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LINUX
2008-04-21 08:33:09
运行级别的定义每种System V都不完全一样,只能通过直接读/etc/inittab来确定, 下面是一个标准的Linux的/etc/inittab,注意这里解释的内容来自redhat,但是其他的 版本也大同小异。我们将它分成若干段来解释,如同一般情况那样,用#开始的行是注释 ,而非注释行的语法是: 标号:运行级别:操作方式:命令 标号是这一行的标签,运行级别用于定义这一行应该用于那些级别,如果为空就定义 为所有级别,操作方式可以是一些确定的字符串,代表如何执行后面的命令,而命令则 给处在进入这一级别时执行的程序。 下面是它的内容: # Default runlevel. The runlevels used by RHS are: # 0 - halt (Do NOT set initdefault to this) # 1 - Single user mode # 2 - Multiuser, without NFS (The same as 3, if you do not have networking) # 3 - Full multiuser mode # 4 - unused # 5 - X11 # 6 - reboot (Do NOT set initdefault to this) # 上面的几行解释了缺省的运行级别定义: 停机,系统进入这一级别后关机; 单用户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只能从控制台操作计算机,网络和终端不启动,许多文件 系统也没有连结; 多用户模式,但关闭了网络服务支持 完全的多用户模式,就是我们一般使用的模式 无定义 图形界面模式,系统切入这一运行级后自动启动X Window系统 重新启动 这些级别的定义是任意的,然而你最好不要修改它,尤其是level 0,1和6,因为许多 程序都使用init 0之类的方式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其他的Linux发行版本可能会更改2-5 的定义,你需要参考/etc/inittab才能判断到底那个级别是什么意思,不过一般来说0, 1和6总是上面的定义。 下面开始才是真正的内容,首先系统必须定义缺省的运行级别: id:3:initdefault: initdefault关键字决定了缺省的运行级别,在这里是3,也就是在执行了公共的系统 启动脚本之后,系统将会执行与级别3对应的那些行 # System initialization. si::sysinit:/etc/rc.d/rc.sysinit 这里的sysinit关键字定义了公共的“系统初始化”脚本,在相应于运行级的地方是空 ,表示适用于所有运行级别。注意它将在系统进入任何运行级别以前完成,一会我们再 研究这个脚本的内容。 l0:0:wait:/etc/rc.d/rc 0 l1:1:wait:/etc/rc.d/rc 1 l2:2:wait:/etc/rc.d/rc 2 l3:3:wait:/etc/rc.d/rc 3 l4:4:wait:/etc/rc.d/rc 4 l5:5:wait:/etc/rc.d/rc 5 l6:6:wait:/etc/rc.d/rc 6 这里开出了六个运行级别的定义,运行级0就去执行命令/etc/rc.d/rc 0,运行级1是 /etc/rc.d/rc 1,.....诸如此类。wait关键字表示系统必须等待此命令执行完才能开始 下一步工作。 # Things to run in every runlevel. ud::once:/sbin/update 这又是一个适用于所有级别的命令。update命令实际是去启动updated守护进程,以便 定期刷新内存中的超级块表。Once关键字说明这个项只被执行一次。 # Trap CTRL-ALT-DELETE ca::ctrlaltdel:/sbin/shutdown -t3 -r now ctrlaltdel定义当热启动组合键被触发时系统的行为,这里定义所有的运行级别对它 的响应都是重新启动(shutdown –r) pf::powerfail:/sbin/shutdown -f -h +2 "Power Failure; System Shutting Down " pr:12345:powerokwait:/sbin/shutdown -c "Power Restored; Shutdown Cancelled " 这两行定义如何响应ups信息,如果系统掉电(powerfail),执行两分钟后关机的指令 ;如果关机之前电源恢复,取消关机操作。 # Run gettys in standard runlevels 1: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1 2: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2 3: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3 4: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4 5: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5 6: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6 2,3,4,5都是多用户级别,为系统开出6个虚拟屏幕(就是用Alt+Fn即获得虚拟屏幕) ,respawn关键字表示这个动作在每次进入相应运行级别时都会执行。 # Run xdm in runlevel 5 # xdm is now a separate service x:5:respawn:/etc/X11/prefdm -nodaemon 对于级别5,启动图形界面。 归纳一下,系统在读入inittab以后要做什么?设置Ctrl+Alt+Del响应,设置好对UPS 的支持,然后应该执行/etc/rc.d/rc.sysinit,然后是/etc/rc.d/rc 3,最后是update 和启动虚拟屏幕。显然,系统的主要初始化命令应该在/etc/rc.d/rc.sysinit和/etc/r c.d/rc 3中完成。 