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69628
  • 博文数量: 416
  • 博客积分: 2440
  • 博客等级: 大尉
  • 技术积分: 483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12-24 04:19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16)

文章存档

2011年(403)

2010年(13)

我的朋友

分类:

2011-02-27 21:18:57

   作者:不详   1概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新的世纪已经来临。人们在解决温饱题目之后,转向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住宅,是人为的生活空间环境,它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作为具体供一户居住的一套或一幢住宅,它除了作为社会缩影,反映了社会特征之外,还反映这户居民的社会地位、经济收进、文化修养、生活模式等特征。住宅建筑,由于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社会情况、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的制约而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同时,住宅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不断地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速进步,人们的居住行为模式也起了明显的变化。住宅成为社会消费热门于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后对进步了它的自身价值。人们对住宅设颊贯出了新的设想与新的要求。    现在,在城市中住宅多数以小区的形式出现。我国的住宅建设发展正以雨后春笋的速度和庞大的规模令人瞩目,随着住宅“量”的上升,更离不开“质”的保证,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往满足居住者的要求,居住方便、舒适、***、安全、经济的住宅使人们所向往的回宿。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划生养的实施、医疗事业的加强、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我国社会正处于老龄化的过程中。因此,21时记得住区环境要求更细致的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设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环境,而且还要求创造一个文雅清幽、美丽的景观,以美化生活。  2居住区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及规划布局    居住小区是人们长期聚居的生活空间。由于5天工作制的实施,居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居住小区内,但由于小区居民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上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离,使居住小区的居民的相同属性减少,这是造成邻里关系冷漠德内因。在过往很多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只重视生活上的需要,过分夸大经济效益,住宅按日照间距排列,道路按出进需要设置,绿化按人均指标分布,忽视了居住环境的室外交往空间规划设计,这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外因。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进,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见面机会较多,假如存在着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空间场所,就可以改善邻里关系。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约束着人的生活,限制着人的活动,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和无法抗拒的。    随着供房需房矛盾的缓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进步,居民对住宅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随着新房住区的不断建成,居住区的绿地环境,以成为居民评价一个居住区好、坏的重要指标。  2.1 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    但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凡是居住区规划几乎都采用居住小区的布置手法;政府部分在捉住宅建设工作时.也总是以小区为评优促建、大力推广的对象:即使在高等院校建筑专业的住宅教学中,小区亦成为司空见惯的经典教学模式。对此,人们似乎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少有人加以质疑。然而,居住小区真的是我们必然的唯一选择吗?    居住小区模式可以追溯到 1929年美国建筑师c·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广泛采用的同时.原苏联等国提出了“街坊城市”的概念,井在此基础总姑出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结构。居住小区的概念是 20世纪10年代从原苏联引进我国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模式。  2.1.1 不可否认,居住小区自从引进我国以后,对住宅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居住小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妙所在。作为一种模式,居住小区自然有其特点,它们是:(1)规模性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2)封闭性:为了保证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宁静的居住环境,小区的规划设计者尽量做到小区相对封闭,即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内外分隔,令小区独立于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这样,城市道路碰到小区,不是嘎然而止,就是绕道而过,总之不能顺畅地穿越通行;或者,将高层建筑沿周边式布置在小区的外侧,内部则安排多层住宅和公共设施,身处其间宛如在井底,固然安静,却难免有闭塞郁闷之感。    