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40679
  • 博文数量: 171
  • 博客积分: 2914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204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01-14 17:3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71)

文章存档

2011年(41)

2010年(130)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IT业界

2010-03-09 18:21:52

“我这个人最喜欢搞挑战,老想去创一点新的东西。”杨芙清院士今年72岁了,但看上去干练精神,思维敏捷,博学风趣,在与她的交流中,你会发现人原来是可以“永远年青”的。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主要研究信息系统、信息传播和信息产业,她在北大做了16年的系主任,然后从教学走向产业、科研,现在回过来又搞教学,杨芙清认为这是产学研的最好结合。

软件行业中:“作品≠产品”

记者:杨教授,作为中国著名的计算机软件专家以及学术带头人,您怎样看待目前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国外软件公司,我们目前的主要差距在哪里?怎样缩短这个差距?

杨芙清:首先,我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需求。我所说的需求包括国家的需求和国际社会发展的需求两个方面。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即需求,信息化时代必须走信息化道路,这就是国家需求,所以软件产业必须发展,这就是说需求已经存在了;地利在于环境和政策,政府很支持我们,我们有了地利;人和在于团队,一个产品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力量。从这三个方面看,我们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具备软件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因此,我看好软件产业的发展前景。

如果说目前中国的软件产业化程度到底怎样?我认为,衡量产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应该看生产方式和企业竞争力。要形成一个产业,必须有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必须形成规模,但目前国内的软件公司大都为“作坊式”生产,属于中小企业;相比之下,国外的大型软件企业,不仅规模大,而且有自己的软件产品线。

关于企业的竞争力,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生产过程能力和团队能力(素质)。软件是群体合作的产物,我认为在软件行业中,我们应该首先达成这样的一致?“作品≠产品”。产品必须是基于工程化、规范性生产流程,经过不断重复测试和逐渐完善的结果,我们才能称之为“产品”。一个成功的软件产品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得了的,它需要集体力量,要求团队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必需的标准和规范。

因此,只有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软件生产过程开发的软件产品,才能应对市场的需求以及不断的变化。从这两个方面看,我认为,中国的软件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软件行业队伍结构不合理:稀缺两端

记者:关于软件工程和软件构件的开发,国内很多研究单位已耕耘了多年,至今为止,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已得到实用化的成果却不多,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芙清:软件工程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中国的软件企业还是没有真正的崛起呢?我认为这与我国的实际发展过程有关。文革使我们丧失了十年的机会,当中国的软件刚刚开始的时候,国际上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竞争压力下。国外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在停步不前;而当我们准备发展时,人家已经很强大了,就像是婴儿和巨人在比拼。另外,中国软件人员缺乏,使强有力的团队难以形成。

为什么软件构件在软件企业很难被用上呢?实事求是地说,是因为这些企业的技术不够成熟,软件技术人员不成熟,应用水平达不到要求,而且,很多软件企业现在还处于求生存的阶段,根本没有实力、没有资金来应用构件技术。目前阶段,对于大多数中小软件企业而言,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应用构件技术还有一定的难度。

记者:您是否认为只有当中国的软件开发模式彻底转变后,中国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软件产业,现在还不能叫做产业?

杨芙清:我认为是这样。软件产业的结构模式、组织模式和开发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现在我们的软件行业队伍结构不合理,呈橄榄型,稀缺两端?高精尖人才与实用的软件工人,而满足工厂化、工程化要求的高级人才尤其缺乏。

事实上,软件产品不能当作单件产品来生产,需要有工作流程,具备构件化、工程化、工厂化能力。软件工程强调软件开发过程的“工程”性,把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软件不仅仅是编写代码的工作,而需要各个学科的综合应用,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化。

现在,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样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培训机制。原有的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方法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

 

本文来自“北大青鸟济南新东方(山东大学)校区”网站  
原文链接:

阅读(21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