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igui 编译出现如下错误
# gcc m_Main.c -lminigui -lpthread
/usr/local/lib/libminigui.so: undefined reference to `CustomizeDesktopMenu'
/usr/local/lib/libminigui.so: undefined reference to `CustomDesktopCommand'
collect2: ld 返回 1
解决:
在文件的最后,添加:
#ifndef _LITE_VERSION
#include
#endif
2.文件换成GB2312
编码转换成GB2312,这样minigui编译后中文才不会出现乱码
1 在.vimrc中加入下面两行
set encoding=gb2312
set fileencodings=utf-8
2.在vim中命令模式下输入下面命令
:set encoding=gb2312 fileencodings=gb2312 fileencoding=gb2312
ok!
3.vim里出现“^M”符号
关于回车与换行,即在vim里出现“^M”符号
很久以前,老式的电传打字机使用两个字符来另起新行。一个字符把滑动架移回首位 (称为回车,,ASCII码为0D),另一个字符把纸上移一行 (称为换行, ,ASCII码为0A)。当计算机问世以后,存储器曾经非常昂贵。有些人就认定没必要用两个字符来表示行尾。UNIX 开发者决定他们可以用 一个字符来表示行尾,Linux沿袭Unix,也是。Apple 开发者规定了用。开发 MS-DOS以及Windows 的那些家伙则决定沿用老式的。
因为MS-DOS及Windows是回车+换行来表示换行,因此在Linux下用Vim查看在Windows下用VC写的代码,行尾后的“^M”符号,表示的是符。
在Vim中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在Vim中利用替换功能就可以将“^M”都干掉,键入如下替换命令行:
:%s/^M//g
即将^M全部替换成//之间的字符,这里//之间什么都没有,相当于删除了^M。
注意:上述命令行中的“^M”符,不是“^”再加上“M”,而是由“Ctrl+v”、“Ctrl+M”键生成的
“%” 范围前缀表示在所有行中执行替换。最后的 “g” 标记表示替换行中的所有匹配点。如果仅仅对当前行进行操作,那么只要去掉%即可
具体可以搜一下vim中替换的用法
4.root登陆
为了用root登入,就先用普通用户身份登陆,在gdm中,终端里用SU改成ROOT用户身份,请注释下面的一行,在文件/etc/pam.d/gdm中
#auth required pam_succeed_if.so user != root quiet
5.KDE里恢复任务栏
用KDE,觉得确实很漂亮。一不小心把任务栏弄没了。
解决办法:
1.kquitapp plasma
2.rm $KDEHOME/share/config/plasma-appletsrc
3.plasma
即删除个人设置,重新登陆后会恢复默认配置。任务栏就出来了
ps:
Alt+F2 调出启动栏
systemsettings 调出KDE控制中心
6.
编译完程序后,用nfs挂到目标板上运行,出现“-/bin/sh: not found”字样。
解决:编译时用静态编译,即在gcc命令最后加上 -static 参数。
这个牵扯到静态和动态链接方面的知识
ps:strip命令可以去除可执行文件里的符号信息,减小文件大小。在烧到板子之前可以执行此命令。
当然arm的命令是arm-linux-strip 类似的命令。
7.用root登陆startx后,显示的是全英文的。
若要显示中文,可以:
#export LC_ALL=zh_CN.UTF-8
#startx
或在~/.bashrc里加上这一行“export LC_ALL=zh_CN.UTF-8”
先记录这么多吧。
阅读(122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