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77880
  • 博文数量: 146
  • 博客积分: 2990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1399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3-09 22:09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46)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10年(2)

2009年(143)

我的朋友

分类: LINUX

2009-03-10 21:38:41

5 Linux下的I/O端口和I/O内存

几乎每一种外设都是通过读写设备上的寄存器来进行的。外设寄存器也称为“I/O端口,通常包括: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三大类,而且一个外设的寄存器通常被连续地编址。CPU对外设IO端口物理地址的编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I/O映射方式(I/Omapped),另一种是内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取决于CPU的体系结构。
有些体系结构的CPU(如,PowerPCm68k等)通常只实现一个物理地址空间(RAM)。在这种情况下,外设I/O端口的物理地址就被映射到CPU的单一物理地址空间中,而成为内存的一部分。此时,CPU可以象访问一个内存单元那样访问外设I/O端口,而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外设I/O指令。这就是所谓的内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
  而另外一些体系结构的CPU(典型地如X86)则为外设专门实现了一个单独地地址空间,称为“I/O地址空间或者“I/O端口空间。这是一个与CPURAM物理地址空间不同的地址空间,所有外设的I/O端口均在这一空间中进行编址。CPU通过设立专门的I/O指令(如X86INOUT指令)来访问这一空间中的地址单元(也即I/O端口)。这就是所谓的“I/O映射方式I/Omapped)。与RAM物理地址空间相比,I/O地址空间通常都比较小,如x86 CPUI/O空间就只有64KB00xffff)。这是“I/O映射方式的一个主要缺点。
   Linux将基于I/O映射方式的或内存映射方式的I/O端口通称为“I/O区域I/O region)。在讨论对I/O区域的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Linux是如何实现“I/O资源这一抽象概念的。

LinuxI/O资源的描述

Linux设计了一个通用的数据结构resource来描述各种I/O资源(如:I/O端口、外设内存、DMAIRQ等)。该结构定义在include/linux/ioport.h头文件中:
 truct resource {
  const char *name;
  unsigned long start, end;
  unsigned long flags;
  struct resource *parent, *sibling, *child;
  };
各成员的含义如下:
    1. name指针:指向此资源的名称。
    2. startend:表示资源的起始物理地址和终止物理地址。它们确定了资源的范围,也即是一个闭区间[start,end]
    3. flags:描述此资源属性的标志(见下面)。
    4. 指针parentsiblingchild:分别为指向父亲、兄弟和子资源的指针。
属性flags是一个unsigned long类型的32位标志值,用以描述资源的属性。比如:资源的类型、是否只读、是否可缓存,以及是否已被占用等。下面是一部分常用属性标志位的定义(ioport.h):
  /*
  * IO resources have these defined flags.
  */
  #define IORESOURCE_BITS 0x000000ff /* Bus-specific bits */
  #define IORESOURCE_IO 0x00000100 /* Resource type */
  #define IORESOURCE_MEM 0x00000200
  #define IORESOURCE_IRQ 0x00000400
  #define IORESOURCE_DMA 0x00000800
  #define IORESOURCE_PREFETCH 0x00001000 /* No side effects */
  #define IORESOURCE_READONLY 0x00002000
  #define IORESOURCE_CACHEABLE 0x00004000
  #define IORESOURCE_RANGELENGTH 0x00008000
  #define IORESOURCE_SHADOWABLE 0x00010000
  #define IORESOURCE_BUS_HAS_VGA 0x00080000
  #define IORESOURCE_UNSET 0x20000000
  #define IORESOURCE_AUTO 0x40000000
  #define IORESOURCE_BUSY 0x80000000
  /* Driver has marked this resource busy */
  指针parentsiblingchild的设置是为了以一种树的形式来管理各种I/O资源。

LinuxI/O资源的管理

Linux是以一种倒置的树形结构来管理每一类I/O资源(如:I/O端口、外设内存、DMAIRQ)的。每一类I/O资源都对应有一颗倒置的资源树,树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resource结构,而树的根结点root则描述了该类资源的整个资源空间。
  基于上述这个思想,Linuxkernel/Resource.c文件中实现了对资源的申请、释放及查找等操作。

I/O资源的申请:

