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有上百個選擇,為甚麼有人一年去三、四趟東京買物團仍不夠?又有人堅持到那甚麼大型商場都付闕如的尼泊爾行山,每年一度,如赴盛會,如往朝拜?
原來,外界的事物,正好是你內心的倒影。在尼泊爾遇到的行山客,少說都舊地重遊了五六遍,卻還是樂此不疲,向那美麗的雪山忘情地進發。
2000攝於尼泊爾(廖志添攝)
每人有每人的故事
其實,每人都有每人的故事。
就像黃玉閒(Brenda),不經意在香港樂施會幹了多年活動籌募經理,每年一度的大型籌款活動「毅行者」,都有她的份兒。說的可不是行山,而是統籌。「每年最理想的行山季節,偏偏都沒有我的份兒。」說來咬牙切齒,愛山的人見山、見人行山,而自己行之不得,那種滋味,可真難抵。
愛山,對一個自小在元朗田間長大的「鄉下人」來說,是打從哪時開始,已經算不清了。但畢竟還是有最難忘的一剎:「大概是1991-1992年吧,跟同學相約到鹿湖行山。在山頂上,360度都是山,360度都是海,那種感覺,至今難忘。」
享受與山水談情
黃玉閒坦言:「打從那次之後,就很想再次追尋那種被大自然全身擁抱的圓滿感覺。」2000年底,她在尼泊爾山中逗留了整整十四天,每天的日程,除了三餐,就是行山。但自山中回來,瞇著鳳眼的山裡人還是堅定地說:「我會再回去。」
其實,由大學二年班揹著個背囊歐遊開始,黃玉閒踏足過的地方可真不少。但「整整十四天,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電腦,甚至沒有行程。一睜開眼就是行山,一閉上眼就是睡覺,只用腳,不用腦,真是樂得逍遙。」簡單樸拙,卻特別吸引她這個身在大都會,心在大自然的人。
「每天早上七時,我們聽見雞啼便起床,有時雞未合唱,已被嘩嘩聲衝過來似的溪水吵醒。這溪水,晚上是安眠曲,到了早上,又變成自動響鬧的時鐘。起床吃過早餐,8 時出發,一直就是行山、行山、行山。中途累了,可以在民居或路邊的 tea house (茶舍)稍稍歇腳、喫茶。午飯後又繼續行山,直到傍晚,吃過晚飯,準 8 時上床。保證馬上睡著。」
2000攝於尼泊爾(廖志添攝)
人心可以聆聽
可以如此放肆地跟大自然親近,在它的懷內,傾聽它的絮語,是黃玉閒珍惜的福份。事實上,訴諸自然,用心傾聽,也是這個城市山地人的生活哲學。
在工作上,她的管理概念是:「令自己和同事都活得開心又健康。」所以,她找工作的第一考慮,是「能否將自己的特質,跟工作內容相結合,並且 co-ordinate 周遭的環境,成為令自己舒適的狀態。」她自嘲這種態度毫不進取,但卻寬心自在。
每年365日,她都需要鋪排各種各樣的籌款工作,跟不同的商業機構負責人和政府高官開會,節奏異常緊湊。對人,無論是對同事、街外人,無論他們是何職級,這位籌募經理都相信,用心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這一年,樂施會在大潭進行籌款活動,有一位別的機構員工,因為彼此對現場布置的要求有差異,幾乎摩拳擦掌。黃玉閒以工作原則先行,初時不予理會,後來手頭工作安排停當,便捲起衫袖幫忙搬鐵馬,對方見狀,怒火消減,露出「處女笑容」來。
她說:「只要用心,無事不可能。」
對人,對天皆如此。
%
阅读(39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