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5579
  • 博文数量: 48
  • 博客积分: 2280
  • 博客等级: 大尉
  • 技术积分: 56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12-29 15:19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0年(46)

2009年(2)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09-12-29 15:20:01

自古以来,永康铜匠们挑着铜壶担,出门谋生,他们串乡走巷,上门加工,足迹遍及全国。因此,古谚有“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说,这足见永康打铜手工艺影响之大,流传之广。

   永康打铜,历史悠久,据《永康县志》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青铜器制作。汉代已有铜弩机、铜箭、镞等武器和规矩镜、神兽镜、照明镜、鎏金镜、、铜洗、铜釜、铜碗、等生活消费品的制作。”

    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消逝,这些传统手艺人还有多少?又在何方?几年来,笔者在农村各地默默地寻访。芝英镇胡祖坑村的胡高法、胡高龙,西卢村的卢新登、胡清荣等几位执着的老铜匠,还坚守着他们的老行当。胡高法、胡高龙兄弟俩说:“打铜是我们胡祖坑村的传统手艺,以前在一百多户农户中就有铜壶担七十几副,如今只剩下我们3个人了。”说着惋惜地摇着头。

    一些传统的铜制品就是铜匠们用铁锤一锤一锤地打出来的。用“千锤百炼”几个字来形容它也不为过。铜壶、铜罐看似简单,但要做出来实在不易。没有拜过师,学过艺,没有三年五载的苦功夫,休想打出个像样的铜器来。胡高法、胡高龙、卢新登、胡清荣等几位师傅,他们自小学艺,出师后做过行担,也曾开过打铜店,带过徒弟。他们手艺娴熟,各有千秋,个个是打铜高手。我用相机记录了他们的打铜场景,以图像的形式把坚持的美丽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怀旧的同时,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如何保护继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康湖西泥做的坩埚里,然后用与工具箱融为一体的木风箱,将炉里的炭火烧红,熔化成铜水,浇铸成约0.6厘米至1厘米厚的铜板材。现今打铜用的一般是现成的铜板,就可省略这道工序了。

    把原材料铜板用3斤多重的铁锤一次又一次地锻打,打到成型需要的厚度(约0.5厘米)。每打一次就要退火一次,然后再接着打,一共要打七八次。所谓退火,就是把打的铜板放在炉里烧红,又放在冷水中浸过。

    做好的铜壶、,表面有很多锤印。这些锤印又称花印或星星,有花才漂亮。这些花是铜匠师傅们先用平锤把铜体打平后,再用花锤(又称旋锤)一锤一锤地打,一直打到花印达到满意为止。

    接下来的话就是做盖上环了。铜壶盖上要钉上花钱箍。铜罐的两边壁上还要钉上“四柱两环”,既美观又当作手柄用。小铜罐直接在边上焊上手柄就好了。

    倾注着一代代打铜手艺人的才智和汗水的打铜制品既美观又实用,积淀着浓郁的永康民俗文化。“铜罐饭喷喷香”,“铜罐饭,沙罐肉”。用铜罐烧饭具有一种特有的风味。因此,昔日永康手艺人出门谋生、莘莘学子上学读书、山里人上山担柴用来烧的铜罐饭,现今已演变为宾馆、酒店餐桌上的美食,也是野炊者的首选。

阅读(24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