假设某类资源有如下这样一颗资源树:节点rootr1r2r3实际上都是一个resource结构类型。子资源r1r2r3通过sibling指针链接成一条单向非循环链表,其表头由root节点中的child指针定义,因此也称为父资源的子资源链表。r1r2r3parent指针均指向他们的父资源节点,在这里也就是root节点。
  假设想在root节点中分配一段I/O资源。函数request_resource()实现这一功能。它有两个参数:①root指针,表示要在哪个资源根节点中进行分配;②new指针,指向描述所要分配的资源的resource结构。该函数的源代码如下(kernel/resource.c:
int request_resource(struct resource *root, struct resource *new)
{
  struct resource *conflict;
  write_lock(&resource_lock);
  conflict = __request_resource(root, new);
  write_unlock(&resource_lock);
  return conflict ? -EBUSY : 0;
 }
  对上述函数的NOTE如下:
  ①资源锁resource_lock对所有资源树进行读写保护,任何代码段在访问某一颗资源树之前都必须先持有该锁。其定义如下(kernel/Resource.c):
  static rwlock_t resource_lock = RW_LOCK_UNLOCKED;
  ②可以看出,函数实际上是通过调用内部静态函数__request_resource()来完成实际的资源分配工作。如果该函数返回非空指针,则表示有资源冲突;否则,返回NULL就表示分配成功。
  ③最后,如果conflict指针为NULL,则request_resource()函数返回返回值0,表示成功;否则返回-EBUSY表示想要分配的资源已被占用。
  函数__request_resource()完成实际的资源分配工作。如果参数new所描述的资源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已经被其它节点所占用,则函数返回与new相冲突的resource结构的指针。否则就返回NULL。该函数的源代码如下
  (kernel/Resource.c):
  /* Return the conflict entry if you can't request it */
  static struct resource * __request_resource
    (struct resource *root, struct resource *new)
  {
  unsigned long start = new->start;
  unsigned long end = new->end;
  struct resource *tmp, **p;
  if (end < start)
  return root;
  if (start < root->start)
  return root;
  if (end > root->end)
  return root;
  p = &root->child;
  for (;;) {
  tmp = *p;
  if (!tmp || tmp->start > end) {
  new->sibling = tmp;
  *p = new;
  new->parent = root;
  return NULL;
  }
  p = &tmp->sibling;
  if (tmp->end < start)
  continue;
  return tmp;
  }
  }
  对函数的NOTE
  ①前三个if语句判断new所描述的资源范围是否被包含在root内,以及是否是一段有效的资源(因为end必须大于start)。否则就返回root指针,表示与根结点相冲突。
  ②接下来用一个for循环遍历根节点rootchild链表,以便检查是否有资源冲突,并将new插入到child链表中的合适位置(child链表是以I/O资源物理地址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为此,它用tmp指针指向当前正被扫描的resource结构,用指针p指向前一个resource结构的sibling指针成员变量,p的初始值为指向root>siblingFor循环体的执行步骤如下:
   1,让tmp指向当前正被扫描的resource结构(tmp*p)。
  2 判断tmp指针是否为空(tmp指针为空说明已经遍历完整个child链表),或者当前被扫描节点的起始位置start是否比new的结束位置end还要大。只要这两个条件之一成立的话,就说明没有资源冲突,于是就可以把new链入child链表中:①设置newsibling指针指向当前正被扫描的节点tmpnew->sibling=tmp);②当前节点tmp的前一个兄弟节点的sibling指针被修改为指向new这个节点(*p=new);③将newparent指针设置为指向root。然后函数就可以返回了(返回值NULL表示没有资源冲突)。
  3,如果上述两个条件都不成立,这说明当前被扫描节点的资源域有可能与new相冲突(实际上就是两个闭区间有交集),因此需要进一步判断。为此它首先修改指针p,让它指向tmp->sibling,以便于继续扫描child链表。然后,判断tmp->end是否小于new->start,如果小于,则说明当前节点tmpnew没有资源冲突,因此执行continue语句,继续向下扫描child链表。否则,如果tmp->end大于或等于new->start,则说明tmp->[start,end]new->[start,end]之间有交集。所以返回当前节点的指针tmp,表示发生资源冲突。
阅读(30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