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99)
分类: Mysql/postgreSQL
2010-08-12 12:09:59
MySQL有的主要连接请求的数量。当主MySQL线程在短时间内得到许多连接请求时发挥作用。主线程需要花一些时间(尽管很少)来检查连接并启动一个新线程。back_log值说明MySQL临时停止响应新请求前在短时间内可以堆起多少请求。如果你需要在短时间内允许大量连接,可以增加该数值。
换句话说,该值为“进”TCP/IP连接帧听队列的大小。操作系统有该队列自己的限制值。本手册中Unix listen()系统调用页应有更详细的信息。该变量最大值请查阅OS文档。企图将back_log设置为高于你的操作系统限值是徒劳无益的。
用于完全联接的缓冲区的大小(当不使用索引的时候使用联接操作)。一般情况获得快速联接的最好方法是添加索引。当增加索引时不可能通过增加join_buffer_size值来获得快速完全联接。将为两个表之间的每个完全联接分配联接缓冲区。对于多个表之间不使用索引的复杂联接,需要多联接缓冲区。
key_buffer_size
MyISAM表的索引块分配了缓冲区,由所有线程共享。key_buffer_size是索引块缓冲区的大小。键值缓冲区即为键值缓存的最大允许设定值为4GB。有效最大值可以更小,取决于可用物理RAM和操作系统或硬件平台强加的每个进程的RAM限制。增加该值,达到你可以提供的更好的索引处理(所有读和多个写操作)。通常为主要运行MySQL的机器内存的25%。但是,如果你将该值设得过大(例如,大于总内存的50%),系统将转换为页并变得极慢。MySQL依赖操作系统来执行数据读取时的文件系统缓存,因此你必须为文件系统缓存留一些空间。
sort_buffer_size
每个排序线程分配的缓冲区的大小。增加该值可以加快ORDER BY或GROUP BY操作
使用SHOW STATUS语句并检查Key_read_requests、Key_reads、Key_write_requests和Key_writes状态变量来检查键值缓冲区的性能。Key_reads/Key_read_requests比例一般应小于0.01。如果你使用更新和删除,Key_writes/Key_write_requests比例通常接近1,但如果你更新时会同时影响到多行或如果你正使用DELAY_KEY_WRITE表选项,可能小得多。
interactive_timeout
wait_timeout #服务器关闭非交互连接之前等待活动的秒数。在线程启动时,根据全局wait_timeout值或全局interactive_timeout值初始化会话wait_timeout值,取决于客户端类型(由mysql_real_connect()的连接选项CLIENT_INTERACTIVE定义)。
当排序后按排序后的顺序读取行时,则通过该缓冲区读取行,避免搜索硬盘。将该变量设置为较大的值可以大大改进ORDER BY的性能。但是,这是为每个客户端分配的缓冲区,因此你不应将全局变量设置为较大的值。相反,只为需要运行大查询的客户端更改会话变量。
join_buffer_size
用于完全联接的缓冲区的大小(当不使用索引的时候使用联接操作)。一般情况获得快速联接的最好方法是添加索引。当增加索引时不可能通过增加join_buffer_size值来获得快速完全联接。将为两个表之间的每个完全联接分配联接缓冲区。对于多个表之间不使用索引的复杂联接,需要多联接缓冲区。
max_allowed_packet包或任何生成的/中间字符串的最大大小。
包消息缓冲区初始化为net_buffer_length字节,但需要时可以增长到max_allowed_packet字节。该值默认很小,以捕获大的(可能是错误的)数据包.如果你使用大的BLOB 列或长字符串,你必须增加该值。应同你想要使用的最大的BLOB一样大。max_allowed_packet的协议限制为1GB。
Key_reads 是读取本地磁盘索引,Key_read_request是读取cache。
table_cache是打开表的缓存,max_connection是最大连接,table_cache=max_connection*N,N是一个连接最大使用的表缓存。这个可以在启动时设置my.cnf。
索引放入cache中:
在mysql5.1后可以自己建立每个表的内存cache,将索引放入cache
set global wp_posts_cache =20*1024;#建立一块cache,可以在my.cnf设置
cache index wp_posts in wp_posts_cache;#将wp_posts表的索引放入cache
load index into cache wp_posts#预装wp_posts表的索引进入cache
关闭磁盘atime
atime是读取数据时回写时间,可以关闭减少IO。
vi /etc/fstab
对mysql数据库存放的挂载点修改为noatime
/dev/sda6 /var ext3 noatime 0 2
mount -oremount /var
Qcache_free_blocks:当一个表被更新之后,和它相关的cache blocks将被free。但是这个block依然可能存在队列中,除非是在队列的尾部。这些blocks将会被统计到这个值来。可以用FLUSH QUERY CACHE语句来清空free blocks。
Qcache_free_memory:可用内存,如果很小,考虑增加query_cache_size
Qcache_hits:自mysql进程启动起,cache的命中数量
Qcache_inserts:自mysql进程启动起,被增加进QC的数量
Qcache_lowmem_prunes:由于内存过少而导致QC被删除的条数。加大query_cache_size,尽可能保持这个值0增长。
Qcache_not_cached:自mysql进程启动起,没有被cache的只读查询数量(包括select,show,use,desc等)
Qcache_queries_in_cache:当前被cache的SQL数量
Qcache_total_blocks:在QC中的blocks数。一个query可能被多个blocks存储,而这几个blocks中的最后一个,未 用满的内存将会被释放掉。例如一个QC结果要占6KB内存,如果query_cache_min_res_unit是4KB,则最后将会生成3个 blocks,第一个block用来存储sql语句文本,这个不会被统计到query+cache_size里,第二个block为4KB,第三个 block为2KB(先allocate4KB,然后释放多余的2KB)。每个表,当第一个和它有关的SQL查询被CACHE的时候,会使用一个 block来存储表信息。也就是说,block会被用在三处地方:表信息,SQL文本,查询结果。
innodb表的几个参数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Innodb的缓冲池会缓存数据和索引,所以不需要给系统的缓存留空间,如果只用Innodb,可以把这个值设为内存的70%-80%。和 key_buffer相同,如果数据量比较小也不怎么增加,那么不要把这个值设太高也可以提高内存的使用率。
innodb_additional_pool_size
这个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至少是当操作系统能合理分配内存时。但你可能仍需要设成20M或更多一点以看Innodb会分配多少内存做其他用途。
innodb_log_file_size
对于写很多尤其是大数据量时非常重要。要注意,大的文件提供更高的性能,但数据库恢复时会用更多的时间。我一般用64M-512M,具体取决于服务器的空间。
innodb_log_buffer_size
默认值对于多数中等写操作和事务短的运用都是可以的。如果经常做更新或者使用了很多blob数据,应该增大这个值。但太大了也是浪费内存,因为1秒钟总会 flush(这个词的中文怎么说呢?)一次,所以不需要设到超过1秒的需求。8M-16M一般应该够了。小的运用可以设更小一点。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默认值1的意思是每一次事务提交或事务外的指令都需要把日志写入(flush)硬盘,这是很费时的。特别是使用电池供电缓存(Battery backed up cache)时。设成2对于很多运用,特别是从MyISAM表转过来的是可以的,它的意思是不写入硬盘而是写入系统缓存。日志仍然会每秒flush到硬盘,所以你一般不会丢失超过1-2秒的更新。设成0会更快一点,但安全方面比较差,即使MySQL挂了也可能会丢失事务的数据。而值2只会在整个操作系统挂了时才可能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