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32984
  • 博文数量: 180
  • 博客积分: 10029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21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11-06 09:15
文章存档

2010年(133)

2009年(47)

我的朋友

分类: 系统运维

2010-02-11 17:44:53

     一句话说网络:Web1.0 -- 信息共享,
                                 Web2.0 -- 信息共建,
                                 Web3.0 -- 知识传承,
                                 Web4.0 -- 知识分配,
                                 Web5.0 -- 语用网,
                                 Web6.0--。
 
          Web1.0时期成长起来的网站,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盈利模式,而Web 2.0则代表着新人气的聚集。
           但全球乃至中国的Web2.0发展真的已经成熟了吗?互联网走到了迎接Web3.0的恰当时机了吗?
 
参考资料:
       
 
     
 
 
 
一、 Web1.0 : 群雄并起、逐鹿网络的时代
 
    代表性软件:Netscape
    1.0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网络的时代,虽然各个网站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第一代有诸多共同的特征,表现在:
  1. web1.0基本采用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
      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使用 对于 网站的新生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的最初就是以技术平台起家,以搜索技术起家,以即时通讯技术起家,以网络游戏起家,在这些网站的创始阶段,技术性的痕迹相当之重。
  2. web1.0的盈利都基于一个共通点,即巨大的点击流量。
      无论是早期融资还是后期获利,依托的都是为数众多的用户和点击率,以为基础上市或开展增值服务,受众群众的基础,决定了盈利的水平和速度,充分地体现了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色彩。
  3. 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合流现象
      早期的新浪与搜狐、等,继续坚持了门户网站的道路,而腾讯、、等网络新贵,都纷纷走向了门户网络,尤其是对于新闻信息,有着极大的、共同的兴趣。这一情况的出现,在于门户网站本身的盈利空间更加广阔,盈利方式更加多元化,占据网站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增值意图,并延伸由主营业务之外的各类服务。
  4. web1.0的合流同时,还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新浪以新闻+广告为主,网易拓展游戏,搜狐延伸门户矩阵,各家以主营作为突破口,以兼营作为补充点,形成拳头加肉掌的发展方式。
 
 
 
二、Web2.0 : 互联网的文艺复兴运动
 
    代表性应用:Google
 
    WEB2.0-现有的产品
  百度百科 网课淘、育通天下教育网、Wiki百科、Fexion网、Wallop 、yahoo360 、openbc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齐集、 friendster 、 linkin 、豆瓣网 UU通 、 优友 、 天际网 、爱米网 、linkist 、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新浪名博、土豆网、猪八戒威客网等.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Web2.0的特征:
  1. 多人参与
     Web1.0里,互联网内容是由少数编辑人员(或站长)定制的,比如搜狐;而在Web2.0里,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供稿者。
      Web2.0的内容更多元化:标签tag、多媒体、在线协作等等。在Web2.0信息获取渠道里,RSS订阅扮演者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我也一直推荐阅读者以订阅的方式阅读可能吧的文章。
  2. 人是灵魂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是由每个人贡献出来的。各个人共同组成互联网信息源。Web2.0的灵魂是人。
  3. 可读可写互联网
     在Web1.0里,互联网是“阅读式互联网”,而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但在大范围里看,贡献大部分内容的是小部分的人。
  4. Web2.0的元素
     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
  5. 个人看法
     Web2.0实际上是对Web1.0的信息源进行扩展,使其多样化和个性化。
     博客是Web2.0里十分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在未来里,博客的地位将更为重要。
 
Web2.0开发的七大原则:
 
1. 互联网作为平台
   Web 2.0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重力核心。不妨将Web 2.0视作一组原则和实践,由此来把距离核心或远或近的网站组成为一个类似太阳系的网络系统。
 
