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2989
  • 博文数量: 229
  • 博客积分: 1244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30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11-19 16:3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29)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9年(203)

2008年(25)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12-29 16:19:14

  “开展第一天,一个戴大皮帽的中年男人晃着肩膀从美术馆大厅中挤出来,满脸的潮红,自言自语地叨念:他妈的,像进了女澡堂子!”说起20年前那场“油画大展”,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至今仍记得其中的许多细节。

  “像往静水里咣当扔了一块大石头。”卢跃刚这样形容当时的盛况。艺术大展是1988年12月22日开幕的。在为期18天的展览中,共展出了28位画家的130多幅"裸"体画作。观展人数创纪录地达到20多万,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的“史无前例”。

  “那天下着雪,中国美术馆前买票的队伍蜿蜒一里多长,直甩向沙滩。”卢跃刚说,“队尾所在路口的拐弯处有一个报亭,原定两毛钱的门票暴涨了10倍。”

  他记得此次艺术大展的代表作、画家杨飞云的作品《十九岁》前,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后排的人踮着脚尖,根本什么都看不清。观众的眼神非常复杂,有新奇、震惊、羞怯与愤怒。

  本报另一名记者马竞也以“人山人海”、“有老有少”形容当时的情形。他注意到,观众排队进门时非常冲动急切,可看画时,却不敢长久驻足,直视画面。“想来看而不敢看,体现了当时人们心态的矛盾。”他说。

  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大展”,《中国青年报》先后发表了5篇报道。分别是:《中央美院模特儿听课记事》、《女模特儿告状》、《在面前》、《人体展的尴尬》、《人体画展风波引出的法律思考》。

  1989年3月9日,本报又在“探索”版刊出卢跃刚与参展艺术家孟禄丁的对话《不可回避》。报道首次不加掩饰地从表面的“艺术”直击问题的核心:“性”。“在中央大报上公开谈论‘性’,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卢跃刚说。

  要知道,那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年代。就在这篇报道发表之前,本报曾在一版刊发了《“三点式”套在龙的身上》,记录了“比基尼”对国人的冲击和震动,其中还披露了南京艺术学院女模特儿陈素华被逼疯的事件。

  事实上,1988年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最初刊登了“大陆即将举办展览”的消息后,参展画家们便惶惶不可终日,生怕随便哪位首长一句话,就把大展扼杀在摇篮中。

  “艺术大展”开幕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低调来到展厅,这让艺术家们“一直悬着的心多少放下了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官方的支持。然而据知情人透露,在筹展初期,官方态度“很暧昧”。文化部曾与参展画家达成某种默契:一、不暴露文化部态度;二、如果要展,要保证质量;三、院方领导要审查把关。

  此后,中央美院天天接到询问的信件和电话。美国电视广播局从纽约打电话来,联系拍摄专题新闻片,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来电话联系。国内外新闻界的高度重视迫使大展筹备组举行了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当天,法新社记者麦宁根据一个西方记者的观点发出了“中国一些画家集资准备年底举办"裸"体画展”的电讯稿,该消息从各个方面强化了此举在中国的政治含义。

  卢跃刚记得,“大展”期间,曾有一个穿红羽绒服的女记者,称自己代表妇女来与主办方交涉:“既然是大展,为什么男的展得少,女的展得多?为什么男的不暴露生殖器,而女的都暴露生殖器?就那么几个男的还遮遮掩掩,把下体遮盖着?!”对此,主办人回答:“道理很简单,这是人体展,不是性器官展。”

  在《不可回避》中,卢跃刚曾直言不讳地询问:“无论如何你们画"裸"体,在裸露的肉体面前,观者从直观上,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会产生生命的冲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尤其是在一个缺乏人文主义精神的国家里,我隐约感到在某种心理作用下,公众包括画家都回避了一个最敏感的话题。”孟禄丁回答:“是的,性的问题。”

  事隔20年,曾参与这次报道的马竞感慨道:“我觉得当时的报道也是有局限的。人们从法律角度、艺术角度、性角度关照事件,但还没有意识到它是当时一个社会解禁、思想解放、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事件。人们只是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在漩涡里的晕眩,从观众到组织者到编辑部,这一点都是模糊的。”

  卢跃刚则说;“当时人们的眼光、视角、见地还处在混沌初开、蒙昧幼稚的状态,因此,这些很正常的话题却显得‘耸人听闻’。今天,哪家大报还会为这样一件小事,连篇累牍地发6篇报道呢?” (中国青年报记者 徐虹)

人体艺术摄影  
阅读(13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