rc.d下的基本脚本 下面我们来研究启动脚本,这里的脚本来自redhat 6.1,因为这是个最为广泛使用的 版本,其他的版本的特有问题将在下一节讨论。 首先,系统将执行/etc/rc.d/rc.sysinit,这是个shell脚本,你可以用普通的文本编 辑工具对它进行处理,为了简便,我们只研究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或者较为典型的段落 : #!/bin/sh # # /etc/rc.d/rc.sysinit - run once at boot time # # Taken in part from Miquel van Smoorenburg's bcheckrc. # # Rerun ourselves through initlog if [ -z "$IN_INITLOG" ]; then [ -f /sbin/initlog ] && exec /sbin/initlog $INITLOG_ARGS -r /etc/rc.d/rc. sysinit fi 首先,确定系统中是否存在/sbin/initlog文件,如果存在,那么需要记录初始化信息 。 # Set the path PATH=/bin:/sbin:/usr/bin:/usr/sbin export PATH 设置缺省路径。 # Read in config data. if [ -f /etc/sysconfig/network ]; then . /etc/sysconfig/network else NETWORKING=no HOSTNAME=localhost fi 这一段是网络的参数设置,/etc/sysconfig/network的内容是这样: NETWORKING=yes FORWARD_IPV4="yes" HOSTNAME="openlab.asnc.edu.cn" GATEWAY="" GATEWAYDEV="" 显然,如果这个文件存在,那么设置网络的运行参数,如域名,网关等等,这个文件 中可以包含很多的东西。详细的内容我们在设置网络的部分介绍 # Source functions . /etc/rc.d/init.d/functions /etc/rc.d/init.d是所有的服务脚本存放的地方,而functions是各种服务脚本需要的 一些参数的设置。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看一看,不看也不影响什么。 以下有一段是设置一些显示信息,接下来是这样的内容: # Mount /proc (done here so volume labels can work with fsck) action "Mounting proc filesystem" mount -n -t proc /proc /proc 连结/proc文件系统,应该记得/proc是用来显示系统状态的虚拟文件系统,注意acti on命令的语法,它显示一段提示信息,然后去执行相应的命令。 然后的段落有一点意思: # Turn off sysrq #if [ "$MAGIC_SYSRQ" = "no" ]; then # echo "0" > /proc/sys/kernel/sysrq #fi $MAGIC_SYSRQ=no意味着你决定不使用内核调试,脚本必须把系统的内核调试功能关闭 ,注意接下来的处理方法,在/proc/sys/kernel下建立一个名叫sysrq的文件,并且设置 其内容为"0",就关闭了这项功能,这也是在运行中打开或者关闭内核的某个功能的标准 方法,以后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 接下来要设置时钟和键盘映射表,装入系统字体,又是一段冗长的代码,这里将它省 略,反正你总可以在自己的系统上看到他们。 # Start up swapping. action "Activating swap partitions" swapon -a swapon –a 将读/etc/fstab文件,这个文件中包含有系统中存在的应该自动挂接的各 种文件系统的列表,同时也包含了关于交换分区的知识,swapon –a将启动其中标注的 所有交换分区。 # Set the hostname. action "Setting hostname ${HOSTNAME}" hostname ${HOSTNAME} # Set the NIS domain name if [ -n "$NISDOMAIN" ]; then action "Setting NIS domain name $NISDOMAIN" domainname $NISDOMAIN else domainname "" fi 这两段设置系统名字,我们应该记得$HOSTNAME已经在/etc/sysconfig/network文件中 设置过,所以这里的action被执行,而$NISDOMAIN现在是空字符串,所以执行后hostna me被设置而NIS域名不存在。 if [ -f /fsckoptions ]; then fsckoptions=`cat /fsckoptions` else fsckoptions= fi if [ -f /forcefsck ]; then fsckoptions="-f $fsckoptions" fi 这里是与管理员相关的行了。如果系统的/下将存在/forcefsck文件,于是系统自动启 动fsck程序去检查文件系统是否有错误。接下来是一段关于是否存在/fastboot文件的判 断,与其大同小异,然后系统将会决定是否启用PNP,方法和处理MAGIC_SYSRQ是类似的 ,这两段我们不讨论了,你可以自己看一下。 # Remount the root filesystem read-write. action "Remounting root filesystem in read-write mode" mount -n -o remount ,rw / # Add /proc to /etc/mtab mount -f -t proc /proc /proc 检测根文件系统完毕后,系统重新将/连结成读写方式,并且将/proc加入到/etc/mta b中。