   Netscape 对比 Google
   如果Netscape可以称为Web 1.0的旗手,那么Google几乎可以肯定是Web 2.0的旗手。
 
   Netscape以传统的软件摹本来勾勒其所谓“互联网作为平台”
       他们的旗舰产品是互联网浏览器(一个桌面应用程序)。同时,他们的战略是利用他们在浏览器市场的统治地位,来为其昂贵的服务器产品建立起市场。从理论上讲,在浏览器中控制显示内容和程序的标准,赋予了Netscape一种市场支配力,如同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所享受的一样。很像当初“自行的马车”(horseless carriage)将汽车描绘为一种熟知事物的延伸,Netscape曾推销一种网络桌面(webtop)来替代传统的桌面(desktop),并且计划借助信息更新,以及由购买了Netscape服务器的信息提供者来推送的各种小程序,来开发推广这种网络桌面。
       最终,浏览器和网络服务器都变成了“日用品”,同时价值链条也向上移动到了在互联网平台上传递的服务。
   Google则以天生的网络应用程序的角色问世 (云计算的先锋)
       它从不出售或者打包其程序,而是以服务的方式来传递。客户们直接或间接地为其所使用的服务向Google付费。原有软件工业缺陷荡然无存。没有了定期的软件发布,只需要持续的改善。没有了许可证或销售,只需要使用。没有了为了让用户在其设备上运行软件而不得不进行的平台迁移,只需要搭建宏大的、由众多个人计算机组成的、可伸缩的网络,其上运行开源操作系统,及其及自行研制的应用程序和工具,而公司之外的任何人则永远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
     在其底层,Google需要一种Netscape从未需要过的能力:数据库管理。
      Google远远不只是一个软件工具的集合,它是一个专业化的数据库。没有这些数据,那些工具将毫无用武之地;没有这些软件,数据也将无可控制。软件许可证制度和对应用程序接口(API)的控制——上一个时代的法宝——已经毫不相关了,因为Google的软件只需要执行而从不需要分发,也因为如果不具备收集和管理数据的能力,软件本身就没有什么用处了。事实上,软件的价值是同它所协助管理的数据的规模和活性成正比的。
      Google的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器,虽然其服务是通过大规模的互联网服务器集合来传递的;其服务也不是一个浏览器,虽然这种服务是被用户在浏览器中体验到的。
      Google的旗舰产品——搜索服务,甚至不托管它让用户来搜寻的内容。很像一个电话通话过程,不仅发生在通话的两端,而且发生在中间的网络上。作为用户和其在线体验的一个中介,Google作用于浏览器、搜索引擎和最终的内容服务器之间的空间中。
    虽然Netscape和Google都可以被描述为软件公司,但显然Netscape可以归到Lotus,Microsoft,Oracle,SAP,以及其他发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软件革命的那些公司所组成的软件世界。而Google的同伴们,则是像eBay,Amazon,Napster,及至DoubleClick和Akamai这样的互联网公司。
 
 
2、利用集体智慧
有了互联网作为平台,Web2.0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利用集体智慧的方式:
   --超级链接是互联网的基础。
        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的时候,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的联系通过复制和强化变得越来越强,而作为所有网络用户的所有活动的直接结果,互联的网络将有机地成长。 
        Yahoo!是首例伟大的成功故事,诞生于一个分类目录,或者说是链接目录,一个对数万甚至数百万网络用户的最精彩作品的汇总。虽然后来Yahoo!进入了创建五花八门的内容的业务,但其作为一个门户来收集网络用户们集体作品的角色,依然是其价值核心。
        Google在搜索方面的突破在于PageRank技术
        该技术令其迅速成为搜索市场上毫无争议的领导者。PageRank是一种利用了网络的链接结构,而不是仅仅是使用文档的属性,来实现更好的搜索效果的方法。
  --eBay的产品是其全部用户的集体活动,就向网络自身一样,eBay随着用户的活动而有机地成长,而且该公司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特定环境的促成者,而用户的行动就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更重要的是,eBay的竞争优势几乎都来自于关键性的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双方,而这正是这一点使得后面许多竞争者的产品的吸引力显著减低。
  --Amazon销售同Barnesandnoble.com等竞争者相同的产品,同时这些公司从卖方获得的是同样的产品描述、封面图片和目录。所不同的是,Amazon已然缔造出了一门关于激发用户参与的科学。Amazon拥有比其竞争者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用户评价,以及更多的邀请来让用户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近乎所有的页面上进行参与,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用户的活动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Barnesandnoble.com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指向该公司自己的产品,或者是赞助商的结果,而Amazon则始终以所谓“最流行的”打头,这是一种实时计算,不仅基于销售,而且基于其他一些被Amazon内部人士称为围绕着产品“流动”(flow)的因素。由于拥有高出对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参与,Amazon销售额超出竞争对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是一种在线百科全书,其实现基于一种看似不可能的观念。该观念认为一个条目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所添加,同时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无疑,这是对信任的一种极端的实验,将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的格言(源自开放源码软件的背景之下):“有足够的眼球,所有的程序缺陷都是肤浅的”(with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运用到了内容的创建之中。维基百科全书已然高居世界网站百强之列,并且许多人认为它不久就将位列十强。这在内容创建方面是一种深远的变革。  
 
