相或者尽头线,那么,如许的布施就是我们所说的无量布施,这类布施的效果是无量的,没法量度。” 这可不是笔墨游戏,这又是一个非常紧张有关量度的教授。平常,在宗教的脑筋中,我们总是在衡量,比如,假如我们布施给穷人,下一世就会富有,有这类的界线,有这类的量度。并窃冬还有别的的量度,布施一枚硬币不如布施一百枚硬币那么慷慨;相较于菩萨救济自己的血肉肢体,布施钱币就甚么都不值了。总是有各样的量度,就像在用磅秤称重量。 只要我们还在称重,还在度量,我们就总会觉得自己是有限的。经典里从来也没有写过,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一百万次以后,才能美满布施行,没如许的东西。然而,听闻当释迦牟尼佛还是菩萨时,曾布施自己的肢体给老虎如许的故事,对我们这些平凡人来讲,是一种启发,我们会说:“多么了不起的布施啊,多么慷慨啊。” 当释迦牟尼佛还是菩萨时,有一次他乞食只得到五粒米,在返回的路上,碰到了迦叶佛,他把这宝贵的五粒米抛向迦叶佛,作为供养。平常,假如米是这么的珍贵,我们可能会用纸把米包好,确定放到接受人的手里,而且被得当的使用,可是,他只是把米抛向了空中,由于得遇迦叶佛,给了他云云深刻的启发,将米抛出往,是他能作的最好的供养。由此功德,据信他成为了转轮圣王,伟大的宇宙之王。 我们在评论的是最上乘的布施,要注重到一件紧张的事,佛不是在否定布施的举动,你不能想:“好吧,既然 没有甚么可以布施的,那就不用往布施了。” 假如你已了悟到“没有甚么可以布施的”,你怎么会想,“那就不用往布施了呢?” 所以,佛做了结语,告诉须菩提,菩萨要把心安住在这个教授上。 XII 接下来,佛问须菩提:“可能以身相见到如来吗?”身相包括顶髻和金色的佛身等等这些。须菩提说:“不能,不能以身相见到如来。” 这次,实际上是须菩提在给我们教授。那么这些相是甚么呢?须菩提说,它们实际上代表无相。 当然,在我们的平常内心,我们喜好把佛想成是跟你我一样的佛教徒,佛是我们的好汉,大明星。当我合掌向佛祈祷时,我禁不住会如许:我的习性立即造作出一个分外的身相,从我的角度看,是所谓美丽的身相。 比如,三十二相好中的一种就是,据信佛身的高度和宽度是一样的,这点很难想象,假如我们真这么看,这就是一个箱子,一个很胖的人。有很多如许希奇的事。佛的耳垂碰到肩膀,这难以想象。佛的手指间有网,即使我们诗意地说,佛的手指间有会发光的网,那也没用。佛的手像鸭蹼一样。佛的指甲像铜。假如佛要,他的舌头能罩住自己的整张脸。有很多如许的东西,超超出我们。 不过,大概我不该说“超超出我们”, 这些相好是不可思议的意味性教授。我们的心有一种复杂性,佛陀做为我们的参考点,是所谓的抱负的榜样,他与我们不是完全不相干,而是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同时,他是我们的抱负,所以,他理应比我们好,否则,他就只是个平凡人,那我们为甚么要跟随他呢?所以,他不得不比我们好一点点,或最少比我们好一半,这就是复杂的地方。 我们到底想要甚么?自己不知道。偶然间,我们盼看他跟我们差未几,那样我们能跟他聊聊,可以跟他沟通。可是,假如他跟我们太相似了,那我们就不能被他启发。假如他完全超越了我们,那他又不能成为我们的参考点了,云云,我们到底在追随谁? 很多宗教信赖,神是不可见的,神没有相。在佛教中,我们有没有相之相,这很紧张。由于,假如想成为抱负主义者,最少你要有某种桥梁,这就是为甚么如来讲到身相,他指的是无相。佛接着说:“否则,只要有一个可被识别的相,不管是甚么特性,都是虚假的。”这是金刚乘可以非常有帮助的地方。 有些声闻乘和纯粹的大乘佛教徒可能不明黑,为甚么金刚乘的佛有六只手臂,六条腿等等。