首先小区的规模性给旧城改造项目的社会目标造成冲击,对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不利。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到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也可称之为“文脉”)反映在旧城里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街巷空间,其中有代表性的即为历史文化地段。它们井不是一个静止的历史断面,而是像某种生命体.固然缓慢.但却在生生不息地演化更替、推陈出新。只有这样,城市的文脉才不会在声势浩大、疾风骤雨似的外力下断送,然而,居住小区的规模性恰恰与之矛盾,使都市旧城改造中文化传承、古迹保护、社区特征等社会目标付诸东流。    其次小区的封闭性割裂了城市系统的完整,给城市交通的组织造成困难,并助长不安定的社会心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也是—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每时每刻都与外界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资金的交流。它不仅发生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发生在城的各个区域之间。因此,客观上要求物畅其流、人畅其道。试想,假如城市中的所有居住空间都按照小区模式往布置,那么由于每个小区均追求其自身的独立和封闭,对外界环境采取一种排斥、隔离的态度.势必划地为牢、以邻为壑,人为地割裂了城市系统的完整,与现代城市空间开放性的要求格格不进.尤其给城市交通的组织造成很大困难。现在,我们呼吁“拆墙透绿”、空间开放.打开一道道小区的围墙,让城市重新亲切起来。    再次,小区配套设施的完整性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趋势相悖.且加大开发本钱和居民负担,轻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小区中的很多配套公建、尤其是那些贸易服务设施本属于市场供给的范畴,并在市场竞争中决定其存亡兴衰。而在每个小区都强制性地配套,对于城市而言属于重复建设,轻易造成低水平建设、低效率利用,结果在很多小区不得不改作它途。    另外,以一种模式来规划城市住区,轻易造成简单模仿、千城一面.缺乏地方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地城之间千差万别.各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居住形式与风格。假如地无分南北,城无分新旧,都唯小区以蔽之,势必单调生硬,缺乏地方特色。并且由政府部分参与住宅建设的技术领域,以行政主导的方式推行某一住区模式,不利于城市规划中百花齐放、充分发挥设计职员的创新能力。  2.1.2促进居住区规划的多元化    小区作为一种较成热的居住方式,有其明显的优点值得鉴戒,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不应轻言放弃,它本身有些缺陷并非不可克服,只要认真研究、大胆探索,便可以推陈出新,不断得到丰富。当务之急,是要求规划设计职员解放思想、打破禁锢,从“小区是居住区规划的最佳模式和当然选择”的迷信中走出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富有地域特色、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符合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的住区新模式。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祥和、朴实的居住环境。  例如:  (1)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市,邻里单元可能是恰当的形式I  (2)在经商气氛浓郁的南方城市.街坊式可能是公道的选择,  (3)在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形成的空间格式和肌理应得到尊重和延续,则小型化、以保护为基础、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改造方案显然是适宜的;  (4)在特大城市的边沿地带.集生活、工作、休闹、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区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总之,没有哪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品。和其它艺术一样,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勇于创新是百花齐放的条件。  2.2 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要实用、经济、美观,不要哗众取宠、华而不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居住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改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搞好小区的环境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居住对象,创作中首先应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需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精益求精并做到景观优美,这就是“以人为本”和“适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所在,而不是一味追求新奇,把钱花再不实用的人造景点上。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包括从室内到室外的整体环境设计(在此之谈室外环境)。居住区的环境从以自然生态为依托的体能养育,到适应信息社会的职能培育,把“以人为本”思想为主导的多元人居环境要素加以综合,可以概括为空间环境、生态环境、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四个方面。  2.2.1 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应该说是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硬件”。空间环境要满足人的活动要求,提供充分的空间环境是营建以人为本居住区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观念逐步渗透居住生活领域,私人车的拥有量会逐渐增加,经济活动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住区内。5天工作制的推行以及家务劳动日益社会化,使闲暇时间增多,健身、娱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此,新世纪的居住区应当留些后备的公建用地,以满足人们日益进步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环境的标准,要留意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相适应,而不是片面追求超越现实的生活水平。  