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1-12-03 16:04:21
原文地址:linux config 文件 作者:怪怪虎
除了 Makefile 的编写,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新功能加入到 Linux 的配置选项中,提供此项功能的说明,让用户有机会选择此项功能。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在 config.in 文件中用配置语言来编写配置脚本,
在 Linux 内核中,配置命令有多种方式:
配置命令 | 解释脚本 |
Make config, make oldconfig | scripts/Configure |
Make menuconfig | scripts/Menuconfig |
Make xconfig | scripts/tkparse |
以 字符界面配置(make config)为例,顶层 Makefile 调用 scripts/Configure, 按照 arch/arm/config.in 来进行配置。命令执行完后产生文件 .config,其中保存着配置信息。下一次再做 make config 将产生新的 .config 文件,原 .config 被改名为 .config.old
内核源码目录的顶层Makefile负责用来构建[内核镜像]和[动态加载模块]二者。它通过递归源码树的子目录来实现的,具体进入哪些子目录取决于组件的选择,也就是内核配置。
每种体系统都会输出组件列表给内核配置时选择,组件类型包括:
每种体系都关联着一个组件数据库,此库以文件形式保存在arch/$ARCH目录下。2.4版是config.in,2.6版是Kconfig。在配置内核时,此文件会被解释(parsed)来提供组件选择。如果你要添加硬件特征[配置项 ],你得修改此文件。
虽然内核配置使用make命令,[内核配置子系统 ]的配置库使用了一种不同的配置描述语言,并且2.4与2.6都有所不同。这种语言语法很简单,很接近自然语言,这里不详述,只谈使用技术。
什么是[内核配置子系统 ]?为什么可以使用不同的脚本语言?因为配置过程是整个内核构建过程的串行子部分,产出特定的配置信息,所以完全可以使用独立的更简单的领域特定语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
第一,每一个内核子部分(subsection)都有单独的配置文件定义配置规则,比如,网络部分,配置信息保存在子目录下的 Kconfig。体系相关的配置文件会导入这个文件,例如,在2.4版,MIPS的体系配置文件(arch/mips/config- shared.in)有一行用来导入VFS的配置(fs/config.in)配置规则。
第二,配置文件.config通过名值对(name=value )保存[配置项 ]。配置项的名有前缀CONFIG_,后面跟着定义在配置文件里的组件名。配置项的值有如下几种:
第三,配置变量可以被定义为是否需要用户指定,如果不需要,配置变量使用默认值;
第四,可以为配置变量定义依赖;依赖性用来决定配置项的可见性;
第五,每个配置变量都关联一个帮助文本。
那么[内核配置子系统]是如何将被选择的组件信息输出到kbuild的呢?[内核配置子系统]在用户完全配置操作后会生成一个配置文件.config,内有已选定组件的[名值对]列表。顶层的makefile通过包含.config来达到组件选择。
除了[makefile规则]需要[配置信息]进行动态生成外,内核源码内同样有代码依赖配置信息。比如2.4版内核源码init/main.c 有如下代码:
#ifdef CONFIG_PCI
pci_init();
#endif
宏CONFIG_PCI定义与否的信息来自用户配置操作。为了把配置信息传递入源码,kbuild 得把[名值对]翻译成宏定义,保存在include/linux/autoconf.h。然后,这个头文件会被分拆为多个头文件,保存在include /config目录。例如上面的例子,CONFIG_PCI生成一个include/config/pci.h与之对应,内有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