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835178
  • 博文数量: 523
  • 博客积分: 11908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547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4-03 15:5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23)

文章存档

2019年(3)

2013年(4)

2012年(71)

2011年(78)

2010年(57)

2009年(310)

分类: LINUX

2009-04-10 10:35:31

几个重要的内核文件介绍

Linux服务器内核编译基础

--几个重要的RedHat Linux内核文件介绍

在网络中,不少服务器采用的是Linux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可能需要根据特定的硬件及需求重新编译Linux内核。编译Linux内核,需要根据规定的步骤进行,编译内核过程中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文件。比如对于RedHat Linux,在/boot目录下有一些与Linux内核有关的文件,进入/boot执行:ls –l,如图所示。编译过RedHat Linux内核的人对其中的System.map vmlinuzinitrd-2.4.7-10.img印象可能比较深刻,因为编译内核过程中涉及到这些文件的建立等操作。那么这几个文件是怎么产生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本文对此做些介绍。

一、vmlinuz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它位于/boot/vmlinuz,它一般是一个软链接,比如图中是vmlinuz-2.4.7-10的软链接。

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然后通过:

“cp /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zImage /boot/vmlinuz”产生。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 /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bzImage /boot/vmlinuz”产生。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 bzImage中的b“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 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

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vmlinux的压缩文件。

二、 initrd-x.x.x.img

initrd“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图中的initrd-2.4.7- 10.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比如,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du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下面来看一看这个文件的内容,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linuxrc这个脚本的内容可以看到,initrd实现加载一些模块和安装文件系统等。

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具体情况请看帮助:man mkinitrd

下面的命令创建initrd映象文件:

三、 System.map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它是你当前运行的内核的System.map的链接。

内核符号表是怎么创建的呢? System.map是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对于本文中的例子,编译内核时,System.map创建在/usr/src/linux-2.4/System.map。像下面这样:

nm /boot/vmlinux-2.4.7-10 > System.map

下面几行来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然后复制到/boot:

cp /usr/src/linux/System.map /boot/System.map-2.4.7-10

下图是System.map文件的一部分: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当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上图就是一个内核符号表,由上图可知变量名checkCPUtype在内核地址c01000a5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下图是/proc/ksyms的一部分。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 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 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Makefile分析(2.4内核arm版)

一、内核源码中makefile文件的分类

      

       Linux-roy内核源码中的makefiles(不含动态生成的.flags文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 主目录下的Makefile(不妨称为main-makefile

它主要有两个作用:生成vmlinux(内核映像)和modules(模块)。

 

2. 主目录下的Rules.make

Rules.make中定义通用规则供main-makefilesubdir-makefiles调用。

变量subdir-y为用于构建vmlinux(内核)的目录,变量subdir-m为用于构建modules(模块)的目录;subdir-nsubdir-中的目录将不参加构建工作。

变量obj-y为内核的目标文件列表,在各subdir-y中会对其赋相应的值。如: lib/Makefile的第13-14行。变量obj-m为各模块的目标文件列表,在各subdir-m中会对其赋相应的值。如在 drivers/Makefile中,在第13行对subdir-y赋值,并在第14行将此列表复制给subdir-m。从第17行开始对subdir- ysubdir-m进行补充,这两个列表的建立完成。obj-nobj-中所有的目标将被忽略。

 

3. arch

        _stext = .;

        __init_begin = .;

            *(.text.init)

        __proc_info_begin = .;

            *(.proc.info)

        __proc_info_end = .;

        __arch_info_begin = .;

            *(.arch.info)

        __arch_info_end = .;

        __tagtable_begin = .;

            *(.taglist)

        __tagtable_end = .;

            *(.data.init)

        . = ALIGN(16);

        __setup_start = .;

            *(.setup.init)

        __setup_end = .;

        __initcall_start = .;

            *(.initcall.init)

        __initcall_end = .;

        . = ALIGN(4096);

        __init_end = .;

    }

   

其中TEXTADDR就是内核启动的虚拟地址,定义在kernel/arch/arm/Makefile中:

ifeq ($(CONFIG_CPU_32),y)

PROCESSOR    = armv

TEXTADDR     = 0xC0008000

LDSCRIPT     = arch/arm/vmlinux-armv.lds.in

endif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虚拟地址而不是物理地址。

一般情况下都在生成vmlinux后,再对内核进行压缩成为zImage,压缩的目录是kernel/arch/arm/boot

下载到flash中的是压缩后的zImage文件,zImage是由压缩后的vmlinux和解压缩程序组成,如下图所示:

            |------------------|\    |------------------|

            |                     | \   |                     |

            |                     |  \  | decompress code |

            |     vmlinux     |   \ |------------------|    zIm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Image链接脚本也叫做vmlinux.lds,位于kernel/arch/arm/boot/compressed

是由同一目录下的vmlinux.lds.in文件生成的,内容如下:

OUTPUT_ARCH(arm)

ENTRY(_start)

SECTIONS

 {

   . = LOAD_ADDR;

   _load_addr = .;

 

   . = TEXT_START;

   _text = .;

 

   .text : {

     _start = .;

    

其中LOAD_ADDR就是zImage中解压缩代码的ram偏移地址,TEXT_START是内核ram启动的偏移地址,这个地址是物理地址。

kernel/arch/arm/boot/Makefile文件中定义了:

ZTEXTADDR   =0

ZRELADDR     = 0xa0008000

ZTEXTADDR就是解压缩代码的ram偏移地址,ZRELADDR是内核ram启动的偏移地址,这里看到指定ZTEXTADDR的地址为0

明显是不正确的,因为我的平台上的ram起始地址是0xa0000000,在Makefile文件中看到了对该地址设置的几行注释:

# We now have a PIC decompressor implementation.  Decompressors running

# from RAM should not define ZTEXTADDR.  Decompressors running directly

# from ROM or Flash must define ZTEXTADDR (preferably via the config)

他的意识是如果是在ram中进行解压缩时,不用指定它在ram中的运行地址,如果是在flash中就必须指定他的地址。所以这里将ZTEXTADDR指定为0,也就是没有真正指定地址。

kernel/arch/arm/boot/compressed/Makefile文件有一行脚本:

SEDFLAGS    = s/TEXT_START/$(ZTEXTADDR)/;s/LOAD_ADDR/$(ZRELADDR)/;s/BSS_START/$(ZBSSADDR)/

使得TEXT_START = ZTEXTADDRLOAD_ADDR = ZRELADDR

这样vmlinux.lds的生成过程如下:

vmlinux.lds:    vmlinux.lds.in Makefile $(TOPDIR)/arch/$(ARCH)/boot/Makefile $(TOPDIR)/.config

 @sed "$(SEDFLAGS)" < vmlinux.lds.in > $@

 

以上就是我对内核启动地址的分析,总结一下内核启动地址的设置:

1、设置kernel/arch/arm/Makefile文件中的

   TEXTADDR     = 0xC0008000

   内核启动的虚拟地址

2、设置kernel/arch/arm/boot/Makefile文件中的

   ZRELADDR     = 0xa0008000

   内核启动的物理地址

   如果需要从flash中启动还需要设置

   ZTEXTADDR地址 

 

阅读(119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