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22408
  • 博文数量: 201
  • 博客积分: 3076
  • 博客等级: 中校
  • 技术积分: 2333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8-02 19:4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01)

文章存档

2010年(118)

2009年(83)

我的朋友

分类: LINUX

2009-10-11 14:15:06

Loadable Kernel Module(LKM),我们简称为模块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头文件init.h包含了宏__init__exit,它们允许释放内核占用的内存。
1.应用程序与内核模块的比较
为了加深对内核模块的了解,表一给出应用程序与内核模块程序的比较。
表一 应用程序与内核模块程序的比较

C语言应用程序
  内核模块程序
使用函数
  Libc
   内核函数
运行空间
  用户空间
   内核空间
运行权限
  普通用户
   超级用户
入口函数
   main()
  module_init()
出口函数
   exit()
  module_exit()
编译
  Gcc –c
  Makefile
连接
  Gcc
  insmod
运行
  直接运行
    insmod
调试
  Gdb
kdbug, kdb,kgdb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内核模块程序不能调用libc库中的函数,它运行在内核空间,且只有超级用户可以对其运行。另外,模块程序必须通过module_init()module-exit()函数来告诉内核“我来了”和“我走了”。

2内核符号表(如果对以下第2~4点理解上有困难,可以越过

如 前所述,Linux内核是一个整体结构,像一个圆球,而模块是插入到内核中的插件。尽管内核不是一个可安装模块,但为了方便起见,Linux把内核也看作 一个“母”模块。那么模块与模块之间如何进行交互呢,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共享变量和函数。但并不是模块中的每个变量和函数都能被共享,内核只把各个模块中 主要的变量和函数放在一个特定的区段,这些变量和函数就统称为符号。到低哪些符号可以被共享? Linux内核有自己的规定。对于内核这个特殊的母模块,在kernel/ksyms.c中定义了从中可以“移出”的符号,例如进程管理子系统可以“移出”的符号定义如下:

/* 进程管理 */

EXPORT_SYMBOL(do_mmap_pgoff);

EXPORT_SYMBOL(do_munmap);

EXPORT_SYMBOL(do_brk);

EXPORT_SYMBOL(exit_mm);

    EXPORT_SYMBOL(schedule);

    EXPORT_SYMBOL(jiffies);

    EXPORT_SYMBOL(xtime);

   

你可能对这些变量和函数已经很熟悉。其中宏定义EXPORT_SYMBOL()本身的含义是“移出符号”。为什么说是“移出”呢?因为这些符号本来是内核内部的符号,通过这个宏放在一个公开的地方,使得装入到内核中的其他模块可以引用它们。

实际上,仅仅知道这些符号的名字是不够的,还得知道它们在内核地址空间中的地址才有意义。因此,内核中定义了如下结构来描述模块的符号:

struct module_symbol

{

        unsigned long value; /*符号在内核地址空间中的地址*/

        const char *name;   /*符号名*/

};

我们可以从/proc/ksyms文件中读取所有内核模块“移出”的符号,这所有符号就形成内核符号表,其格式如下:

内存地址      符号名       [所属模块]

在模块编程中,可以根据符号名从这个文件中检索出其对应的地址,然后直接访问该地址从而获得内核数据。第三列“所属模块”指符号所在的模块名,对于从内核这一母模块移出的符号,这一列为空。

  模块加载后,2.4内核下可通过 /proc/ksyms、 2.6 内核下可通过/proc/kallsyms查看模块输出的内核符号

3模块依赖

   如前所述,内核符号表记录了所有模块可以访问的符号及相应的地址。当一个新的模块被装入内核后,它所申明的某些符号就会被登记到这个表中,而这些符号可能被其他模块所引用,这就引出了模块依赖这个问题。

   一个模块A引用另一个模块B所移出的符号,我们就说模块B被模块A引用,或者说模块A依赖模块B。如果要链接模块A,必须先链接模块B。这种模块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就叫模块依赖。

4.模块引用计数器

   为 了确保模块安全地卸载,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引用计数器。当执行模块所涉及的操作时就递增计数器,在操作结束时就递减这个计数器;另外,当模块B被模块A引用 时,模块B的引用计数就递增,引用结束,计数器递减。什么时候可以卸载这个模块?当然只有这个计数器值为0的时候,例如,当一个文件系统还被安装在系统上 时就不能将其卸载,当这个文件系统不再被使用时,引用计数器就为0,于是可以卸载。

