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BSD
2011-05-04 00:55:11
·人物介绍:姐姐、妹妹、姐夫
·故事梗概:
姐姐大妹妹7岁,由于父亲早逝,从小到大,母亲一个人辛苦地拉扯着两个女儿,姐姐也自然成为了这家中的另一个大人,协助母亲分担着家务,她很懂事,高中毕业时,姐姐主动放弃了高考的机会,目的就是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给妹妹留出机会。
从***妹就特别爱和姐姐争,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姐姐喜欢的,妹妹也一定要得到,得不到就哭,就急。为了尽到姐姐的责任,也为了不让妈妈着急,姐姐往往让着妹妹,然而现在,妹妹开始向姐姐索取姐夫。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姐姐和姐夫已经共同生活了7年,女儿已经上了小学。有一次姐夫回家,姐姐看到他脸上有一个口红印,气不打一处来,便开始盘问和训斥。可能是姐夫当时喝多了,回手就给姐姐一个巴掌。姐姐被这突如其来的耳光打懵了,接踵而至的就是谩骂和痛哭,然后就是咬牙切齿和冷若冰霜。
这就是他们离婚的理由,可过了几个月,女儿性格有所变化,老师把母亲叫到学校一问,才知道自己的学生为何如此。原来是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叫《我的爸爸》,明白了吧?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高兴地分享着父爱,交流着爸爸的信息,只有这个女生把自己藏了起来,那几天她不与任何人来往,作文也没写,回家也不敢说,因为妈妈最生气的就是她不完成作业。
母亲从学校回来,没有发作,看着弱小无助的女儿,母女俩抱头痛哭。之后,这位母亲,也就是上述的姐姐又拿出了当年保护妹妹,帮母亲独挡一面的勇气——对,去挽救自己的家庭,不能让女儿没有父亲。
这一切,都被从小就与姐姐相依为命的妹妹看在眼里,当时的妹妹已经大学毕业,工作好,人长得也好。看着姐姐和自己的小外甥女如此委屈,她便主动向姐姐提出要去说服姐夫、劝其复婚。
妹妹再次见到姐夫是在一家公司,怎么说呢?据二人回顾,当时他们都有一种既亲切,又好奇的感觉,因为姐夫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打不起精神的样子,如今他已经是部门主任、高级白领,言行得体,风度翩翩,俨然一个成熟和成功的男人形象。而妹妹正值靓丽的年龄,青春的活力加之以往的好感,让他们的谈话成为了一种邂逅的重新认识。当然第一次交流的主题是劝姐夫回家(复婚)。
回到家后,妹妹向姐姐汇报了交谈过程,并答应姐姐继续做姐夫的工作。姐姐感谢之余,也在期待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她发现妹妹好象变了,每天哼着小曲儿,也开始化妆,不断地买漂亮衣服,还经常背着她发信息、打电话。
敏感的姐姐在趁妹妹不在的时候,悄悄地查看了她的手机,不料,她发现了那个十分熟悉的号码。对,是前夫的,信息的内容是:“亲爱的,明天有时间么,想你,还是老地方,不见不散!”
姐姐一下子傻了。与一年前“口红印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次她感到浑身发冷,如果说前夫的出轨令她愤怒,那么手机上的信息内容便令她绝望,绝望之余,是更大的愤怒,这愤怒像原子弹一样爆发出来,冲击波蔓延到所有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她认为,是妹妹抢走的老公,抢走了女儿的爸爸,也破坏了她的家庭,从小到大,这种掠夺始终没有停止,自己已经把喜欢的东西都让给了她,作为姐姐,她是合格的,也是无奈的,可这一次不同,妹妹要她的家庭,她的男人。
于是姐姐终于不顾一切地反击了,她大发雷霆地指着妹妹质问、谩骂,并向这世上唯一的靠山——母亲,哭诉了这一切。她说,“在这个家中,要她没我,要我没她,而且,她必须把老公还给我,否则就要弄个鱼死网破。”
姐姐曾经想到过自杀,可当她看到自己的女儿,看到这个无辜的小女孩儿用恐惧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时,作为母亲,她的心又软了下来。是的,她感到自己的责任,以及活着的唯一目的,于是,她逼着自己冷静下来,并开始梳理头绪,着手处理这一切。
第一件事,就是不能让他们在一起,与其说是一种报复心,倒不如说是无法面对前夫和妹妹相爱,是啊,女儿再见到爸爸时,叫他什么呀?爸爸,还是姨夫?
