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6284
  • 博文数量: 106
  • 博客积分: 5900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115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12-05 10:03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06)

文章存档

2011年(11)

2010年(93)

2009年(2)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BSD

2010-09-14 10:04:06


  新学期刚开学,北京某重点高校三年级博士生吴刚有些犹豫是不是该把手机关掉——他害怕接到“老板”(博士生导师——记者注)的电话,又担心因此断了与一些工作单位的联系。

  对于吴刚而言,每次短暂的休假返校,就意味着“老板”又将有新的任务分配了。大到国家级课题的立项和实验,小到给专家配送水果,读博士几年来,吴刚没少给老板跑腿,其中很多都是跟自己的研究方向毫无关系的事情。

  毕业在即,吴刚希望能赶紧写几篇有分量的论文好找工作,而毕业论文也该抓紧了,这直接关系到是否会被延期毕业。

  与吴刚有着类似烦恼的在读博士生不在少数。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周光礼教授在对国内博士的调查中,甚至发现更加荒诞的个案,“因为害怕导师杂七杂八的任务,有博士在自己的手机设置中,甚至把导师的电话号码列进黑名单,老师找他时打电话始终打不通。”

  近日,周光礼教授团队的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出炉。这是国内迄今首份有关中国博士培养质量的调查报告。

  这份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全国多所高校在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已毕业博士生。

  在为期一年的调查中,周光礼教授听到了博士生们无数的抱怨,师生关系在畸变中暗火重重。

  专家由此呼吁:“需要对博士的培养制度进行再设计。”

  廉价的高级劳动力

  赵普博士今年刚从武汉一所理工科高校毕业。由于当初在本校读博,博士班还没开学赵普就已经给“老板”帮忙了,博三开始,他甚至要带着导师门下的学弟学妹一起开工。

  几年来,赵普留心观察,发现不少导师都会经常在外边接项目,如果接到一个大的研发项目,就把项目分解给门下的博士,每个博士带领老板门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个小团队,最后导师会根据项目的情况给学生分钱。

  “偏工科专业的博士生基本都有过为‘老板’干私活的经历,导师用的顺手的还要‘被延期毕业’。”赵普至今还在为自己的“顺利逃离”暗自庆幸。

  赵普的感觉在《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得到印证。据该书披露,“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事实上,就高层次科学研究而言,涉及原理和基础性突破的纵向课题才是博士培养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做了很多项目,出了很多差,但是回过头来看,跟我参加工作有啥区别啊?读博还在做很多横向的项目,还不如出去工作。”一位受访的博士认为现在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术水平根本就难以提高。

  该书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指导博士研究生在20人以上的导师不在少数,指导博士生最多的一位导师手头有110多位博士生,“很多博导连学生的论文看都不看,纯粹就是老板,喊老板就是一个极其贬义的词。”

  一个揶揄的细节是,同样源自这份调查,大部分博导从自身精力和培养规律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则是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博士生)不应该超过6名。

  《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这样描述10年来的转变:师生间促膝畅谈、齐头攻坚的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劳动力输出,学生帮老师整理事务性文件,清理杂物,甚至做家务。

  名师门下的“冷宫”

  就像一座围城,赵普一直在努力突出打杂的重围,二年级博士生张平则伸长了脖子想看看里面的风景,“虽然打杂工对于科研意义不大,但毕竟跟专业有所接触吧。”

  两年多前,张平费尽周折,一往情深地投身于一位全国知名学者门下,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孤独与凄凉,老板门下学生站在一起都是一个加强排,最要命的是,“老板还是个空中飞人,长期见不着面,对于几年的课题安排也根本不闻不问。”

  虽然学校配了副导师,可这位年轻的老师自己也正为职称攒书忙碌,偶尔请教一下,张平都怕打搅他。

  读博期间,张平过着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心情烦躁地玩着游戏,“感觉就像在冷宫里一样,虚度着青春年华”。

  一位博士在受访中反复提到一个词——“孤独”,“做一个东西没有人和你讨论,有时候觉得做得很孤独,你出了问题就很难解决它,老是在上面打转。但是导师一般都很忙,很难碰到他。”

||
阅读(19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