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48825
  • 博文数量: 38
  • 博客积分: 2093
  • 博客等级: 大尉
  • 技术积分: 432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04-01 10:29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8)

文章存档

2011年(10)

2010年(28)

我的朋友

分类: C/C++

2010-09-26 08:53:42

学习过编程的朋友都知道ANSI C里定义的标准I/O是一种带缓冲的高级磁盘I/O,目的是尽可能减少使用read和write系统调用的次数,从而提高I/O效率。标准I/O提供了3种类型的缓冲类型。

● 全缓冲。在这种情况下,当填满标准I/O缓存后才进行实际I/O操作。对驻留在磁盘上的文件的访问通常是由标准I/O库实施全缓冲的。

● 行缓冲。在这种情况下,当在输入和输出中遇到新行符时,标准I/O库执行I/O操作,这允许我们一次输出一个字符(如fputc函数),但只有写了一行之后才进行实际I/O操作。当流涉及一个终端时(例如标准输入和标准输出),典型地使用行缓冲。

● 不带缓冲。标准I/O库不对字符进行缓冲。如果用标准I/O函数写若干字符到不带缓冲的流中,则相当于用write系统调用将这些字符写到打开的文件上。标准出错况stderr通常是不带缓存的,这就使得出错信息可以尽快显示出来。

这里强调一下,所谓的带不带缓冲指的是不同的流而不是函数。比如驻留在磁盘上的文件流是全缓冲的方式,标准输入/输出流缺省是行缓冲而标准错误不带缓冲。

行缓冲是指当遇到换行符’\n’或一行满时,才真正的进行I/O操作。Linux缺省情况下一行最多容纳1024个字符,当超出这个范围时,即使没有遇到换行符,也引起实际的I/O操作。

对于全缓冲来说,读写操作是按照缺省的缓冲区大小(4K)进行的。具体说就是从流读取内容时每次读取4K大小的内容到缓冲区,而程序是从缓冲区里读取数据的。当缓冲区里的数据处理完后再从流里读取4K的内容到缓冲区。分析下面的例子:

FILE *fp;

char buf[8192] = {0}; // 缓冲区初始化为0

char ch;

if ( (fp=fopen (“data.txt”, “r+”)) == NULL )

{

printf(“Fail to open file\n”);

exit(-1);

}

setvbuf(fp, buf, _IOFBF, 4096); // 设置流fp为全缓冲,缓冲区指向buf,大小为4096

fread(&ch, 1, 1, fp); // 从流中读取一个字节的内容存放到变量ch中

printf(“%d %d %d\n”, buf[0], buf[1], buf[4095]);

虽然程序中只读取了1个字节,但实际上读取了4K的内容存放到buf中。

写文件的情况类似,当缓冲区写满内容时才会引起实际的I/O操作,文件被更新。

又读又写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读写缓冲区只有一个,所以在读取内容到缓冲区之前会先把缓冲区里要更新的内容(如果有的话)写到文件。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引起实际写操作,那就是fseek函数的调用。

转载:

阅读(1511) | 评论(1) | 转发(0) |
0

上一篇:extern用法详解(转)

下一篇:fuse 学习(一)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10-09-27 10:55:18

很好的, 收藏了 推荐一个博客,提供很多免费软件编程电子书下载: http://free-ebooks.app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