为了规范这种称呼,姐姐拼命了,她拿着这个理由质问妹妹,同时也让母亲评理。原本力不从心、无奈叹息的母亲听到这个理由时,也开始向小女儿发难,并以断绝母女关系相威胁:“你要是再跟你姐夫来往,我就不再认你这个女儿。”
在强大的亲情压力面前,妹妹再也支撑不住了,她认为姐姐已经和姐夫离婚了,自己有权与姐夫相爱,可上述的理由的确是个问题,而且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是啊,我怎么就爱上了姐夫呢?他要不是我姐夫多好,没有孩子该多好?可这个孩子又把自己称作小姨……,老天!难道命运对我,对我们就如此不公,难道我第一次付出的爱,还没有结果就注定要“流产”吗?
是的,妹妹坦言已经与姐夫有了关系,本来她想以这个事实让姐姐死心,可姐姐用绝望的眼神注视着她:“你可以让我死心,但在临死之前,你们必须给我一个说法,否则,咱们就玉石俱焚。”
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说是为了那个孩子,姐妹二人来向心理师求助。
·心理分析(节录):
心理师(问姐姐):你是不是认为从小到大,你为妹妹可以牺牲一切,而且你的确付出了全部,包括你的学业?
姐姐(流泪):是的,我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她,家庭是我的底线,我就剩那么点儿希望了。
心理师:你们姐妹到底在争夺什么,是这个男人吗?
姐姐(看了眼妹妹):我本指望她帮我,我是那么信任她,依赖她,可她……(痛不欲生)
心理师(问妹妹):就像言情小说那样,你认为相爱本是缘分,就算是姐夫也没什么不对劲儿,是吧?
妹妹(点点头):是的,最多就是姐姐有点儿难堪,可我们是真心相爱。
心理师:你爱谁?
妹妹:是他呀。
心理师:他是谁?
妹妹(迟疑了一下):是前姐夫(看了眼姐姐)。
心理师:我们无意否定人之常情,可请你仔细想想,为什么非爱他不可?
妹妹:没什么原因,其实在上高中时,姐夫就经常到学校给我送衣物,您知道,我们从小就没父亲,所以当时我感受到姐夫就像父兄一样,也因此,我当初也特别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在一起好好过……
心理师:可他们离婚了,一家人无法在一起,你的父兄要走了。
妹妹:是的,当初我就是这么想的,很单纯,没想到,我们一见面就……
心理师:你们明白了吗?你们争的是谁?
姐姐:是我老公呀!
心理师:对你来说,的确如此,可对于妹妹来说,她只不过是把姐夫投射为父兄,或更准确地说,她把对父爱的渴求寄托于姐夫了。那么对于一个女儿来说,还有什么人会比父亲更亲呢?
姐姐:那我也同样缺乏父爱呀。
心理师:问题就在这里。你们姐妹从小都没有父爱,姐姐作为家中老大,首先感受到母亲的孤独与不易,于是尽全力分担母亲,替代了家中父亲的角色,一个小大人,一个女孩子,为了家人而不得不牺牲童真,甚至性别。这充分说明姐姐的无私,可同时,也为姐姐造就了一种不服输的强势性格。你们想,如果姐姐也像许多女性一样表现出依赖与软弱,那么当初的家可能就撑不起来,她必须像一个大人一样保护妹妹,甚至还要保护母亲,也就是保护这个家,那么,当她看到老公脸上的口红印儿时,那个保护家庭的经验也会自然地发挥作用,这就是她发作与惩罚老公的心理根源。
妹妹:可她为什么又会反悔呢?既然已经离了,就放弃吧?
姐姐:我是为了女儿,才……
心理师:你们看,姐姐的思路一直都在家人身上,女儿是她的骨肉,所以她的确有为女儿找回父爱的原因,因为,“为家庭成员可以牺牲自己”的性格特质,已经在姐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如果是为自己,她也许就真的放弃了,因为她心里并没有真正原谅前夫。
姐姐:是的,我已经不再爱他了,而且我也不许我妹爱他。
妹妹:我们相爱是我们的事,你管不着。
姐姐:过去你不知道他的为人,现在你知道了,还爱他吗?
