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闲来无事的时候想了想timer的设计思路及实现方式。今天偶然的看到了Linux内核中关于timer的管理方式。现在总结下几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但是现在并没有自己动手做,缺少数据支撑,仅仅是停留在脑子里的一些想法,可以在后期补充实现,然后测试相关性能数据,做到有理有据。
关于timer,一般抽象出来的接口大概需要以下几个。
- init_timer(timer_t *timer, time_t time, func_t callback_func);
- add_timer(timer_t *timer);
- del_timer(timer_t *timer);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init_timer初始化函数,传入相关timer触发时间,以及相应的回调函数。add_timer将timer放入到相应实现中,使其生效,在timer的设定时间触发相应的回调函数。del_timer删除相应的timer,使其无效。
timer内部实现为时钟每过一个tick更新时钟,然后check是否有timer满足触发条件,如果满足触发,并且将timer移除队列,如果不满足,那么NOP。
想要维护系统中所有的timer我能想到的有一下几个方法:
1.使用单链表的方式
这个属于最朴素的想法了,将所有的timer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成一个链表,先触发的在链表头部,后触发的在链表尾部,这样,每个时钟中断到来的时候检查链表头部,看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如果满足触发条件则进行相应回调函数。
但是,这种方法在新的timer加入时,时间复杂度是O(n),这种方法在timer非常多的情况下,性能会变的极差,影响可用性,所以这种实现方式基本上在高性能的要求下不予考虑。
2.使用红黑树的方式
为了改善单链表上插入性能的劣势,可以选用红黑树作为维护timer的数据结构,这样在新的timer加入时时间复杂度,为O(log(n)),在一定数量级范围内,这等同与常数复杂度。
但是,使用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劣势就在与维护红黑树代价比较高,由于在每一次timer被触发时会被移除,所以会带来红黑树旋转的开销。
3.借用Linux分级别hash方式
Linux内核在维护timer时使用了一种分级别的维护方式,有点类似与任务调度中多重队列调度的感觉。
这个地方还没能完全理解,需要再读之后再分析
3比2在插入时性能肯定是要好,但是在timer事件到来时则不一定。
实践出真知,等实验结束后在做定夺。
阅读(2860) | 评论(2)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