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70244
  • 博文数量: 31
  • 博客积分: 999
  • 博客等级: 少尉
  • 技术积分: 31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05-27 15:1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1)

文章存档

2013年(2)

2012年(3)

2011年(18)

2010年(8)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11-06-07 18:42:13

MooseFS文件系统介绍

MooseFS是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MooseFS文件系统结构包括以下四种角色:

  1 管理服务器managing server (master)
  2 元数据日志服务器Metalogger server(Metalogger)
  3 数据存储服务器data servers (chunkservers)
  4 客户机挂载使用client computers

各种角色作用:
   1 管理服务器:负责各个数据存储服务器的管理,文件读写调度,文件空间回收以及恢复.多节点拷贝
  2 元数据日志服务器: 负责备份master服务器的变化日志文件,文件类型为changelog_ml.*.mfs,以便于在master server出问题的时候接替其进行工作
  3 数据存储服务器:负责连接管理服务器,听从管理服务器调度,提供存储空间,并为客户提供数据传输.
  4 客户端: 通过fuse内核接口挂接远程管理服务器上所管理的数据存储服务器,.看起来共享的文件系统和本地unix文件系统使用一样的效果.

MooseFS优点

1.开源
2.通用文件系统,不需要要修改上层应用就可以使用
3.可以在线扩容,体系架构可伸缩性极强
4.部署简单
5.体系架构高可用,所有组件无单点故障
6.文件对象高可用,可设置任意的文件冗余程度,而绝对不会影响读写的性能,只会加速
7,提供如windows回收站的功能,
8.提供类似java语言GC(垃圾回收)
9.提供netapp,emc,ibm等商业存储的snapshot特性
10.google filesystem 的一个c实现
11.提供web gui监控接口
12.提高随机读写的效率
13.提高海量小文件的读写效率


MooseFS 1.6版本改进
 
 1.修改1.5中的大批量操作时打开文件过多的bug
 2.新增加了masterlogger服务器,在1.5中没有的,就是做了master服务器的冗余,进一步的加强master服务器的稳定性,在mfs体系中master是要求最稳定以及性能要求最高的,因此务必保证master的稳定
 3.修改1.5中存在的对于坏块的修复功能,在mfs1.5中遇到chunker坏块校验,错误比较多的是往往导致master将出现坏块的chunker自动剔除出去的情况,此次增加了对坏块的修复功能,很方便的进行修复,简化对坏块的处理功能。
 4.对metadata和changelog的新认识,之前认为changelog记录的是文件的操作,定期的像数据库的日志一样归档到metadata中,发现上面的理解存在误区,真正的是changelog中记录了对文件的操作,metadata记录文件的大小和位置,因此metadata是比较重要的,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是采用metadata和最后一次changelog进行修复。
 5.MFS 文档中明确指出对于内存和磁盘大小的要求
 6.指出了在测试的过程中多个chunker并不影响写的速度,但是能加快读的速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chunker时,数据会自动同步到新增的chunker上以达到数据的平衡和均衡。

常见问题,

 1.master性能瓶颈,主要是可扩展性不强
 2.体系架构存储文件总数的瓶颈,mfs把文件系统的结构缓存到master内存中,这样文件越多,master的内存消耗越大,8G对应2500kw文件数,2亿就的64G内存
 3.单点故障解决方案的健壮性
 4.垃圾回收   把默认的86400改为300秒,这样可以免的垃圾还没回收完,你的存储容量就暴掉了。


mfs的原理:

就是客户端请求master,master分派他去哪里读数据,

MFS系统由4个部分构成,master、metalogger、chunkserver、client。
Master —— mfs的大脑,记录着管理信息,比如:文件大小,存储的位置,份数等,和innodb中共享空间(ibdata)中存储的信息类似,这些信息被记录到metadata.mfs中,当该文件被载入内存后,改文件会重命名为metadata.mfs.back,当chunkserver上有更新时,master会定期将获得的新的信息回写到metadata.mfs.back中,保重元数据的可靠。
 
硬件推荐:大内存,因为内存中需要将metadata.mfs加载进来,这个文件的大小取决于你chunkserver上存储的数据量,内存的大小会成为之后的问题,要ECC的可以进行错误校验,当内存中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个容错的机制,会很可怕;冗余电池,和磁盘配置RAID1/RAID5/RAID10,都是为了保证高可靠。
 
Metalogger —— mfs的备份,好比mysql中的m-s结构,metalogger会定期重master上将的metadata、changelog、session类型的文件下载同步到本地目录下,并加后缀”_ml”将其重命名。
 
硬件推荐:与master机器配置一致,metalogger本身就是master的一个备机,当master宕机后,可以直接将metalogger提升为master。
 
Chunkserver —— 数据存储地,文件以chunk大小存储,每chunk最大为64M,小于64M的,该chunk的大小即为该文件大小,超过64M的文件将被均分,每一份(chunk)的大小以不超过64M为原则;文件可以有多份copy,即除了原始文件以外,该文件还存储的份数,当goal为1时,表示只有一份copy,这份copy会被随机存到一台chunkserver上,当goal的数大于1时,每一份copy会被分别保存到每一个chunkserver上,goal的大小不要超过chunkserver的数量,否则多出的copy,不会有chunkserver去存,goal设置再多实际上也就没有意义的。Copy的份数,一般设为大于1份,这样如果有一台chukserver坏掉后,至少还有一份copy,当这台又被加进来后,会将失去的那份copy补回来,始终保持原有的copy数,而如果goal设为1copy,那么当存储该copy的chunkserver坏掉,之后又重新加入回来,copy数将始终是0,不会恢复到之前的1个copy。
Chunkserver上的剩余存储空间要大于1GB(Reference Guide有提到),新的数据才会被允许写入,否则,你会看到No space left on device的提示,实际中,测试发现当磁盘使用率达到95%左右的时候,就已经不行写入了,当时可用空间为1.9GB。
 
硬件建议:普通的机器就行,就是要来存几份数据,只要磁盘够大就好。
 
Client —— 客户端通过内核加载的FUSE模块,再通过和master的共同,将chunkserver共享的分区挂载到本地,然后进行读写操作。由于FUSE模块是外加的模块,当系统重启后,需要执行modprobe fuse,将其加载到内核中



matedata.mfs.back文件将消失,那么要恢复整个mfs,则需从metalogger服务器取得该文件。请特别注意这个文件,它与日志文件一起,才能够恢复整个被损坏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阅读(4322) | 评论(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llzqq2012-12-15 09:34:34

"文件以chunk大小存储,每chunk最大为64M,小于64M的,该chunk的大小即为该文件大小"

文中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多个小文件可以共同存储在一个CHUCK里面,直到这个chuck放不下为止。我看到网上很多地方都转载这个观点,有点误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