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70074
  • 博文数量: 96
  • 博客积分: 2005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106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2-21 13:59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96)

文章存档

2013年(11)

2012年(30)

2011年(55)

分类: IT职场

2011-12-07 14:31:41

10   并发开发模型

并发开发模型也称为“并发工程”,它关注于多个任务的并发执行,表示为一系列的主要技术活动、任务及其相关状态。并发过程模型由客户要求、管理决策,评审结果驱动,不是将软件工程活动限定为一个顺序的事件序列,而是定义一个活动网络,网络上的每一个活动均可与其他活动同时发生。这种模型可以提供一个项目的当前状态的准确视图。采用并发开发模型的软件过程中一个活动的示意如图1-12所示。

 

图1-12   并发过程模型的一个活动

 

并发过程模型定义了一系列事件,对于每一个软件工程活动,它们触发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迁。当它应用于客户机/服务器系统时,并发过程模型在两维上定义活动,即一个系统维和一个构件维。其并发性通过如下两种方式得到。

① 系统维和构件维活动同时发生,并可以使用面向状态的方法进行建模。

② 一个典型的客户/服务器应用通过多个构件实现,其中每个构件均可以并发设计并实现。

并发开发模型试图根据传统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来追踪项目的状态,项目管理者根本不可能了解项目的状态,因而需要使用比较简单的模型来追踪非常复杂的项目活动。并发开发模型使用状态图(表示一个加工状态)来表示与一个特定事件(如在开发后期需求的一个修改)相关的活动之间存在的并发关系,但它不能捕获到贯穿于一个项目中所有软件开发和管理活动的大量并发。

大多数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均为时间驱动,越到模型的后端,就越到开发过程的后一阶段,而一个并发过程模型是由用户要求、管理决策和结果复审驱动的。并发开发模型在软件开发全过程活动的并行化,打破了传统软件开发的各阶段分割封闭的观念。强调开发人员团队协作,注重分析和设计等前段开发工作,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其优点是可用于所有类型的软件开发,而对于客户/服务器结构更加有效,可以随时查阅到开发的状态。

 

11   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

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利用模块化方法将整个系统模块化,并在一定构件模型的支持下复用构件库中的一个或多个软件构件,通过组合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构造应用软件系统的过程。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融合了螺旋模型的许多特征,本质上是演化形的,开发过程是迭代的。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由软件的需求分析和定义、体系结构设计、构件库建立、应用软件构建,以及测试和发布5个阶段组成,采用这种开发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13所示。

 

图1-13   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的软件过程

 

构件作为重要的软件技术和工具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些新技术和工具有Microsoft的DCOM、Sun的EJB,以及OMG的CORBA等。基于构件的开发活动从标识候选构件开始,通过搜查已有构件库,确认所需要的构件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已经存在,则从构件库中提取出来复用;否则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它。之后利用提取出来的构件通过语法和语义检查后将这些构件通过胶合代码组装到一起实现系统,这个过程是迭代的。

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使得软件开发不再一切从头开发,开发的过程就是构件组装的过程,维护的过程就是构件升级、替换和扩充的过程。其优点是构件组装模型导致了软件的复用,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构件可由一方定义其规格说明,被另一方实现。然后供给第三方使用,构件组装模型允许多个项目同时开发,降低了费用,提高了可维护性,可实现分步提交软件产品。

由于采用自定义的组装结构标准,缺乏通用的组装结构标准,因而引入了较大的风险。可重用性和软件高效性不易协调,需要精干的有经验的分析和开发人员,一般开发人员插不上手。客户的满意度低,并且由于过分依赖于构件,所以构件库的质量影响着产品质量。

 

12   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模型

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模型是以软件体系结构为核心,以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为基础。然后采用迭代增量方式进行分析和设计,将功能设计空间映射到结构设计空间,再由结构设计空间映射到系统设计空间的过程。该开发模型把软件生命周期分为软件定义、需求分析和定义、体系结构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和软件实现5个阶段,采用这种开发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14所示。

 

图1-14   采用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模型的软件过程

 

在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过程中,首先是基于体系结构的需求获取和分析,将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引入到需求空间,从而为分析阶段到设计阶段的过渡提供更好的支持。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体系结构的设计。考虑系统的总体结构及系统的构成元素,根据构成元素的语法和语义在已确定的构件库中寻找匹配的构件。当不存在符合要求的构件时,则根据具体情况组装合成新构件或者购买新构件或者根据需要开发新构件而得到满足需求的构件。在经过语法和语义检查后,将这些构件通过胶合代码组装到一起实现整个软件系统。在实践中,整个开发过程呈现多次迭代性。

在传统的软件生命周期中,软件需求分析和定义完成后紧接的是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在这种传统的开发方法中,如果软件需求不断变化,最终软件产品可能与初始原型相差很大。而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模型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原则,是以体系结构为核心。体系结构为软件需求与软件设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解决了软件系统从需求到实现的平缓过渡,提高了软件分析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模型的优点是通过对体系结构的设计,使得软件系统结构框架更清晰,有利于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并且软件复用从代码级的复用提升到构件和体系结构级的复用。

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模型和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都是在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构件的组装而得到软件系统,前者主要关注运行级构件及其之间的互操作性,提供了一种自底向上且基于预先定制好的构件来构造应用系统的途径;后者局限在构件的规范上,缺少系统化的指导开发过程的方法学。基于体系结构的开发方法从系统的总体结构入手,将一个系统的体系结构显示化,以在高抽象层次处理诸如全局组织和控制结构、功能到计算元素的分配、计算元素间的高层交互等设计问题。

阅读(310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