3、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
   现在每一个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程序都由一个专门的数据库驱动:Google的网络爬虫, Yahoo!的目录(和网络爬虫),Amazon的产品数据库,eBay的产品数据库和销售商,MapQuest的地图数据库,Napster的分布式歌曲库。正如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在去年的私人对话中谈到的,“SQL是新的HTML”。数据库管理是Web 2.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使得我们有时候称这些程序为“讯件”(infoware)而不仅仅是软件
 
4、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
   如上文在对Google和Netscape的比较中谈到的,互联网时代软件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它应该被作为服务来交付。这种事实导致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上很多根本性的变化。
   运营必须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用户必须被作为共同开发者来对待
      这是从对开放源码开发实践的一种反思中得出的。
      开放源码的格言“早发布并常发布”(release early and release often)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一种更为极端的定位“永远的测试版”(the perpetual beta)。其中产品在开放状态下开发,新的功能以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速度被加入进来。Gmail、Google Maps、Flickr、del.icio.us,和其他类似的服务,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打着测试版的标识多年。
 
5、轻量型编程模型
 
    支持允许松散结合系统的轻量型的编程模型。由企业开发的网络服务堆栈的复杂设计是用来促成紧密结合的。虽然这在许多情况下是必须是,但是许多最重要的应用程序可以事实上保持松散结合,甚至是脆弱的结合。Web 2.0的理念同传统的IT的理念迥然不同。
  考虑聚合(syndication)而不是协调(coordination)。简单的网络服务,例如RSS和基于REST的网络服务,是用来向外聚合数据,但并不控制其达到连接的另外一端时发生的事情。这种想法是互联网本身的基础,一种对所谓端到端原则的反映。
  可编程性和可混合性设计。像最初的互联网一样,RSS和AJAX这样的系统,都有此共同点:重用的障碍非常低。许多有用的软件事实上是开放源码的,而即便它不是,也没有许多东西来保护其知识产权。互联网浏览器的“查看源文件”选项,使得许多用户可以复制其他任何用户的网页;RSS被设计得使用户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查看所需要的内容,而不是按照信息提供者的要求;最成功的网络服务,是那些最容易采纳未被服务创建者想到的新的方向。同更普遍的“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相比,随着创作共用约定而普及的“保留部分权利”(Some Rights Reserved)一词成为一个有益的指路牌。

6、软件超越单一设备
7、丰富的用户体
 
 
三、Web3.0 : 互联网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大宴会
 
Web3.0到来的三个前提
   1、博客技术为代表,围绕网民互动及个性体验的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虚拟货币的普及和普遍,以及虚拟货币的兑换成为现实。
   3、大家对网络财富的认同,以及网络财务安全的解决方案。  
 
1 web2.0只是开始和过渡
  web2.0虽然在理念上有了一定的升级,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问题,我只说三个:blog的发布系统、评论系统和插件应用。
1.1 发布系统
  内容管理是blog的最基本功能,现在blog的系统也无非是实现了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WYSIWYG) 的可视化编辑,实现了分类,复杂点的实现了TAGs。内容的索引能力都是无一例外的很差(blogger可能会好点),版本控制似乎还没有哪个blog有,现在看来,这些功能还稍显复杂,但当一个blog堆积了1000篇文章的时候,索引和修改都会变得非常困难。就如我的blog,想要找一篇历史文章,我都用google去搜索,想要改动什么文字,我宁可重新写一篇新的,想要重新整理整个Blog?好早就有这个想法,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
  所以,未来blog(其实也无所谓blog,应该是个人网络中心,下面我会讲到)的内容管理一定会加入现在wiki里面的版本控制功能,集成功能强大的全文索引功能。
 