金刚乘是如许辩解的:佛不受相的束缚,所以,佛不受只有两条腿,两只手的束缚。这并不是在说,真实的佛陀有六只手臂和六条腿,只要相对上,佛可以被视作有两只手臂和两条腿,就也能够被看作有六张脸,六只手臂等等,我们必要超越如许的相。当我们的了悟超越了最短和最长, 那么我们就在谈无相。当我们可以或许见到相的无相本质,我们就能见到如来。 XIII 此时,须菩提问佛:“在未来的末法时期,平常的众生可以或许明黑和对这个教法有信心吗?”佛说:“不要这么说,如来灭度后很多年,还会有众生欣赏这些深奥的教授,还会有众生,听闻了这些章句,就生起信心。须菩提,你要知道,如许的人不只是在一名佛前,而是在很多很多佛前,种了善根。须菩提,将来任何人,听闻到这些教授,哪怕是一顷刻生起了清净的信心,如来悉知此人。” 所以,任何人,哪怕只有一顷刻,对这类无相,不可量度等等,生起信心,甚或只是在一顷刻起了疑问,觉得大概这些是真的,这个人就将要成为佛的继续人。为甚么?由于如许的人,不会被限定在称重量和量度“我”、“人”、“众生”或“寿者”当中。 如许的众生,即使只有一顷刻的信心,就不会被法或非法,戒律,道德,对和错的概念所困。只要我们还困在法或非法,做对的事或错的事,我们就困在“我”、“人”、“众生”或“寿者”当中。 《金刚经》是最高等级的经典— 不必要解释的经典。与《阿弥陀经》不同,比如,不管你到哪儿,莲花盛开,你将从花当中再生,还有别的的这类的经典。 XIV 佛问了须菩提两个非常紧张的题目。他首先问:“如来证得了甚么吗?”也就是说如来证悟了吗?如来证得了全部的解脱功德吗?接下来佛陀问:“ 如来有没有说甚么法?”须菩提回答说,以他的明黑,如来没有达到或证得甚么,如来也没有教过甚么。 记得吗,这是部不必要解释的经典,再也找不到比这更高的了,这是最上乘的经典。在这里,自始至终都在教授大乘佛教的精华- 空性。就如同《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在这部经中,空性是从没有众生可作为慈悲与布施对象的角度来解释的。 佛没有任何身相,这很难观想或脑筋。当我们读到这里,大概理智上,觉得它有点道理;不过,一旦感情控制了我们的生命,这些就完全没故意义了。比如,假如而今地震,或是有致命的疾病,我们就会想向某人祈祷或依靠某人,我们会想要向某些“某人”作供养。 佛教徒平常是向佛菩萨作供养,我们喜好信赖他们收到了我们的供养。当我们供养桃子到佛桌上时,我们就在假想,假设或表示,佛有嘴,不是吗?我们假想或假设,佛有鼻子,可以闻到我们供奉的喷鼻。然而,佛没有身相,当然佛不只是没有泛泛的鼻子或嘴,佛也没有超越泛泛的任何身相。佛陀,如他亲口所说,是无相的。 假设我们生掷中出现了某些内在或外在的灾难,我们怎么办?我们不是断见者,也不是存在主义者,会说:“ 好吧, 这就是人生,我甚么也做不了。”作为佛教徒,我们不能这么说,由于我们信赖缘起,每个征象都是依照因、缘和果来运作的,我们信赖云云。每件事就比如是煮蛋,只要有了煮蛋所需的得当条件,蛋就会被煮熟。 作为非断见者,也就是有些常见的人,我们总得做点甚么。不过,我们不只是不得不做,身为菩萨,我们被鼓励往做,不仅仅停止自己的灾难,还要往停止别的全部众生的灾难。 你已听到佛自己说,佛没有身相,如来没有证得任何真实存在的解脱功德,如来没有说任何独立存在的法。 对于发性情等小的个人灾难,我们知道如何透过止观禅定等来控制自己的肝火。可是,我们没有力气对地震做任何事,所以,本能地,我们向佛祈祷,把我们从如许的自然灾难中解救出来。 XV 那么,这是怎么运作的呢?