四.模块编译

   Linux 中最重要的软件开发工具是 GCCGCC GNU C C++ 编译器。但是,在大型的开发项目中,通常有几十到上百个的源文件,如果每次均手工键入 gcc 命令进行编译的话,则会非常不方便。因此,人们通常利用 make 工具来自动完成编译工作。利用这种自动编译可大大简化开发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重新编译。这些工作包括:如果仅修改了某几个源文件,则只重新编译这几个源文件;如果某个头文件被修改了,则重新编译所有包含该头文件的源文件。

1.编译工具make

实际上,make 工具通过一个称为 Makefile 的文件来完成并自动维护编译工作。Makefile 需要按照某种语法进行编写,其中说明了如何编译各个源文件并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并定义了源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下面给出2.6 内核模块的Makefile模板(有点复杂,实在看不懂,可以仅作参考)

# Makefile2.6
ifneq ($(KERNELRELEASE),)
#kbuild syntax. dependency relationshsip of files and target modules are listed here.
mymodule-objs := file1.o file2.o
   obj-m := mymodule.o
else
  PWD  := $(shell pwd)
  KVER ?= $(shell uname -r)
  KDIR := /lib/modules/$(KVER)/build
all:      
    $(MAKE) -C $(KDIR) M=$(PWD)
clean:
   rm -rf .*.cmd *.o *.mod.c *.ko .tmp_versions
endif
KERNELRELEASE 是在内核源码的顶层Makefile中定义的一个变量,在第一次读取执行此Makefile时,KERNELRELEASE没有被定义, 所以make将读取执行else之后的内容。如果make的目标是clean,直接执行clean操作,然后结束。当make的目标为all时,-C $(KDIR) 指明跳转到内核源码目录下读取那里的Makefile;M=$(PWD) 表明然后返回到当前目录继续读入、执行当前的Makefile。当从内核源码目录返回时,KERNELRELEASE已被被定义,kbuild也被启动去 解析kbuild语法的语句,make将继续读取else之前的内容。else之前的内容为kbuild语法的语句, 指明模块源码中各文件的依赖关系,以及要生成的目标模块名。mymodule-objs := file1.o file2.o表示mymoudule.o 由file1.o与file2.o 连接生成。obj-m := mymodule.o表示编译连接后将生成mymodule.o模块。
补充一点,"$(MAKE) -C $(KDIR) M=$(PWD)"与"$(MAKE) -C $(KDIR) SUBDIRS =$(PWD)"的作用是等效的,后者是较老的使用方法。推荐使用M而不是SUBDIRS,前者更明确。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到,从Makefile编写来看,在2.6内核下,内核模块编译不必定义复杂的CFLAGS,而且模块中各文件依赖关系的表示简洁清晰。


  例如,要把第一部分中所提到的hellomod.c编译成一个模块,简单的使用GCC无法完成。最好写一个Makefile文件,内容如下(以后写其他模块的Makefile可以如法炮制,改变一下模块名字即可)
  
obj-m += hellomod.o
all:
    make -C /usr/src/linux  M=$(PWD) modules
clean:
    make -C /usr/src/linux  M=$(PWD) clean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usr/src/linux 中的Linux目录,因发布版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我安装的Ubuntu下为linux-headers-2.6.20.16-generic,因此,只需要建立一个针对Linux的符号链接就可以。
有了Makefile,执行make命令,会自动形成相关的后缀为.o和.ko文件。
  到此,模块编译好了,该把它插入到内核了:

  如:insmod hellomod.ko

  是否插入成功可以通过dmesg命令查看,屏幕最后几行的输出就是你程序中输出的内容。
  当不再模块需要时,可以通过rmmod命令移去。

------------
modutils是管理内核模块的一个软件包。可以在任何获得内核源代码的地方获取Modutils(modutils-x.y.z.tar.gz)源代码,然后选择最高级别的patch.x.y.z等于或小于当前的内核版本,安装后在/sbin目录下就会有insomodrmmodksymslsmodmodprobe等实用程序。当然,通常我们在加载Linux内核时,modutils已经被载入。
1Insmod命令
   调用insmod程序把需要插入的模块以目标代码的形式插入到内核中。在插入的时候,insmod自动调用init_module()函数运行。注意,只有超级用户才能使用这个命令,其命令格式为:
# insmod  [path] modulename.c
2. rmmod命令
   调用rmmod程序将已经插入内核的模块从内核中移出,rmmod会自动运行cleanup_module()函数,其命令格式为:
  #rmmod  [path] modulename.c
3lsmod命令
   调用lsmod程序将显示当前系统中正在使用的模块信息。实际上这个程序的功能就是读取/proc文件系统中的文件/proc/modules中的信息,其命令格式为:
    #lsmod
4ksyms命令
   ksyms这个程序用来显示内核符号和模块符号表的信息。与lsmod相似,它的功能是读取/proc文件系统中的另一个文件/proc/kallsyms
-------------------
在此,我们将编写一个模块,其中有一个中断函数,当内核接收到某个 IRQ 上的一个中断时会调用它。先给出全部代码,读者自己调试,把对该程序的理解跟到本贴后面。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atic int irq;
static char *interface;


//MODULE_PARM_DESC(interface,"A network interface");  2.4内核中该宏的用法
module_param(interface,charp,0644) //2.6内核中的宏
//MODULE_PARM_DESC(irq,"The IRQ of the network interface");
module_param(irq,int,0644);


static irqreturn_t myinterrupt(int irq, void *dev_id, struct pt_regs *regs)
{
    static int mycount = 0;
    if (mycount < 10) {
        printk("Interrupt!\n");
        mycount++;
    }
    return IRQ_NONE;
}

static int __init myirqtest_init(void)
{
    printk ("My module worked!11111\n");
    if (request_irq(irq, &myinterrupt, IRQF_SHARED,interface, &irq)) {
        printk(KERN_ERR "myirqtest: cannot register IRQ %d\n", irq);
        return -EIO;
    }
    printk("%s Request on IRQ %d succeeded\n",interface,irq);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myirqtest_exit(void)
{
    printk ("Unloading my module.\n");
    free_irq(irq, &irq);
    printk("Freeing IRQ %d\n", irq);

    return;
}

module_init(myirqtest_init);
module_exit(myirqtest_exit);

MODULE_LICENSE("GPL");


----------------------------------------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插入模块时,可以带两个参数,例如
insmod myirq.ko interface=eth0 irq=9

其中 具体网卡 irq的值可以查看 cat /proc/interrupts

动手吧!以此为例,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有价值的内核模块,贴出来体验分享的快乐吧。
-------------------------------------
在上一部分“编写带有参数的中断模块”中,这个看似简单的程序,你调试并运行以后思考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1)给模块传递参数,使得这个模块的扩展和应用有了空间,例如,在我的机器上查看/proc/interrupts
   
      
   CPU0      
  0:   10655925    IO-APIC-edge      timer
  1:       9148         IO-APIC-edge      i8042
  6:          4          I O-APIC-edge      floppy
  7:          0          IO-APIC-edge      parport0
  8:          3           IO-APIC-edge      rtc
  9:          0           IO-APIC-fasteoi   acpi
12:      41970      IO-APIC-edge      i8042
15:     106157      IO-APIC-edge      ide1
16:      57823      IO-APIC-fasteoi   ioc0
17:       8090       IO-APIC-fasteoi   eth0
18:        245       IO-APIC-fasteoi   uhci_hcd:usb1, Ensoniq AudioPCI, usb
NMI:          0
LOC:   10249542
ERR:          0
MIS:          0

然后,在插入模块时,你对每个中断都作为参数试运行一下,看看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考一下irq为0,3等值时,为什么插入失败?这就引出中断的共享和非共享问题,从而促使你分析Linux对共享的中断到底如何处理,共享同一个中断号的中断处理程序到底如何执行?


2. 对于myinterrupt()函数,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使得这个自定义的中断处理程序变得有实际意义?
static irqreturn_t myinterrupt(int irq, void *dev_id, struct pt_regs *regs)
{
    static int mycount = 0;
    if (mycount < 10) {
        printk("Interrupt!\n");
        mycount++;
    }
    return IRQ_NONE;
}


比如,对于网卡中断,在此收集每一次中断发生时,从网卡接收到的数据,把其存入到文件中。以此思路,随你考虑应用场景了。

3. 模块机制给Linux内核的扩展和应用提供了方便的入口,在我们内核之旅  的电子杂志部分,针对内核相关的内容,每一部分都有相对比较实际的内核应用题目,感兴趣者可以去实践,前提是对内核相关内容的彻透理解。

阅读(667)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头文件

下一篇:module_param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