心理师:好了,好了,你们不要争吵,不过你们应该可以看出来,直到现在为止,姐姐仍然在为家人着想,因为保护妹妹是她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姐姐的确怕有人伤害妹妹,这种保护也是家庭经验的产物,只不过,它让妹妹感到压力,所以妹妹反弹也是可以理解的。
姐姐:什么,压力?从小到大,我什么都让着她,都给她了,她反而会有压力?
妹妹:没错,我有时候会感到透不过气来,与她根本无法交流。
心理师(对妹妹说):但你不能否认,姐姐仍然是在付出,只不过她的角色有些混乱,如果她的爱是纯粹的姐妹情,你肯定可以接受,然而,你们家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她不得不以父亲,或一个大人的状态去爱你,你当然感觉不那么对劲儿。
妹妹:没错,高中时有男孩子追我,我回家告诉她,她就像我妈一样骂了我一顿,我成绩差了,她还会打我,她凭什么呀,就算我妈也没动过我一个指头。
心理师:没错,就因为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大人,所以才没有方法,力不从心就显得粗暴和简单,可不能因此而抹杀姐姐的爱,只不过妹妹感受到是一种压力。
姐姐(点头):我承认这一点,可我的女儿怎么办?她就注定没有父亲了吗?
心理师(对姐姐):她一直有父亲呀,离婚是你们夫妻二人的事,原则上不该让孩子卷入,分手并不意味着失去父爱。我很理解,由于你当初没有父亲而感受到太多的无助与无奈,所以你特别怕女儿成为第二个你。
姐姐:没错,就是这样,我怕极了(捂住脸抽泣)!
妹妹(看姐姐):姐,什么都别说了,我放弃姐夫,不,是我明白了,我的确是在寻求父爱,并不是在找爱人,可我们不该再让刚上小学的芳芳失去父爱,再遭我们的罪。
(姐妹抱在一起)
在姐妹和好之际,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层深意:妹妹以自己的行为规范了姐姐的角色——你不是父亲,不是男人,我用我的行为逼你看到自己是一个女人,是个同我一样需要老公的女人。
当然,姐姐被迫扮演的小大人角色并不是她与生俱来的状态,严格上说,那是为了与家庭共存的不得不为之,但即便如此,也早晚会回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谁也逃不开因果必然。
另外,还有一个角色没参与进来,对,是姐夫。据了解,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冷战的家庭中,于是他们母子相依为命,母亲不仅教他成为了一个听话的孩子,同时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在感情上力不从心的小大人。可小大人总要成为真正的大人,再感到力不从心时,会自然地产生自卑感,所以他特别怕妻子施压(因为妻子与母亲同为亲近的女性),回避家庭责任的同时,还要在外面争面子,以证明他是一个强大的男人。
这似乎难以理解,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男孩子成天感受母亲的焦虑时,他会自然地去分担与承受,这种角色本该是父亲的,可当儿子代替了父亲时,就会产生双重经验:爱妈妈的儿子,以及担不起责任的男孩儿。
儿子离不开妈妈,于是必须去感受妈妈的一切,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孩子,根本无力承担大人的焦虑,也不可能去真正解决和同理大人的心态,这就是力不从心的根源。当这个力不从心延伸至夫妻关系中,就会形成自卑感,为了回避它,就不得不回避家庭责任。可自卑感仍然存在,它奠定于男女关系(儿子分担母亲时的力不从心),于是为了否定和掩饰自卑,就会让另一个女人来证明,旨为:我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男人。
这种自相矛盾是在原生家庭与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如果得不到根治,他也许一生将困扰于两性之间,纠缠于姐妹关系就是一种证明。
以此奉劝那些正处于冷战中的夫妻们,要么不让孩子卷入你们的矛盾,要么坐下来,打开心扉,在反省的同时接纳对方的脆弱与负面,不要再固执己见,不要再为了维护面子和习气而在无意中破坏自己精心构筑的美好家园,否则,孩子的将来就是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