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02287
  • 博文数量: 170
  • 博客积分: 1603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18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07-09 15:5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70)

文章存档

2016年(27)

2015年(21)

2014年(27)

2013年(21)

2012年(7)

2011年(67)

我的朋友

分类: 系统运维

2016-03-02 10:05:32

 先看一些参数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1. 对读优化的参数
  2. /sys/block/sda/queue/read_ahead_kb
  3. 这个参数对顺序读非常有用,意思是,一次提前读多少内容,无论实际需要多少。默认一次读 128kb 远小于要读的,设置大些对读大文件非常有用,可以有效的减少读 seek 的次数,这个参数可以使用 blockdev –setra 来设置,setra 设置的是多少个扇区,所以实际的字节是除以2,比如设置 512 ,实际是读 256 个字节。
  4. 几个非常有效的 IO 调度调节的内核参数
  5. /proc/sys/vm/dirty_ratio
  6. 这个参数控制文件系统的文件系统写缓冲区的大小,单位是百分比,表示系统内存的百分比,表示当写缓冲使用到系统内存多少的时候,开始向磁盘写出数 据。增大之会使用更多系统内存用于磁盘写缓冲,也可以极大提高系统的写性能。但是,当你需要持续、恒定的写入场合时,应该降低其数值,一般启动上缺省是 10。下面是增大的方法: echo ’40′> /proc/sys/vm/dirty_ratio
  7. /proc/sys/vm/dirty_background_ratio
  8. 这个参数控制文件系统的pdflush进程,在何时刷新磁盘。单位是百分比,表示系统内存的百分比,意思是当写缓冲使用到系统内存多少的时候, pdflush开始向磁盘写出数据。增大之会使用更多系统内存用于磁盘写缓冲,也可以极大提高系统的写性能。但是,当你需要持续、恒定的写入场合时,应该降低其数值,一般启动上缺省是 5。下面是增大的方法: echo ’20′ > /proc/sys/vm/dirty_background_ratio
  9. /proc/sys/vm/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
  10. 这个参数控制内核的脏数据刷新进程pdflush的运行间隔。单位是 1/100 秒。缺省数值是500,也就是 5 秒。如果你的系统是持续地写入动作,那么实际上还是降低这个数值比较好,这样可以把尖峰的写操作削平成多次写操作。设置方法如下: echo ’200′ > /proc/sys/vm/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 如果你的系统是短期地尖峰式的写操作,并且写入数据不大(几十M/次)且内存有比较多富裕,那么应该增大此数值: echo ’1000′ > /proc/sys/vm/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
  11. /proc/sys/vm/dirty_expire_centisecs
  12. 这个参数声明Linux内核写缓冲区里面的数据多“旧”了之后,pdflush进程就开始考虑写到磁盘中去。单位是 1/100秒。缺省是 30000,也就是 30 秒的数据就算旧了,将会刷新磁盘。对于特别重载的写操作来说,这个值适当缩小也是好的,但也不能缩小太多,因为缩小太多也会导致IO提高太快。建议设置为 1500,也就是15秒算旧。 echo ’1500′ > /proc/sys/vm/dirty_expire_centisecs 当然,如果你的系统内存比较大,并且写入模式是间歇式的,并且每次写入的数据不大(比如几十M),那么这个值还是大些的好。


小米运维一篇博客的部分内容
应用IO模型:大量读线程同时访问多块SSD,请求均为4KB随机读,并且被请求的数据有一定间隔连续性;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1. 通过 /sys/block/sdx/queue/read_ahead_kb 观察到预读大小为128KB,进一步观察iostat情况:

  2. 观察到每块SSD的rMB/s十分高,平均已经达到了250MB/s+,初步判断是由于read_ahead_kb的设置影响了应用的读效率(即预先读取了过多不必要的数据)。遂将read_ahead_kb设置为0,观察iostat情况如下

  3. 而应用QPS却下降至25K!

  4. 分析原因:由于之前有预读功能存在,因此部分数据已经被预先读取而减轻了SSD的访问压力。将read_ahead_kb设置为0后,所有的读访问均通过随机读实现,一定程度上加重了SSD的访问压力(可以观察到之前%util大约在60~80%之间波动,而预读改成0之后%util则在80~90%之间波动)


  5. 尝试16K预读

  6. 通过IO模型了解到每次请求的数据大小为4KB,因此将read_ahead_kb设置为16KB进行尝试,结果QPS由25K猛增到34K!

  7. 观察iostat情况如下:

  8. 此时CPU_WA也由原来的平均30%下降到20%,这说明处理器等待IO的时间减少了,进一步验证了IO优化的有效性。

结论,频繁碎片读取的时候,预读大小设置小一点比较好
由于存在合并读取,设置太小也不适合
将预读大小设置为块大小的3~4倍数比较合适

由于上述场景是4k随机读取(因为分区格式化簇大小是4k?),因此预读设置巍峨12~16比较适合

再看中断分配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1. 于是我们通过mpstat观察每个核心上的中断数:
  2. 可以发现第二个核心中断数已经达到了十分恐怖的80K!再来观察实际的处理器核心压力情况,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们用了比较准确的i7z工具来观察:
  3. 果然不出所料,Core 1的Halt(idle)已经到了1,充分说明第二个核心确实已经满载。
  4. 那么通过观察/proc/interrupt的情况再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假设,:
  5. 因此我们将实际在处理中断的irq号107至118分别绑定至不同的核心上(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关多核绑定的原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搜索以上命令的含义):
  6. 通过观察mpstat发现大量的中断被平均分散到了不同的处理器核心上:

学习到
查看中断方法、工具
mpstat
/proc/interrupt
i7z

linux的中断分配并不那么智能(貌似只能优化主板上的通用部件?),不能对应各种硬件
在硬件支持的情况下,手动绑定中断到不同cpu有很大改善空间
照这情况,高吞吐的网卡也需要自己绑定中断




阅读(656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