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73804
  • 博文数量: 463
  • 博客积分: 40000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58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10-15 16:4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63)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8年(462)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10-15 16:56:11

2008年10月1日,在我们欢庆国庆节之时,我们回味一路走来的艰辛,共同见证如今的辉煌。回头望去,在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中,IT业的崛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此时此刻,我们不应忘记为中国IT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们,更不赢忘记在全球各地,许多从事IT工作的中国同胞。  在今天的全球范围,有太多的中国IT人遍及异国他乡,为中国企业,也是为中国和全球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作出贡献。在这些中国IT人的海外生活中,不仅仅有欢乐,也有烦恼,甚至是忧伤。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去看看中国IT人的海外生存故事。
  一个电脑培训师的亚洲轨迹
  在亚洲各个国家、城市都不乏中国IT人的身影
  林克是一名普通的电脑报读者,同时也是一位海外工作经历丰富的IT技术人员。林克的海外打工轨迹很有意思,是沿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贫困国家这样的路线进行的。1997年10月,林克作为电脑培训教师,前往新加坡参与项目建设。这个时候的新加坡号称“亚洲四小龙”,整体经济水平也比较高。林克在新加坡的工作就是进行电脑培训,新加坡很多工作都是雇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的劳工完成,而对劳工的技术培训,就由中国的技术人员来负责。
  在新加坡这种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尽管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却很少有人说华语,这里通行的语言是英语。加之工作中打交道的人来自不同国家,马来语、印度语、泰国话,甚至还有日语、韩语,经常要互相比划才能搞得懂,遇到一些高深的技术词汇,更是让林克在培训中感到头痛。
  在新加坡这段日子,林克印象特别深的是新加坡人对中国的印象太过于传统。尽管同为华人,但因为历史原因,新加坡和中国的交往并不算特别多。提起中国,新加坡人第一反应是“成龙”,其次是自行车,他们甚至不知道联想这个品牌是中国的。在新加坡呆了两年,林克英语倒是进步了,不过却是典型的新加坡式英语——跟当年老上海流行的Chinese Pidgin English(洋泾浜英语)一个道理。
  2000年,林克又到泰国呆了一年,还是搞技术培训。在林克看来,泰国几乎谈不上什么IT产业,在这里最热门的产业是旅游产业,泰国也是林克工作过的所有地区中,遇到同胞最多的国家。每天在曼谷去办公室的路上,林克都能看到一支支来自国内的旅游团。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林克发现泰国的软件盗版比国内还严重,规模更多,种类更全。据说微软历次推出全新操作系统,亚洲地区的盗版Windows首发地一般都是在泰国。
  2001年1月,林克接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挑战——只身前往尚在混乱之中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海外之旅。如果说前两次还只是受到语言不通、寂寞孤独的困扰的话,这次林克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生命安全难以保障。此时的伊拉克依然处在联合国制裁之中,美英等西方国家也对伊拉克形成了包围之势,更为严重的是,伊拉克国内安全形势也非常严峻。林克刚到巴格达,中国大使馆就发来一本安全须知,告知在伊拉克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不要晚上出门。
  让林克惊奇的是,尽管伊拉克如此贫穷混乱,在巴格达居然还出现了几家网吧,而且配置还不低。由于工作的关系,林克曾经为其中一家网吧的机器进行技术维护,结果网吧老板非常热情地跟林克聊起《反恐精英》的战术。老板告诉林克,巴格达所有的计算机设备,包括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都是从约旦走私过来的。在伊拉克几个大城市,年轻人对玩游戏的热情特别高,在网吧里面总能看到组队对战的伊拉克青年。
  林克在伊拉克呆了差不多两年,也碰到很多跟自己一样来自国内的IT同行。有的是中资公司的技术工程师,有的则是通信设备商的销售人员。大家经常聚在一起,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在国内,只觉得自己是在做生意赚钱,但是在国外,尤其是距离祖国上千公里的地方,真真切切能感受到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让中国和所在地区得到了交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挺自豪的。2002年12月,由于伊拉克形势急剧恶化,大批中国公民撤回国内,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林克也辗转来到约旦,从这里乘飞机返回祖国。
