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系统运维
2011-03-18 21:53:53
原发自FT中文网
公元前300多年,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以众多故事阐述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洞穴”隐喻: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只能看到墙壁上自己的影子,并以此作为对世界的全部认知。这个哲学隐喻已有无数解释,比如现象与本质、什么是真实,但我想起的是互联网和Facebook。
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10年前,你不会记得在此之前的6分17秒自己确切在想些什么。无数这一类被遗忘的时间和事件只会一闪而过,消失到谁也不知道的什么地方。但现在,一个极微小的思维和时间片段都可以变成0和1并永远留在互联网上。
互联网是镜子,“映射”了你的一切线下生活。你在跟谁聊天、聊了些什么?你去了什么地方、买了什么东西?看了哪场电影、哪本书?你对埃及的革命什么看法、你的判断由何而来?互联网像海绵,更像黑洞,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吸纳数亿人的这些信息。但当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出现并成为全世界认可的行为标准,人的一切思想和举动第一次被毫无保留地完整“映射”到互联网上。而Twitter这种轻巧却“日行千里”的信息记录、传播工具,将这种“映射”成本无限降低。
这意味着一个人彻底被数字化然后“输入”互联网,这意味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真实的“人”毫无保留地站在全世界面前。所以,当人们在Facebook和Twitter勤奋甚至疯狂耕耘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最多是“社交”,并不知道自己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这场革命的主题不完全是信息的传播或组织或被理解的方式已不同于谷歌所代表的机器算法至上时代,而是全面认识一个人第一次成为可能。
想象一下,你最亲近的人比你的Facebook和Twitter账户更了解你吗?答案很可能是不。你有父母、爱人、子女之外的工作生活,也有下属、同事、老板之外的家庭生活,还有将任何人都屏蔽在外的内心生活。这些生活断层彼此的交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而除了你自己,Facebook和Twitter是唯一知道你所有经历和想法的,而它们把全面认识你的机会向整个互联网敞开。
那么,Facebook之前你是谁?Twitter之后谁是你?
如果有个水平比你更高的人恰巧看到甚至跟踪了你的所有电子足迹,对你的生活事无巨细地尽览眼底,他必将比你更了解真实的你自己。老于世故者只需要30秒就能对刚刚见到的人做出判断,因为他从无数细节——表情、谈吐、眼神、着装、姿势——获得信息,然后通过自己的经验快速处理这些信息并做出判断。记住,判断始终与信息紧密相关,而Facebook和Twitter正是把一个人的全部信息记录并释放的工具。
回到柏拉图的洞穴隐喻。Facebook和Twitter就像人与墙壁之间的那团火,不仅照亮了人类的数字生活洞穴,并将人的数字阴影投射到对面的互联网墙壁上。有人能通过这些数字阴影认识你,而无论是这阴影还是数字生活的洞穴,都属于更大更真实的存在。
我并不是很清楚这种可能性最终将如何具体实现。但互联网呈现的这种可能性本身就足够可怕。《偶然的百万富翁》(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 The Founding of Facebook A Tale of Sex, Money, Genius and Betrayal)中有一句话:“互联网的特点是,它不是铅笔,是钢笔。你把某件东西放上去后就没法擦掉它了。”这不仅仅是隐私问题,Facebook和Twitter改变的是人们认知和被认知的一切。这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