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5343
  • 博文数量: 109
  • 博客积分: 2331
  • 博客等级: 大尉
  • 技术积分: 1062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11-24 21:3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09)

文章存档

2015年(2)

2013年(1)

2012年(78)

2011年(28)

我的朋友

分类: IT业界

2011-12-19 17:01:59

特殊使命:阻击对华为的诉讼;追击思科,挑战行业地位

达成途径:华为与3Com结盟拒敌;技术与业绩的持续积累

最终战果:华三成功解救了华为;华三在高端产品研发、中国市场业绩方面,与思科的差距越来越小

2009年5月17日,华信携其国际领先的数据中心级核心交换机S12500与数据中心级万兆交换机S5800系列亮相“2009美国拉斯维加斯Interop展”,举世震惊。万兆级交换机是思科横行全球高端企业网市场的独门武器,无人可以撼动。而现在,华三此举显然要与思科直接展开较量,在高端市场展开争夺。要知道,华三虽然在中国市场与思科展开过多轮厮杀,但主战场基本在中端领域。

官司的变局

2001年4月,华为人兴奋地来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带着刚刚研发出来的一款高端路由器NE08N16,参加国际通讯展。思科总裁钱伯斯带了一帮工程师在华为的展台前看了半天,最后找到,表示愿意出价80亿美元,收购华为的所有业务。

华为很紧张,那次展览没有展完就撤了,任正非是不会把华为卖掉的。此后,思科将华为列为全球第二大竞争对手。

2003年1月23日,正是中国春节前夕,企业进入放假阶段,思科开始对华为发起诉讼攻势,起诉华为所有互联网设备源代码抄袭思科。华为是幸运的,中国国内的SARS风波淹没了思科亿元公关费用的效果。但是,两家企业的官司仍然被迅速升级为中美两国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华为在被动迎战的情况下,甚至从美国市场撤回了涉案产品。

对手彪悍的诉讼攻势、诉讼受理地劣势,以及贫瘠的跨国知识产权官司经验,都在考验华为的应诉能力。在整个官司的头两个月,华为的表现也几乎让国内的行业人士都不看好最终的结果,直到两个月之后的一次特别的资本合作。

2003年3月20日,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闪电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华为3Com(华三的前身)。

3Com,曾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始祖之一。其创始人鲍勃·梅卡夫是以太网技术的发明人。3Com市值曾经离思科的距离并不遥远。然而,一连串的无价值企业的并购和核心业务的分拆,葬送了3Com曾经的辉煌。2000年以后,思科早已一骑绝尘,成为数据网络通信世界的霸主。

反观华为,互联网设备部门已经成立了几年,然而却从未盈利,初出茅庐便遭遇国际巨头的强力阻击。一向具有长远战略观的任正非索性将之剥离,与3Com成立合资公司华为3Com,既可避思科的锋芒,又可以顺势借道3Com登陆美国市场。何乐而不为呢?

合资公司成立以后,3Com迅速站出来宣布,思科与华为的官司已经变成思科与3Com的官司,而且作为互联网设备的鼻祖,3Com在该领域的专利优势又提供了诉讼后盾,毕竟,此前都是3Com因知识产权而告思科的状。

思科与华为的官司,由于3Com的半路参与,把中美之间知识产权的关系变成了美国公司之间的官司,然后这个事就不了了之,最后通过和解解决。

疯狂的成长

一场官司催生了一个公司的成立,也开启了一支特种部队的奇迹之旅。虽然这个公司的外部环境还将产生很多变化,两大股东之间还有各自的利益博弈,公司在未来几年内,股权所属、公司使命甚至市场战略,都还将面临诸多短期的调整,但是事实上,自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公司的长远战略就已经很清晰,就是在互联网设备领域,追击思科。

2003年,华为3Com的销售额是6亿人民币,虽然已经是国内市场上仅次于思科的市场第二,但是事实上,在互联网设备这个领域,6亿元人民币的业绩是不值一提的,当时思科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是10亿美元。

然而,正是初出茅庐的华为3Com,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目标,要成为“全球互联网技术的领导者”。并非好高骛远,这是华为3Com规划中20年的奋斗目标,它很清楚,全球销售额做不到200亿美元,成不了领导者。

当时华为3Com敢这么提,心里是有底的,因为这个团队曾经在华为干过一次,也见证过从几十亿到一两百亿美元不到十年,觉得这个目标还是可以达成。

华为3Com继承了华为的团队基因,坚信市场有两大原则,其一是市场不相信眼泪,其二是天道酬勤,他们崇尚勤奋,不给失败找理由。在华为3Com的理解中,必须要与客户离得近,尽量把作战部队压到最前沿去占地盘。思科的人都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几个核心城市,当时在西部的销售团队甚至一个人跑三个省,而华为3Com一个省有二三十人去跑。这些人背井离乡,又拥有明显的华为狼性文化的烙印,自然会把一些市场给抢过来。

在华为体系中,研发与市场是核心竞争力的两极,在华为3Com也是如此。华为3Com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5%以上投入到研发中,以支撑整个产品体系的快速成长。而高比例投入的研发成本,更是催生了高效的研发成果,华为3Com每一两天就诞生一个发明专利。

2008年,华三合同销售额接近100亿元,虽然有一定的比例来自海外订单,但是对比思科中国的80亿元左右的营收,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几乎没有差距。然而,6年之前,华三的销售额尚不及思科中国的十分之一。

阅读(57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