2.2.2 生态环境    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的哲理影响下,从选址、总体布局到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区采及营造技术,均布满了朴素的生态精神,即崇尚自然,引进自然的生态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就营造良好的生态循环人居环境而言,环境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的首要条件。    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应从绿化面积大小、绿化树种搭配、住宅日照透风、废水废气处理等方面考虑。  2.2.2.1 居住区绿化    面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生存环境中的种种矛盾,居住区建设中的绿地空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使居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绿地空间环境,他们要求有草有花,有树有山游说,这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蕴躲着中华民族无前年深厚文化渊源和气力,居住者期看建筑师的规划设计在居住区室外绿地空间环境中注进更多的“人情味”。    “居住区---小区---住宅组团”三级结构,构成了80年代以来宅旁绿化、庭院绿化、集中绿化,即居住区点、线、面绿地空间系统广泛采用的设计手法,这种绿化空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居住文化的追求和返朴回真地设计手法,随着两个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居民对居住区室外绿地空间环境有了更高的爱好和要求。随着家庭音视设备的普及,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的涌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用原来的思考方式处理室外绿地空间环境将会辜负公众的期看。必须研究、探索当前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发展趋势,如何将点、线、面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得更符合时代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行为心理。    对居住区室外绿地空间环境的设计,应留意:    (1)在保证居住区(小区)总绿地指标的条件下,减少或缩小不必要的组团绿地空间,并以多种形式的草、花、雕塑、常绿灌、乔木等观赏内容为主。    (2)扩大中心绿地空间用地,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3)一些小区绿地草坪屡载屡踩,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健身活动的***站、跳等各种活动破坏草坪。因此,中心绿地应设置功能分区,共活动的场地宜载植再生能力强耐踏踩的草坪或不栽植草坪,局部小块活动场地宜进行展面处理。    (4)中心绿地宜引进中国造园中比例、标准、体量适宜、少而精的山、水、亭、廊、桥等建筑小品,起到一语道破的效果,使中心绿地空间环境急剧健身活动又具欣赏功能。    (5)自然地形和城市道路系统密度决定了城市道路包围的用地大小,决定了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也影响绿地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2.2.2.2 住宅透风    住宅透风是由于住宅的开口(门、窗、过道等)处存在着空气压力而产生的空气活动,利用是内外气流的交换,可以降低室温顺排除湿气,保证房间内的正常天气条件与新鲜洁净的空气,同时,房间有一定的空气活动,可以加强人体的对流和蒸发散热,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生态住宅的调整概括起来有四点: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区的基础;追求高效使生态住区的核心内容;追求美观使生态筑区与自然***的完美境界。  2.2.3 视觉环境    视觉环境是指景观设计、整体色彩的协调、构建的空间有序等。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在视觉环境上满足人们对环境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    住区内的住宅、公建、小品和绿化设施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居住区良好的视觉环境应是追求宁静典雅为主,环境设计要简洁,不要过多的搞景点设施,景点太多难免会影响居住区的宁静气氛。居住建筑单体设计也应以简单为主,良好的比例及***、明快的色彩是最主要的。平面设计必须留意视线干扰,以保证每户的私密性。一般在小区比较显眼的位置作雕塑,或者在中心花园布置一些假山、瀑布等。好的色彩可以调节居住者的心情,小区内的色彩搭配要给居民以“家”的感觉。而电话线、电线等最好在地下展设,避免影响空间景观;晾衣架、室外空调机位置要同一规划,预留位置,避免居民自行随意安装,杂乱无章。  2.2.4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一个“软”概念,即指邻里交往、社区活动、安全措施等题目。  2.3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居住区的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延续,他受到城市文脉和地域的制约。规划形态必须以人为本,符合居民生活习俗、行为轨迹和治理制度的规律性、方便性和艺术性。    多年来的小区规划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小区---组团两极结构模式,并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由于组团规模均匀,治理公道方便,很多小区规划形态,常以小区道路将用地均衡划分,组成多个组团,即各族团围合一个公共绿地,被称作“中心型”。小区规划空间形态在不断演化,除“中心型”以外,结合小区地域特点,将小区进口、、文化设施、绿地、标志性构筑物等连成一片,贯串小区,形成“带状型”;也有报告小区筑路的几种空间,夸大为几个景观节点、绿地和建筑小品群,形成“节点型”等等,从而创造出地域性强的空间形态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2.3.1 消息交通的组织    小区内的交通组织在于创造方便、安全与安宁的居住环境。小区的交通现象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动态交通组织是指机动车行、非机动车行和人行方式的组织,静态交通组织则指各种车辆存放的安排。  