下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系统内核支持可装载模块,需要把$USEMODULES变量 设置成"y"并且设置模块的缺省路径,参数等等,然后,系统开始装入模块: # load sound modules if [ -n "$USEMODULES" ]; then if grep -s -q "^alias sound " /etc/conf.modules ; then action "Loading sound module" modprobe sound fi ......... fi ........... 当这些直接装入的模块结束后,为了和以前的方式兼容,也为了管理员的方便,这个 脚本试图去寻找/etc/rc.d/rc.modules,如果存在就执行它: # Load modules (for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ith VARs) if [ -f /etc/rc.d/rc.modules ]; then /etc/rc.d/rc.modules fi 显然,你可以将自己的模块初始化命令加入/etc/rc.d/rc.modules使它在启动时得到 运行。 完成主要模块的装入后,系统将开始一系列日常工作,如检测有问题的文件系统,连 结所有本地文件系统,启动磁盘限额等等,如果系统还没有被配置,那么将启动配置脚 本,设置网络,超级用户口令等等,否则,对于已经配置好的系统,清理记账文件,准 备进行系统工作。 当一切都完成之后,系统按照inittab的设定,进入运行级3,执行/etc/rc.d/rc 3。 /etc/rc.d/rc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程序,它是一个shell脚本,其行为是这样:根据提供 给它的参数,它去寻找相应的目录rc${arg1}.d,例如,在/etc/rc.d/rc 3执行时,它去 查询/etc/rc.d/rc3.d下的所有文件,试图执行那些所有用S或K打头的脚本,凡是用S开 头的脚本,它给加上一个start参数,凡是用K打头的脚本,加上一个stop参数。执行次 序是按照S或K后跟的数值顺序。 例如,在现在的例子中,/etc/rc.d/rc 3下存在一个S50inet的脚本,于是 rc 脚本去 执行S50inet start。而S50inet其实是到/etc/rc.d/init.d/inet的一个符号连结,其内 容是(这里只给出了部分内容): . /etc/rc.d/init.d/functions . /etc/sysconfig/network if [ ${NETWORKING} = "no" ] then exit 0 fi [ -f /usr/sbin/inetd ] || exit 0 RETVAL=0 # See how we were called. case "$1" in start) echo -n "Starting INET services: " daemon inetd RETVAL=$? echo [ $RETVAL -eq 0 ] && touch /var/lock/subsys/inet ;; stop) echo -n "Stopping INET services: " killproc inetd RETVAL=$? echo [ $RETVAL -eq 0 ] && rm -f /var/lock/subsys/inet ;; *) echo "Usage: inet {start|stop|status|restart|reload}" exit 1 esac exit $REVAL daemon和killproc是在/etc/rc.d/init.d/functions里面定义的函数,daemon将命令 当成守护进程执行,killproc则杀掉对应进程。显然,S50inet start的结果是inetd程 序被启动为一个守护进程。 这里的方法是启动服务进程的标准模式,例如你要设置某个服务在runlevel 3被启动 ,那么你可以自己写一个脚本,比如说mydaemon,让mydaemon start启动服务,mydaem on stop停止服务,然后将这个脚本复制到/etc/rc.d/init.d中,接着在/etc/rc.d/rc? .d中建立连接,在rc3.d中连结为S65mydaemon,而在其他目录中为K65mydaemon,这样你 的脚本就会在进入和退出运行级3时自动处理了。 除此与run level相关的启动指令之外,Linux还从BSD中引入了另外一些配置文件,其 中最重要的是/etc/rc.d/rc.local,通常它在执行了全部运行级脚本以后运行,你可以 在这里定制自己的设置,如欢迎信息等等。 版本之间的区别 如同我们看到的那样,Redhat的启动脚本看上去井井有条,要寻找某个功能很容易, 但是要寻找某个命令在何处启动就显得比较困难,经常需要从/etc/inittab开始。 Turbo Linux和Red-Flag的脚本和Redhat颇为相似,尤其是红旗几乎就是RedHat的中文 版,它们的配置也相当近似。 Slackware的启动脚本使用另外一种风格,实际上,看上去很象BSD系列。启动脚本也 在/etc/rc.d下面,但是它把一些在大部分运行级别必须使用的脚本做在了一起,冠以r c.modules,rc.inet1,rc.inet2等等的名字,这样对于手工配置系统确实简单的多,不 过这些文件都相当大,看起来需要耐心。对于这个系统,你只要看一遍/etc/inittab就 能掌握它的配置文件位置了。 Debian/Corel使用一种有趣的方式,看上去颇像Sun的Solaris。实际上,它和RedHat 的方式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启动脚本不是在/etc/rc.d,而是直接位于/etc下,例如/et c/rc1.d,/etc/rc2.d等等,知道了这一点之后,配置debian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关于Corel Linux我们应该特别地说一句,它的配置文件组织看起来要比RedHat简单一 些,但是它没有类似于rc.modules的设定,等价于rc.sysinit的文件是/etc/init.d/rc S。它的运行级别定义也比较怪异,好像Run Level 2是正常的图形模式,要配置Corel, 最好是从/etc/inittab直接开始。无论如何,我们不会建议一个新手使用corel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