1.2 评论系统
  上面我说到blog的技术成熟度远低于bbs,评论系统就是其中之一,纵观现在所有的blog系统和bsp,我还没见过哪个blog系统的评论功能能跟 Discuz比。blog不需要功能复杂的评论?那你可就错了,去看看老徐的博客,随便那篇文章不是成百上千的评论?你觉得新浪的评论系统够用吗?它起码有分页,比我用的mt强多了,但还是无法实现丰富的内容编辑和索引。
  说道评论系统不得不说的是trackback,trackback 作为一种blog之间内容关联评论功能,本来是想弥补跨站内容关联的功能缺陷,但实现的太蹩脚太简单,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用,却被 spammer找到空当大肆利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鸡肋,很多人在扬言trackback已死。
  除trackback外的评论内容,留言者都无法管理和监控,虽然有些blog系统有自动邮件提醒的功能,但这是远不够的。
  所以未来评论系统也一定会强化。
1.3 插件应用
  blog系统的不足远不止发布系统和评论系统,插件是目前填补系统功能不足的最有效手段,wordpress的成功,就得益于完善的插件平台,得到了广大开发者的支持。
  但是wp的插件系统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我做了好多年php开发的人,使用起来都觉得头大,非技术人员就不用说了。另外,wp的插件是无法迁移到其他平台上用的,尤其是跨语言的平台。
  现在国外有一些平台,已经在做这样的标准,通过一个REST风格的url就可以忽略平台限制,使用插件。比如netvibes、Facebook、iGoogle、live,国内,sohu blog也引进了netvibes的uwa框架,尝试做开放式blog widget平台。
  这有点类似于rss的应用,用xml的标准推行内容传播,Open Widget则是将widget作为一种内容,通过xml的标准传播。
  没有哪一家服务供应商或者平台开发者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只有Open的大千世界,才是大家所期望的,所以Open Widget一定会成为一种趋势。
  好了,说了这么多,无法而是想证明web2.0只是一个过度,那么什么才是web3.0呢?
 

 
2. 什么是web3.0
  其实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已经看出来,没有什么所谓的2.0、3.0,因为你没法准确的界定他是什么样的应用,也没法界定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它只是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势。
  我要说的3.0,是我目前所能想象的未来互联网应用的框架。
  a、网站内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信息进行交互和倒腾,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信息进行整合使用;
  b、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
  c、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可以说Web3.0是三广+三跨(广域的 广语的 广博的 跨区域 跨语种 跨行业)
  现实中的每一个行业都是在不断的细分和完善中发展的,比如建筑业、金融业,都已经有比较清晰的划分并且仍在细化,这是几百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互联网才不过发展了不过短短十几年,对于一个可以涵盖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领域来说,现在的互联网应用细分程度还远远不够。就如软件工程里面说的,软件开发的标准和规范还十分简单,开发方法和模块的重用程度远远不够。
  互联网也是如此,各种应用的细分、完整性和重用程度远远不够。
  所以我认为,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着更加细分、更加专业、更加兼容的方向发展,内容管理将有专业的内容管理提供商,comments将有专业的 comments服务商;插件将有类似于rss的统一标准,而且也会出现像feedburner、google reader这样的widget托管平台和订阅平台。
  blog,将演变为个人中心,个人中心中的所有内容只有一个域名和一个页面,剩下的所有的服务都由专业服务商提供,用户只需将需要的应用以widget的方式添加到自己的页面上,就可以享用各种各样完善的服务。
  但也不会是像google ig、netvibes这样的集中型个人主页,因为他们没有个性,灵活性也不够。也不会是sohu这样的blog平台,因为各种服务都不是一家公司提供的,bsp可能回归到最原始的个人主页服务,提供一个二级域名和一个静态空间。
  那么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帐号由谁提供呢?OpenID肯定会成为web3.0的中坚力量,将各个平台有机的连接起来,是你无论走到哪,都用同一个帐号,内容处处关联。
  而id 服务本身是需要跟信用挂钩的,这是虚拟和现实之间必须建立的桥梁,现有的社区中信用服务都是依靠某种技术手段建立,都很费劲,而且无法跟现实中的人和信用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关联,我们不难想到,直接掌握最可靠信用的是银行,所以未来提供OpenID或者互联网身份服务将是银行建立的一种服务,很可能成为银行的某种业务。
  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服务已经跟传统的服务行业一样,提供专业服务,收费,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3。 Web3.0的特征