我们想要祈祷,由于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消除磨难,我们想要依靠比我们强大的对象,可是这个全能者根本没有身材或精神的存在,这位全能者既不是证悟的也不黑白证悟的,由于这个对象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佛自己说的,我们可被卡住了。 不过,我们真的被卡住了吗?依据《金刚经》,尽对没有。以闻、思,尤其是修持无相佛的伶俐,佛即是空,空即是佛,离于极端,这就是切断或净化全部染污串虾陬强有力的方法,这些习惯是造成我们外,内,密全部灾难的根源,这就是它运作的方法。 假设有一场地震,我们可以念诵、脑筋、并修持《金刚经》。或者,假如我们不是聪明的佛教徒,我们可以想佛真的就在那儿,像须弥山一样大,地震来姑窃冬佛捉住台湾,让它免于震动。不过,这不是最聪明的想法。实际上,假如我们这么做的话,须菩提会不太兴奋,或者,只有一点点兴奋。最好的办法是,闻、思,分外是往修行无相的佛,这类方法真的可以消除全部的染污。 XVI 平常,假如我们被问到,一名哲学论著的教员,比如孔子,有没有教导甚么, 我们会回答说:“是的。” 假如我们被问到:“他教了甚么?”我们会说:“他教了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个。” 这表现出我们有某种见地,某种举动规范,对吗?当佛陀问:“如来有没有说法?”须菩提回答:“没有。”换句话说,他是在说佛没有见地,这相当紧张,大乘佛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哲学的哲学。 见地是一种决定,是个结论,这意味着有个人在总结,在决定,有个人有某种见地,有个主体。只要有见地,只要有结论,就有参考点。佛最分外的特点就是他没有见地,或者,我们可以说他拥有没有见地的见地。然而,没有任何分外的见地,不意味着我们可觉得所欲为,不是这个意思。 此外,说我们想为所欲为很轻易,但是,真的为所欲为,就很难了,由于我们受限于很多的禁忌与执著。我怀疑,这个房间里有任何一个人,真有胆量为所欲为,由于我们有执著。 XVII 有很多法教似乎是道德规范:“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 。佛教不否认如许的教授。究竟上,菩萨必须遵守这些规矩:菩萨不应杀生,不应偷盗。然而,一样的,假如可以优点众生,菩萨就应当杀生;假如可以优点众生,菩萨就应当扯谎。这类机动的方式,比枯燥的规律,如“不杀生,不偷盗” 要稍微好一点。菩萨必须天天给佛供一个桃子,佛没有嘴往吃,但是,佛也不是无嘴的。可是,为甚么我们据说,肯定要供养三宝?为甚么我们不停有这些相对的教法? 假如我们想经验到噩梦的结束,我们就必要先有一个噩梦,对吗? 假设我们正在做噩梦,几头大象占有了我们小小的工作试冬由于确信这些大象真的出现了,所以我们很害怕。有两类人在做如许的噩梦,有两类做噩梦的人,个中一类人,在噩梦中有人过来讲:“这看起来是你的梦,否则的话,这些大象怎么能塞得进你的工作室呢?”这类人就觉醒了,这类人不必要用激烈的方法来赶走大象,他意识到,从最开始大象就没有存在过,又怎么能被赶跑呢? 假如有人过来讲:“这只是你的梦。” 第二类人不能接受,不能听到这只是一场梦,而窃冬假如他们持续被告知这只是个梦,这类人可能会恼火。对持这类心态的人,最好是同意他们,这不是个梦,最好是说:“咱们来把它们赶出往,弄出点噪音,点上火来赶它们走。” 我们大部分的人是第二类的做梦者,这就是为甚么供养桃子很紧张,供喷鼻也很紧张,这类方法有用,真的有作用。