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74409
  • 博文数量: 134
  • 博客积分: 3056
  • 博客等级: 中校
  • 技术积分: 115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05-14 15:5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3年(1)

2010年(133)

我的朋友

分类: 嵌入式

2010-11-25 19:51:22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际机场一样, 美国夏威夷国际机场非常大. 为了方便旅客在航站之间转运, 航站之间用巴士提供交通服务. 在夏威夷, 他们用本地人的语言把这种巴士命名为 wiki wiki, 意思是”很快”. 因为在本地人的语言里面, wiki 是”快”的意思. 

1995 年的时候, “极限编程”方法论大牛, , 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公共的网站, 让人能够输入一个 Pattern 的名字, 就能查阅到一个 Design Pattern 的用法, 而且这个网站还能被人编辑, 实现知识共享. 从此, 世界上第一个 wiki 网站就建立起来了, 他把它的东西叫做 , 意思就是”快速查阅的网站”. 这时候 wiki 还只是在程序员之间流行, 直到 2001 年, 一个叫 Jimmy Wales 的, 创建了 Wikipedia, 从此, 才算是普及了. Wiki 和 Wikipedia 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试想, 人类协作创造了一本共享智慧的, 随时可访问(中国大陆和朝鲜除外)的百科全书, 是多么值得荣耀的伟大成就! 

且慢, 以前人类难道没有百科全书么? 有, 几乎每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有大英百科全书, 为什么这些百科全书没有如此大的改变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呢? 沿着同样的逻辑链条, 我们可以问更多的问题: 在没有 Google 之前, 似乎搜索引擎也有, 但这个东西我们很少用, 也很少听说, 为什么就是 Google 一出现, 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检索方式呢? 

问题的答案很多, 我说我的答案: 很多事情, 只有在人能很快的完成的时候, 才有了做的可能. 这句话可能比较拗口, 反过来说可能更加好懂: 如果用某种方法做一件事情太耗时间了, 那么人就不可能用这个方法做事情. 只有一个方法能够让人足够快的做好事情的时候, 这个方法才会变得实用, 同时这个事情才有做的可能性. 

为避免过于抽象, 我们仍然用例子说明. 美国宪法规定要10年做一次人口普查, 但是直到 1890 年, 美国才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全国人口普查. 传统上, 人口普查的数据提取上来, 要花多于10年的时间才能处理完, 因此, 人口普查从来就做不完. 直到1890年左右, IBM 公司发明打孔卡片, 卖给了美国人口统计局, 美国人口统计局采用了打孔卡片作为报表, 从此才能在2年内做完一次人口普查统计. 打孔卡片比人填表统计快多少呢, 也就快5倍而已. 但是就这个5倍, 把原本不可能做到的全国人口普查变成了可能. 

天气预报也是很好的例子. 天气预报的原理是解一个数值偏微分方程, 这个道理科学家在1922年就知道了. 但在计算机没出现前, 是没有天气预报员这个职业的. 直到1955年, 在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 天气预报才变成了现实. 那么, 1955 年的电子比1922年的机械式计算机快了多少倍呢? 也就1000倍. 另外有一个未经证实传说说, 以前预报24小时内的天气预报需要计算机计算25小时, 直到更快的计算机出现, 才使得2小时之内可以算出24小时的天气预报, 使得天气预报实用化. 这个, 也就是10倍的更新. 

快工具和慢工具的差别, 带来了一件事情可做与不可做的差别. 其实不光是表面上速度的改变, 对应内里是整个方法体系的本质改变才是关键. 比如, 在 UNIX 下数一个文档有几个a开头的词是很简单的事情, 只需要知道正则表达式和管道就行了. 在没有正则表达式和管道的环境里, 这个事情就比较难 (或者有更加好的方法我不知道?). 当然, 这事也可以做, 只是慢了10倍而已. 同理, 从纽约到华盛顿步行也能到, 就是慢了一点而已. 而汽车让从纽约到华盛顿变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其实小汽车也就比步行快了不到20倍而已. 到图书馆查百科全书也是一种获取资料方式, 在网上 Google 也是一种方式, 后者(一分钟)比起前者(一小时), 也就快了10倍到100倍而已. 可不同的仅仅是速度么? 正则表达式提供了新的描述角度; 汽车是一种新的不耗费体力的快速交通工具; Google 是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这些速度的表面差异, 对应的内里, 是本质差异. 虽然改变的是速度, 却不仅仅是速度. 甚至, 我们可以大胆的断定, 如果没有本质的内里的变化, 速度也不可能有10倍的提升. 

我们都知道, 做事情要高效, 要 WikiWiki. WikiWiki,  是每一个想要管理好时间的人的圣杯, 是每一个想多做点事情的人的魔咒; 可是很显然, 平凡的工具, 至多越用越熟; 即使用到烂熟, 也不能带来本质的效率提升的; 一成不变的思想, 最多用到极致, 形成一个自我体系, 但跳出体系外, 是不能带来崭新的角度和本质的提升的. 特别的, 是在计算机科学以及计算机编程领域, 快工具和新思想层出不穷. 依我的观察, 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中, 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新思想涌现, 带来的是革命性的思维方法和崭新的理论实践, 以及快好几个数量级的效率提升; 在在编程方面, 我们大多数人也见识了 UNIX 管道哲学, 和函数式编程的哲学对效率的提升.  这些新思想, 好工具, 是我们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好的珠玑, 也是在大海边玩耍的孩子不可错过的晶亮的贝壳. 

那么, 心急的读者要问了, 到底哪些是晶亮的贝壳和藏着的珠玑呢? 别急, 我会把我见到的认为是晶亮的贝壳和珠玑的好东西记录在这里, 所以, 请继续关注我这个系列的后续文章 :) 

最后附送几个不算八卦的八卦, 算是本文花絮: 

1. 本文中间那句拗口的中文是翻译自 Software Tools 中的一句: < Many jobs will not get done at all unless they can be done quickly.> 里面还有 “We consider people cost a great deal more than machines, and the disparity will increase in the future” 以及 “The extra freedom permitted by got’s is just what you don’t want” 等道理深刻的话语.  有时候我真的怀疑, Software Tools 是一本讲哲学的书, 而不是一本编程书. 

2. Wiki 最早的思想来自于苹果机上的 hypertalk. 这个软件相当于是个人多媒体 Wikipedia. 苹果的 Applescript 自然语言编程的语法, 也是借鉴的这个软件的语言, 叫做 hypertalk. 这个软件称得上是个人计算机的 killer app, 但是不幸被苹果收购之后就中断开发了.  Steve Jobs 这家伙很没文化, 收购并扼杀了很多苹果上的经典软件, 这些故事等以后有空细说. 

3. 关于汽车之比人快10倍, 但是本质上改变了人的生活的例子是借用的 Knuth 的, 具体可见 , 文章发在 1976 年的 Science. 这是一篇好文章!

4. Ward Cunningham 的网站, 是历史上最早的 wiki 百科, 只是全是关于计算机和编程的而已.

阅读(62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