  作为Web2.0的替代物,Web3.0仍然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之上,并且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的互联网模式。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互联网研究,本文从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化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Web3.0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具体如下。
  (1)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
  Web3.0将应用Mashup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使得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便于检索。将精确地阐明信息内容特征的标签进行整合,提高信息描述的精确度,从而便于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与整理。同时,对于UGC的筛选性过滤也将成为Web3.0不同于Web2.0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互联网用户的发布权限经过长期的认证,对其发布的信息做不同可信度的分离,可信度高的信息将会被推到互联网信息检索的首项,同时提供信息的互联网用户的可信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最后聚合技术的应用将在Web3.0模式下发挥更大的作用,TAG/ONTO/RSS基础聚合设施,渐进式语义网的发展也将为Web3.0构建完备的内容聚合与应用聚合平台。将传统意义的聚合技术和挖掘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搜索反应迅速、准确的“Web挖掘个性化搜索引擎”。
  (2)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
  Web3.0的网络模式将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从PC互联网到WAP手机,PDA,机顶盒,专用终端,不只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终端上。
  现有的Web2.0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的平台上,面临现在层出不穷的新的移动终端的开发与应用都需要新的技术层面和理念层面的支持。而Web3.0将打破这一僵局,使得各种终端的用户群体都可以享受到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便捷。
  实现融合网络的普适化、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同时加入E-RAD的应用与研发,使得嵌入式技术在Web3.0模式下发挥更大的效力。
  (3)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以及基础性的个性化配置。
  Web3.0同样以人为本,将用户的偏好作为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Web3.0在对于UGC筛选性的过滤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偏好信息处理与个性化引擎技术,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既寻找可信度高的UGC发布源,同时对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习惯进行整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互联网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避免了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
  个性化搜索引擎以有效的用户偏好信息处理为基础,对用户进行的各种操作以及用户提出的各种要求为依据,来分析用户的偏好。通过偏好系统得出的结论再归类到一起,在某一内容主题(如体育方面)形成一种内容,搜索的聚合,推送,达到更好的满足用户搜索,观看的需要。将这一技术引入广播电视中来,将会给传统电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数字机顶盒的应用,IPTV、WebTV的推广提供了更好的聚合推送业务。
  个性化引擎的建立是一偏好系统为基础,偏好系统的建立要全面而且与内容聚合相联系。有了一定的偏好分析,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个性化引擎。
  (4)有效和有序的数字新技术。
  Web3.0将建立可信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系统),可管理的VoIP与IM,可控的Blog/Vlog/Wiki,实现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网络与计算、媒体内容与业务智能、传播与管理、艺术与人文的有序有效结合和融会贯通。
  Web2.0模式下的SNS¬——网络社交平台,只是简单地将人与人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连接起来。通过互联网注册在SNS的平台上结交朋友这一途径,并不能确保注册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不是每一次交际圈的扩展都会带来相应的利益需求,这一过程进行下去的结果将会导致本身信息的外泄和零乱、不可靠信息的泛滥,颠覆了人们想利用互联网来扩展人际交往的初衷。这一问题在Web3.0模式下,将通过对用户的真实信息的核查与认证这一方式来解决。高可信度的信息发布源为以后交际圈的扩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与此同时,人们在交际的同时,也可以更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且可以完全信任这些可信度高的用户提供的信息,利用这些进一步扩展对自己的有利的交际圈。
  Web3.0模式下可管理的VoIP与IM,同样为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可信度越高、信用度越好的用户发布的信息将会被自动置顶,既提高了信息源发布者的可信度,同时使得这些有用、真实的信息更快地出现在用户的面前,发挥信息的最大效力,提高了信息的使用率、降低了信息查找的时间损耗。
  Web3.0模式下可控的Blog/Vlog/Wiki,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消息的利用率与查找信息的便捷度而生的。这些原本在Web2.0模式下允许用户随意发布的Blog/Vlog/Wiki会使得网络上堆积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为用户的搜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由此,Web3.0提出了“可控”这一概念,使得信息的发布与使用连接起来,如果想搜索高可信度的信息,可以点击可信度高的用户撰写的Blog/Vlog/Wiki,实现可信内容与用户访问的对接。

 
阅读(343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