2.3.1.1 动态交通的组织    动态交通的解决在于道路布局应符合车流余人行的轨迹,实行便捷、通顺、合流与分流的不同处理,保证交通安全,同时道路等级设置清楚,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尽量控制车辆进进院落之内,以减少噪音与不安全因素。小区道路根据规划结果可分别采用三级或二级路网。  2.3.1.2 静态交通的组织    私人车在小区内增多,引发出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略冬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公道存放的题目。存车方式有多种:地面存车、室内存车、地下存车,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量的增多,小区内汽车存放只靠一种方式是很难解决好的,特别当停车率要求达到30%---50%或更多时,更需兼备多种存车方式。在地面停车应留意:一是停车场地应采用植草砖展砌以维持小区的绿地率;二是每隔3—4辆车距应植置大冠乔木以防晒,地下存车可悲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3.2 环境质量的保障    环境是围绕人群空间和影响人群生存、发展的总体。小区环境质量是居民对其所在环境的具体需要而进行评价的一种概念。小区环境质量包括了小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的质量,前者为小区内的水、空气、日光、植物等要素;后者为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垃圾处理等设施功能的要素,为了使小区环境质量为居民所满足,可采用相关技术以达到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在小区规划选址时,要尽可能阔别产业区及其污染源,避开城市交通主干道合成时间高速公路,选择污染源的上风相和上游等。对小区供热锅炉要设置效率高的消烟除尘和烟气净化设备,锅炉所产生的废气、废渣要进行无害处理并公道发展和推广小型家用燃气供热炉,以节能和减少污染。对道路要经常洒水建立路边绿化隔离带,小区地面全面进行硬质和软质展装,保证黄土不见天。对于小区的水环境,要从水质、水压和水量三个方面来解决。小区绿化环境具有开释氧气、杀菌除尘、净化空气湿度、减噪、隔热、防风以及美化环境、创造四季景异的环境景观,调节居民心理等的综合功能。有一个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同时,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一个小区居民众多,天天都会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垃圾而又减少污染是个不可忽视的题目。目前最好的有效的方式是垃圾桶方式,即将垃圾桶集中设在小区出进口的一个小间内,居民出行时顺道将袋装垃圾扔进桶内,很方便。  2.3.3 小区风格的塑造    独特的小区风采愈来愈被人们所追求,千篇一律或缺乏特色的小区多被居民所烟气,需要创造有个性的小区,小区的主体是住宅建筑,大规模的住宅处理不当,或成为平淡乏味,或成为杂乱无章。一个小区的住宅建筑处理首先应留意的是同一性,然后在同一要求下求得变化。一种方法是寻找一个与当地建筑有关的母题符号,然后在各个部位,甚至是在建筑小品上应用,可能符号的标准、外形会有一些变化,但仍会感到其同一性。另一种方法是从当地的历史、文化、天气、民风往挖掘。如青岛的蓝天、碧海、红瓦、绿树广为流传,则建筑可捉住红瓦与传统建筑的“蒙沙”屋顶;上海可应用市区常见的欧陆风格;昆明可应用少数民族的建筑符号等,显示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居民的认同感。  3 21世纪住宅发展方向  3.1 适应老龄社会的住宅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题目,它是保持低生养水平、死亡率下降和均匀寿命延长的人口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21世纪将是一个城市化世纪,假如说20世纪的人们思考如何谋求生存的题目,那么21世纪将是人们追求生命质量进步的时候。在老年人生活保障题目基本得到解决后,“老有所养”核心内容的“老有所居”题目自然就凸显出来。根据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远景和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要求,以及子女有赡养老人义务的法律规定,在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不完烧辊件下,今后相当时期内,居家养老将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观念、生活习惯的不同,老少两代分居的现象也在增加。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继续奉行,再加上子女工作繁忙,将来一对年轻夫妇要负担起照顾双方家庭的四个老人,尤其是照顾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将成为家庭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这就需要社会承担起家庭成员难以承担的责任,因此,社会养老模式将是我国未来养老形式发展的一个趋势。今年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和托老所等社会养老专用设施规划建设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兴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社会福利院和老年公寓。  3.1.1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概论  居住建筑的分类老年人居住建筑根据养老方式可分为三类:  3.1.1.1 居家养老居住建筑    居家养总是我国的主要的养老模式。老住宅是居家养老的主要载体。老年人住分为纯老户住宅和多代户住宅,即只有老年人的住宅和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住宅。根据家庭供养模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不同,住宅的布局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依老年子女居住的分离程度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  (1)合住型依老年人的专用居住部分在住宅中的分离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种别六种平面的组居室分离型:包括共用厕所和老年人专所两种。居室、    厨房分离型:包括浴厕共用和浴厕单独使用两种。主要生活空间分离型:包括门厅共用和门厅分离两种。  (2)邻居型    由本楼内两个居住套型组成。这种居住形式即有利于两代人生活完全独立,又有利于两代人生活上的互相照料和感情上的交流。两个居住套型近邻、共用一堵墙,中间可买通联系。两个居住套型在同一楼内,但不邻接。  (3)分开型    老年家庭和年轻家庭高度独立,但在同一居住区内,符合现代居住潮流:“住得近,分得开,叫得应,常来住”的模式。  