我可以评论《金刚经》,就似乎已明黑了它,但是假如有个突发的灾难,假如而今地震了,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向一个有身相的佛祈祷。地震过后,假如我不太紧张,那么大概我可以以为佛没有身相,而如许想,会积累很多的功德。 XVIII 我再来多解释一下无相。大乘佛教中,空性为根,无相为道, 无愿为果。大乘佛教是没有目的地的旅程。沿着修道,我们不停在剥除层层外皮,期待找到内在的果实,然而,假如我们坚持肯定要有某种满足的话,唯一的满足就是剥掉一层层的外皮,可是,很快这类满足就成为掉看,由于我们发现,自己原来觉得是果实的内层,实际上是另外一层皮。 掉看很紧张,它可所以成就的一种表征。终究,我们相识到,在一层层皮以内,并没有果实,最少我们从猛烈的盼看中解脱出来了,明黑这一点很紧张。在佛教中,我们确切有果的概念,但与别的宗教不同:比如,在天国没有成群的童贞等着我们。我们所谓的 “天国”,是消除烦恼染污后的效果。 简单地说,一样平常的佛教徒,分外是大乘佛教徒,不是在试图得到或建造甚么,我们不必要,由于我们已拥有了。我们是在试着消除,大乘的道是消除的道,我们消除而不建造。比方,在梵文中,“佛”这个词意味着“觉醒”,觉醒是消除了就寝后的效果,消除了就寝就是觉醒,而不是先要遏制睡觉,然后,才开始往觉醒。 一样的,我们清洗窗户是为了断根灰尘,我们可以以为,透过清洗玻璃,我们建造了一个干净的窗户。但是关于成佛,我们不是在评论一个干净的窗户;当然,我们也不是在说一个脏的窗户。成佛,是窗户在脏的状态之前,因而也是在干净状态出现前的一种状态。这就是为甚么我们听到,佛没有身相当等这些。 XIX 而今,佛问须菩提:“假如有人用可以布满三千大千天下的七宝,布施给他人,如许可以得到很多的福报和功德吗?”须菩提回答:“是的,这将积聚很大的福德,乃至如来都没法量度如许的布施。” 随后佛说:“然而,假如有人接受和修持这个法教,为他人解释哪怕是一个偈颂,所得福德将更广大。过往,而今,未来统统诸佛证悟的觉性,都来自空性的见地,由于此经教导如许的见地,所以,供养这个法教给他人,是最有福德的布施。” 从这一偈颂,我们相识到,有一种善行会留下残余,另外一种则没有残留。有残留的善行是缘起的,是无常的,是一种和合的征象。用可以布满三千大千天下的七宝来布施,可能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布施,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和合的征象,所以,它还是有限的,受制于无常,所以会被耗尽,它将遏制存在。闻思的善行是有残留的,然而,修持空性和安住在空性上不会有残留,所以,不会被耗尽,有更大的功德力气。 佛不是在否定,或者不鼓励,会有残留的善行功德,他只是指出会产生或不产生残留的举动之间的不同。 究竟上,会有残留的善行,比如供养珠宝,还是很必要的, 这会使我们向没有残留的善行开放,这就是如何起作用的。 比方,假如我们花了点钱买这束花来作供养,这就是一种情势的牺牲,一种情势的往除执著。假设我们很悭吝,不舍得花一分钱来买花作供养,可是,我们还是想法花了几分钱,买了这花,每次,我们修习如许的往除执著,它就打开了我们这个容器,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明黑空性,也就是不留残余的善行。我们将能更好地明黑到,在实质上,没有甚么可执著的,就如同从来没有噩梦里的大象可往害怕一样。 XX 一样平常来讲,声闻乘把道分成了四类。大乘佛教中,从初地到十地。不过,在佛法共通的教授里,提到须陀洹(进流),斯陀含(一来往),阿那含(不来),和阿罗汉(破敌)。