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0-06-10 13:30:58
2010-06-01 |
引导大学生创业不能搞“三年计划”这样的短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需要10年甚至20年系统教育改革和就业环境改革的大工程。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从今年起的三年时间,引领45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鼓励大学生开办网店。其间,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探索建立模拟公司、信息化创业实训平台等,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实训)或演练。 不得不说,这次实施的“创业引领计划”是十分宏伟的。可是这宏伟的计划,却让笔者十分困惑,担心其在贫瘠的创业土壤上催生出大学生创业“激流勇退”,并让一大批学生“被创业”。 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过充分调查吗?根据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我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当年毕业生总数为559万。以此数据推算,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当年为5.59万。与这一数据对比,2010年的创业大学生将增加4万,2012年的创业大学生将增加14万! 在600多万之众的大学生就业人群中,几万和十几万是个“小数目”,往年,政府部门推出村官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计划,也很快解决了十几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大学生创业的“引领”与政府给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不同,政府创造就业岗位可以引导学生去就业,但政府部门推出创业政策,就一定能让本身没有创业能力,仅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创业成功吗? 政府的创业引领政策,客观上说,可以让一些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进入创业领域,可是,创业不是仅靠梦想和激情就可以做成的事。各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远低于其他企业创业成功率。也就是说,以600万大学生计算,目前能够创业成功的学生只有600人左右!究其原因是,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所需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耐挫能力,社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更是匮乏。在大学生创业人群中,是因为“就不了业”才“创业”的,占很高比例——稍有常识者都知道,创业需要比就业更高的能力,如果因能力原因无法就业,选择创业的结局会是如何?今年两会期间,多位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曾谈到,不赞成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创业,不宜鼓励大学生毕业即创业。应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引导在大学里没有培养过硬能力的学生在社会上进一步积累能力、经验,再视时机创业。 政府部门的“引领计划”或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但却难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我并非反对大学生创业,在有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高达20%,问题是,引导大学生创业不能搞“三年计划”这样的短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需要10年甚至20年系统教育改革和就业环境改革的大工程,要通过改革大中小学教育,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素质来实现。 “三年计划”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推进大学生创业,甚至是以救急的心态去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已经不再像10年前网络英雄涌现的时代,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在就业时理性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以三年为期的引领计划,极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大批学生“被创业”,地方和高校为完成引领创业的任务,要求学生创业或让学生承诺自己已经创业——这比要求学生就业更容易。二是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毕业找不到工作的过渡,在有关政策的激励下,没有责任意识、创业风险意识,最终导致失败。这种冒进不但破坏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将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给整个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以沉重的打击。如果三年以后,这些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依旧很低,政府部门还有什么高招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呢? 来源:半岛晨报(J-07) 转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