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6-06 17:11:12
约翰·拉贝(John Rabe,-)是生于的商人,以其在—的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以及作为南京大屠杀翔实证据的《》而著名。
生平
拉贝早年曾在生活数年,1908年来到中国,1911年至1938年间受雇于西门子康采恩的中国子公司——中国公司,开始在中国、、、、等地经商,在中国时间前后长达30年。至前后,拉贝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曾代理德国南京分部副部长。南京大屠杀时纳粹德国是日本的盟国,拉贝以其特殊的身份目击了军队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并和十几位外国、与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被选为主席,因为人们希望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并首先是一个纳粹党成员可以对日本军队施加影响。但收效甚微。);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拉贝自家的花园中亦庇护了600名左右的难民。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召回,4月抵达德国后立即四处公开演讲作展览放映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并写信给,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希望德国政府出面对日本施加压力。但此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由于德日为盟国,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之后,他甚至因此一度被逮捕。他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和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与此期间也被没收。
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和逮捕。在面见了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六月被和释放,生活拮据。很快就找到了拉贝一家的下落,希望拉贝能在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但被拉贝婉言拒绝。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国民政府撤离南京为止。1950年1月5日拉贝于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年底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保存。
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Dr.Roehr(中文名“芮悟峰”)在南京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
,《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例个案,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8月,在整整60年之后,时隔南京大屠杀一个甲子轮回,《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著名史学家胡绳撰写了序言;当年底,在前驻华大使埃尔文·维克特(Erwin Wickert)先生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记原文的部分节选,章节选择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则是日记全本。)
外界一般受张纯如女士的影响将拉贝称为“东方的辛德勒”,但按照邵子平先生的评价“应该说是一个小小的拉贝”。一般认为辛德勒雇佣1200名犹太人做工时纳粹德国已显败象,除商业利益外辛德勒也有对自己前程的考虑;而拉贝等人保护25万难民则完全出于单纯的人道主义动机,并与西门子公司及德国政府的意愿相反。
在德国海德堡,拉贝之孙教授建立了一个旨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小型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网页有中德英日四种语言文字的信息。2005年8月,在德留学生及旅德华人为其捐献了一尊小型半身青铜塑像。
市政部门变更道路拓宽计划,以便使位于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保存下来。时任的(1月逝世)访华期间造访了,随后建议公司出资修葺拉贝故居。底,在经过与公司两年多的协商后,现属的拉贝故居也将修绒一新,并计划于8月底辟为纪念馆对外开放。德方提供二百二十五万人民币用于修缮。
拉贝故居已经于2006年10月31日落成向公众开放,正式名称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拉贝故居”已成为,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因占地期限已到,柏林市政部门本想清除位于西郊公墓的拉贝墓地,所以1997年其家人申请将墓碑送给中国南京保存;现拉贝墓地虽仍未被清除但早已破败不堪,2005年12月已申请作为历史名人墓地长期保留,相关修缮工作正在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