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44676
  • 博文数量: 405
  • 博客积分: 5516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41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7-05 12:3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2年(16)

2011年(35)

2010年(77)

2009年(277)

我的朋友

分类:

2011-09-08 20:56:57

(前言)  國際環保組織Earthwatch Institute以監察地球氣候變化為己任,他們在全球5個森林進行科研,其中一個是浙江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東北長大,主修森林病害與真菌學(Mycology)的裴克全博士,便是他們的中國區域氣候研究中心主任。據香港同事說,裴的鼻子挺厲害,只要迎風一索一吸,就知道附近有沒有長菇。
 
撰文:z的休假 攝影:Earthwatch Institute 提供
首次發表於《稻草人》期刊第60期(2011年秋季號),綠田園基金授權刊登
裴克全既是氣候項目的中國負責人,也曾千里迢迢,自己付費去印度當義工,他估計國內樹木愛好者僅佔人口1成,「70後80後,僅認識基本的幾種樹木,對森林的認知畢竟很少。」他又指,不少環保團體熱情高漲,只管低頭植樹,卻不曉得該在哪裡種哪些樹,往往三鏟泥,踩兩腳,就算完事,管理不當,存活率其實很低。(圖片由Earthwatch Institute提供)
 
 
 
 
    鋼鐵不是一天煉成的,樹木達人亦然。裴克全的老家在東北黑龍江,那裡有很多紅松林。60年代家裡沒電視,手上沒電子潮玩,主要的娛樂場所是到山上,到森林裡去玩,「玩得多,對森林的認識也多起來了。有時候也跟媽媽去採磨菇,她懂很多。東北名菜小雞燉磨菇,便是用珍磨,學名叫蜜環菌煮成的,配白酒最好。蜜環菌既是森林重要病害,但也特別好吃。」
 
  考大學時,裴克全看到一個森林保護專科,不知道是幹甚麼的,遐想會騎著一匹馬,在林中鑽來鑽去,卻原來是當個森林醫生,「這也好,可以保護森林免受病蟲害破壞。」
 
地下網絡 連結整個森林
 
  樹木有病,是因為細菌、真菌與蟲害,因為學真菌的人少,裴克全博士選讀真菌學。他說:「菌根跟樹木關係非常密切,對保護森林非常有作用。因為菌絲是跟樹根長在一起,樹木進行光合作用後,產生的有機糖份、有機碳等,都轉運給真菌吃。然後呢,真菌又從地下吸收一些無機礦物質(如無機碳、營養、水份)回饋給樹木,互相餵食。」
 
  這種森林裡的「共生關係」,有點像60年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鄰舍精神。現代都市人不大能理解,容或是慣於對抗,忘卻了互助互利。在樹林生態裡,這是常態,「沒有菌根,樹的存活率很低。所以民間有賣菌根的生意,種樹之前,把泥土跟菌根同時沾一下,存活率特高。」
 
  裴克全更說:「森林裡沒有真正的根,只有菌,因為所有的根都是跟菌絲長在一起,在地下形成一個很大的網絡,彼此間有信息聯絡,如:A樹長在陽光充沛,但水份少的地方,合成養份多;B樹長在陰涼地方,水份多,可養份少;兩樹可以互通有無,傳遞營養物質。」
 
小手拉大手 保護森林
 
  近十幾年,中國生態保育情況如何?裴克全說:「小學生都知道要環保,像我女兒,才9歲,上三年級,路邊有人扔垃圾,無論大人小孩,她都會說:這樣不好,環境是要保育的。」過去山區農民為了討生活,不惜砍樹,破壞珍貴動物的棲息地,Earthwatch主張用小手拉大手,以下一代影響父母。現在全國設有2,300多所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的超過260個,其中古田山面積較小,僅8,000多公頃,有高等植物244科897屬1991種。
 
  裴克全指,人類對森林的干擾一直存在,目前管理類型分為:1.人工林(Plantation);2.次生林(砍伐後自然生);3.選擇性砍伐;4.原始林。「森林管理的最大化利益,不單止是經濟,還有生態系統,減泥石流、水災。」Earthwatch的主要工作,是在全球5個森林進行氣候變化的科研項目,找出氣候影響森林的證據。其中古田山打從2009年至今,一共清理了12個各1公頃的樣地,所有直徑超過1厘米的樹,都會在高度1米3處測量,現已完成每棵樹的地理座標,種類分布。是為首次這樣密集式的數據,希望能有效量度到樹木跟氣候變化的關係,以科研救地球。「到底是氣候變化影響樹木生長,還是樹木生長影響氣候變化,至少還需要跟進5年時間,才能找到答案。」
只要迎風一聞,裴克全就知道森林何處有菇菌。(圖片由Earthwatch Institute提供)
 
 
***
(Box 1)氣候變化與碳排

  都說要實行低碳生活,保護地球,但森林以葉綠素維生,它跟減碳有何關係?原來樹木是氣候變化的證人。裴克全博士說:「全球氣候變化,令二氧化碳升高,理論上有利於樹木生長,因為給植物吃的有機碳就多了。可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又會產生旱災,不利生長。例如2000-2005年亞馬遜森林,由於氣溫升高,排碳量比存碳量多,便從碳戶變成碳源了。」
  Earthwatch的科研工作,就是大量蒐集地上和地下的數據,例如林木的初級生產力(Primary Product),即是1年製造多少葉綠素,排放多少碳,然後將全球5大樹林的數據整合。他們借助民間科學家的力量,來加速研究步伐,在古田山,匯豐便長期贊助氣候變化項目,並派員來此受訓,及在陡峭的山上幫助量度數據並採樣。
 
***
(Box 2)香港本土活動

    Earthwatch香港也有組義工隊幫助研究環保,如到塱原觀鳥、執福壽螺,到大埔拗研究不同類型植林與鳥類數目的關係。據亞洲區項目經理譚萬基說:「行山行得多,但都是行走已鋪好的路,大埔拗活動專挑小路,裡面好多籐蔓,由路邊樹林望出去,感覺好新鮮。」
香港造林多引外來樹種,如台灣相思、檸檬桉、白千層等,只求快高長大。但據樹木達人裴克全說:這僅屬初級造林,價值不高,第二步應用木荷、青絳樹、田株等,優化生物多樣性,吸引蟲鳥來住。
 

 
 

 
阅读(49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