3.1.1.2社区养老居住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很难满足居家养老的各种需求,养老功能逐步社会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居家养老的居家方式提供了可能性,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服务养老设檀越要由下列内容构成:    (1)增设和完善居住社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①老年人日间活动中心:为低龄老人和健康老人提供文体、爱好的空间,并且可以解决午间的餐饮和休憩的需要;②托老所:为平日需要照料和护理的老人提供餐饮、起居、护理、保健的服务;③医疗保健:包括小型医院、门诊所和保健站,为老人常见病预防、保健、急救服务;④老年人咨询中心:包括老年人权益、房产、婚姻、再就业、旅游等老年题目开展咨询服务。    (2)扩大和完善居住社区绿地和场地的建设。增辟室外健身、休闲、交往和娱乐的场地;扩大绿地面积,增加绿地的功能和设备设施。    (3)建立家政服务中心,兴办老年学校,开展各种生活服务,如购物、家务、送餐、保健和陪读、陪聊的日常服务工作。  3.1.1.3 社会养老居住建筑    社会养总是由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接纳单身老人和老年夫妇居住,并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居住一般包括老年人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关怀医院等。老年人公寓根据其投资和服务对象性质不同可分为福利性老年人公寓和普通老年人公寓,前者属于社会养老范畴是社会供养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后者是居家养老的范畴,属家庭供养型老年人居住建筑。二者均是老年人设施,属于设施养老范围。  (1) 老年公寓这是以家居形式为主,辅助养老服务体系的老年人养老设施。在老年公寓内,老人们独立分套自居,或多个老人以家居形式半独立自居。根据老人需要照料的程度,适当配置公用设施和服务治理职员。  (2)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主要接纳社会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提供集体居住的生活单元,井提供生活、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的老年人设施。  (3)护理院接纳生活自理能力差,活动能力差的老年人,并重点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设施。  (4)安怀院是专为无看康复的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的特殊老年人设施。  3.1. 2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原则    老年人身体性能的衰退有个渐变的过程。因此,研究和设计基点不是把老年人作为负担往适应和将就居住环境,而是通过加强和设置居住建筑的某些设施以激发老年人的生活情趣,最大限度地延长健康期推迟护理期的到来,从根本上进步老年人的质量。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是安全性(safety)、自立性(serf—support)健康性(health)和适用性(usefulness)。  3.1.2.1自立性、健康性、安全性    低龄老人与正凡人的生活没有多少差别,有意识地进步老年人的自立性,是使老年人更多地享受正凡人生活的最好方式。自立性是建立在健康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之上的,避免由于盲目夸大自立而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地面高差的消除;走廊宽度的加大;报警装置的设置;地面材料的防滑处理;墙面扶手的安装等等,都是给老年人在增加安全度的条件下多一些自立的可能性。老年人使用的设备和设施应按老年人的人体标准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设计。空间布局以有利老年人自信心为原则,以增进老年人机体活动的愿看和更长久维护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为目标。比如:走廊、房门、卫生间度要适当加大,以利于轮椅和在别人扶持下行走;厨房的吊柜和低柜尺寸适当减小,避免由于过高取物需要攀登或过低取物时弯腰的不便等等。  3.1.2.2 适用性    “老有所为”,是积极养老方式。老年人居住建筑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发挥余热的更多发挥空间,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和子女的不同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并给子女留有相应的余地。老年人应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并保证有较好的休息环境特别是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需要子女或护理职员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这就提出了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在考虑到老年人需求的同时兼顾其他人的需求,即居住条件的多元性。居住条件的多元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老年人的浴缸距地面过高,会影响老年人进进或迈出;过低又会使扶持老年人的人感到吃力。这就要求浴缸的尺寸与位置应为照顾和被照顾人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中,两代居的设计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不同需求,为两者创造了好的居住条件,同时又达到了长期照顾老年人的目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生变化,身体性能下降。心理上也发生变化,留恋过往,害怕孤独,思维逻辑性和辨别能力减弱。老年人居住建筑的一切设备设施和空间设计要点都应围绕进步老年人自信程度为目标,即使对高龄老年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和借助轮椅的老年人也应该通过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特殊措施使他们能主宰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使其生活得有尊严,这无疑进步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住宅商品化的实施使更换住宅的次数相对减少,对住宅的可改造性要求相对进步。住宅中的潜伏设计是进步可改造性的必要条件。所谓潜伏设计就是在最初的设计的空间和构造方****?窈蟮母脑炝粲谐浞钟嗟亍! 
阅读(708)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北京行下雪喽!

下一篇: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