佛问:“须菩提,须陀洹能如许想:‘我证得了进流的果位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由于须陀洹听起来是一个人进流了,但实际上,没有流可以进。” 为甚么没有流?由于没有色的流,没有声的流,没有喷鼻、味、触、法的流。《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一样的,须陀洹达到这类境界时了悟到,色、触、声等等都不独立存在,既然没有这些流,哪儿有流往进呢?因此没有所谓“进流”这件事。当菩萨相识到没有流可以进,这本身就是进流。 我们很多人以为,当菩萨证得某地的时间,会有个分外的仪式,似乎荣耀的爵士身份,或者被授予勋章。很多人觉得,从一个地到下一个地就像是提升,民气喜好按等级架构来想。可是,实际上,当你相识到,全部的法都不存在,因此也没有流可进,这就是进流。 然后佛问须菩提:“斯陀含能如许想:‘我证得了一来往的果位了’吗?”须菩提再次说:“不能,由于斯陀含意味着,你只达到了涅槃一次,然后又回到循环。但是,没有涅槃可往,也没有循环可回,因此,也就没有往或者回,也没有谁往或者谁回来。证得云云的菩萨,叫一来往。” 这是个标准的回答,却有着深奥的道理。记得我们说过的,干净窗户玻璃吗?每个人都喜好干净窗户,可是没有人认真想想在肮脏和干净状态之前的玻璃,那是窗户的一个紧张特性,肮脏和干净之前的玻璃原始状态,就是这里的要点— 循环之前和涅槃之前。 等我们谈循环和涅槃的时间,我们早已移开了一步了。假如细致想想,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心中,大多数时间,涅槃不是真实的涅槃,只不过是更精密的循环,这让它更糟了。 接下来佛问须菩提:“你以为达到了阿那含最高境界的的菩萨会想:‘我证得了不来的果位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会,不来,是由于没有天下可回来,当一名菩萨相识到没有天下可回,也没有回来者,这实际上就是不来的境界。” XXI 佛问须菩提:“阿罗汉能如许想:‘我证得了阿罗汉道了’吗?” 阿罗汉道等同于证悟,等同于成佛。须菩提说:“不能,由于没有分别的或独立存在的所谓阿罗汉道。” 为甚么没有呢?由于假如阿罗汉以为“我证得了阿罗汉道” ,那么这位阿罗汉仍然有“我”、“人”、“众生”,和“寿者”如许的概念作为参考点。可是, “阿罗汉”意味着“破敌”,在这里,“敌人”就是“烦恼感情”。假如一名阿罗汉还有“人”的概念,比如“我”或“寿者”,这些概念就会是烦恼直接的因。可是,阿罗汉“我”的概念已被摧毁了,所以,阿罗汉就不会以为“我证得了阿罗汉道”。 而今,佛来挑衅须菩提说:“很久从前,当释迦牟尼佛如来在燃灯佛那边修行的时间,他证得了甚么吗?”须菩提说:“很久从前,如来在燃灯佛那边修行的时间,甚么也没有证得。” 关于这点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一种解释是说:没有独立存在或外在的佛的功德必要往证得,或从你的教员那边吸收到这些。另外一种解释是说:你已具备了试图要证得的全部佛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每样你都已具备了,不必要往证得任何东西,所以,在教员那边修行,并没有甚么可以得到的。 这点在金刚乘体现的很好,上师不能把佛的功德注射给你,当我们雇用教员来拆解我们的时间,这位教员打坏我们的大象,不过,这很痛楚,由于我们都有点是受虐狂,而窃冬我们喜好我们的大象。别忘了,我们的修道是消除烦恼染污的道。 XXII 下一个题目,净土的追随者们会非常感爱好。当菩萨在道上,会发很多愿和祈祷,比如:“当我成佛后,让我能证得云云这般的瑰丽佛土,让众生可以转生到那边,修证成佛。” 所以,佛问须菩提:“当菩萨祈祷时,这名菩萨建立起了肃静瑰丽的佛土吗?”须菩提说:“没有。”当我们说到佛土时,这立即就意味着有中心及边界,还有方向,假如有边界,那就有围墙,假如有围墙,这就表示我们在评论房地产了,这会带出很多题目。 当菩萨建造佛土时,他们怎么做呢?他们建造一个没有方向,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佛土,每个地方都是佛土,没有尽头,佛土中没有哪个部分是真佛土,而别的地方不是真佛土。 这点和金刚乘坛城的概念配合的很好, 坛城经常以圆形作意味,圆没有出发点也没有尽头。当然,当我们谈到净土或极乐天下,有限的人类的脑筋就观想宫殿和泅水池,可是想象一下,假如你在被刻画的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里住上一百年,你不觉得你会很无聊吗? 我是以身为人的角度这么说的。 人类不知道自己要甚么,今天被我们叫作瑰丽肃静舒服的,来日诰日就不肯定是瑰丽肃静舒服的了。所以,我们到底想要甚么样的净土?着实,任何通过分别心所经验到的对象,包括净土,不都是很有限吗? 所以,接洽开始时的陈述,基于全部我们接头过的,释迦牟尼佛夸大,全部的佛和大菩萨,要以不住的态度,发菩提心。不住于相,比如佛的相好,不住于声,比如佛的教授,不住于味道、感觉、意识的对象。菩萨摩诃萨应不住于全部这些,生起菩提心。 佛问须菩提:“假如有人的身材像须弥山一样大,如许的身可以算大吗?”须菩提说:“是的,大的难以置信,由于如来讲非身,所以是大身。” XXIII 佛又提出另外一个挑衅:“你说恒河的沙多吗?”须菩提用跟前面一样的推理回答:“多。” 而今,释迦牟尼佛回到相对的修持。他问须菩提:“假如一名佛子或佛女,用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七宝来布满三千大千天下,供养佛菩萨,如许会积累很多的功德吗?会有很大的福德吗?”须菩提回答:“是的,这将积累无尽的福德。” 然后佛说:“假如一名佛女或佛子,接受修持这部经,为他人解释哪怕是一个偈颂,所得的福德,比供养无尽的宝躲要大得多。” 佛更进一步说:“须菩提,不管是那边,只要念诵接头这部经中的一个偈颂,天、人、和阿修罗将恭敬此地如同圣地。须菩提,无论是谁,只要受持读诵哪怕是这部经的一个偈颂,这个人已成就了一些稀有难熬的事。不管是那边供奉了这部经,佛就在那边。并窃冬不管是谁保存了这部经,这个人应当被视作佛的传人和杰出的***。” XXIV 既然我们已听到全部这些不可思议的优点,同时,为了让这个周末更值得,我想我们可以念这本经的一部分,然后,你们可以在家把剩下的念完。我以为大家一起念会很好。偶然间,1、两个人不能抬起一座大山,不过,一群人可以做的更好。 今年我们就讲到这儿。假如你天天哪怕只能念《金刚经》里的几个偈颂,那会比念很多你不知道该怎么往念或者如何往观想的心咒,更有价值。假如可能,你应当自己手抄钞缮这部经,然后送给别人作礼品,那应当会很有优点。 2003年9月 台湾,台北 英文誊稿:Jack Sonnabaum, 2004年12月 英文审稿:John Castlebury,2008年12月 誊稿汉译: 苏卡, 2008年12月 中文审稿:马君美;周熙玲,2009年2月 地址:
我还住在灯塔里
阅读(137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