IT业务员在黑非洲的战斗足迹
  中国IT人在贫瘠而拥挤的非洲大陆书写着自己别样的IT人生
  如果说林克的故事还只是在亚洲范围,那么接下来的谢子华,则是长期战斗在非洲的中国电信人。2002年,谢子华作为一家电信包销商的业务代表,远离北京,来到万里之外的尼日利亚。为了出国的事情,家里曾经阻止过,毕竟在中国人看来,非洲还是不太安全。但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的丰厚待遇,让年轻的谢子华觉得有必要闯一闯。
  在非洲,最出名的中国品牌是什么?两个,华为和中兴。刚到尼日利亚的时候,谢子华见到了IT同行全是来自这两家公司的。有时候当地中国大使馆举行国庆聚餐,中兴和华为的代表占据了一半的位置。到2003年,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开始出现了联想的广告,电脑商店的联想电脑也多了起来。
  为了开展业务,谢子华经常到周边的肯尼亚、喀麦隆、利比亚等地方去,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让谢子华最头痛的不是和客户谈判,而是路上碰到武装分子。非洲的武装分子特别多,经常互相枪战。有时候坐车进入一个城镇,1分钟之前还非常平静,人来人往,1分钟之后就突然枪声大作,局势大乱。最开始谢子华没有经验,还经常乱躲,后来非洲同事告诉他,最安全的办法是就地卧倒,因为非洲当地的枪战来得快,去得也快。在地方趴个十来分钟,枪战完毕了,起身拍拍灰尘继续上路谈业务。
  在非洲的中国IT人恐怕对蚊叮虫咬是再熟悉不过了。谢子华回忆,有一天晚上熟睡时不知被哪位“不速之客”在他腰里“亲”了一口,他腰部不久渐渐长出一圈斑疮,令他痛苦不堪,有时呻吟不止,上当地最好的医院打针、吃药、输液,折腾了一个月才好转。由于一些有毒有害蚊虫的肆虐,很多员工身上都有硫酸蚁、芒果蝇叮咬留下的“纪念”。
  谢子华最佩服的是在刚果工作的中国IT同行,因为刚果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有个IT公司在布吉马伊为员工们租了当地最好的房子作宿舍。宿舍里没有水电,四人一个房间。在那里很多食品采购不到,当地没有蔬菜,在市场上只能买到土豆。要吃肉,只能购买从其它地方运去的冷冻鸡肉。当地伙食无法满足员工的胃口,因此老干妈辣酱、榨菜和方便面等这些在国内不起眼的传统食品几乎成了每位员国的“最爱”。很多员工初到刚果时因饮食不习惯,满嘴长泡。即使是在首都金沙萨办公的员工,生活与国内相比也差得很远。由于物资匮乏,刚果的物价是国内的10倍。即便如此,在刚果的中国同行们还是很乐观、积极地工作着,并不厌其烦地帮助着当地人。除了敬佩,谢子华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2005年,当谢子华回国之时,在非洲的中国IT人已经达到两万之多,成为IT产业国际化的主力军。
  美国不是IT精英的终点
  纽约这个时尚之都吸引了太多充满梦想的中国IT人
  曹杨,2000年毕业于国内某知名大学的软件工程系,之后便任职与某软件公司,成为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由于单位在美国有很多业务往来,因此在美国纽约开设了一个分公司,每年都有一个名额,外派美国。2002年上半年,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的曹杨,通过层层筛选,拿到了外派的名额。同年下半年,曹杨生平第一次来到了纽约这个繁华的大都市。看着让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仰望耸立的大厦,感受着街头时尚而另类的文化氛围……年轻的曹杨被深深吸引,突然有了想要留在这里的念头。
  到达纽约的第二天,曹杨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公司。一进门,曹杨就惊呆了,放眼望去这个公司至少有30%都是华人。后来,曹杨很快就和这些华人同事打成了一片,他才发现这些同事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基本都不是跟IT相关的。前几年,当互联网在美国迅猛发展之时,很多在美国留学的华人都纷纷改行进入了IT业,因为当时做IT比较容易找工作。
  在美国的工作中,曹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除了工作节奏快以外,曹杨老是有一种技不如人的感觉,而且很多东西是他在国内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但越是这样,曹杨就越不甘落后于人,于是加班到深夜成了家常便饭。虽然常常抱怨,但那份不错的薪水和在激烈竞争中寻求生命价值的快感让他在这个略显拥挤、杂乱的办公室一呆就是6年,而曹杨也成了美国分公司的一把手。
  2008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袭来,使美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IT产业也遭受重创。曹杨所在的公司也在这场风暴中显得飘忽不定,大家都不知道下一刻会是什么样子,明天上班时公司是否还存在,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
  2008年9月18日,也就是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后的第三天,曹杨所在公司的中国总部在电话会议上宣布撤销美国分公司。在接到这一消息的那一刻,曹杨绷紧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但他心里的难过只有自己知道,他就要离开这个他打拼了6年的城市。
  当天晚上,曹杨游览了整个纽约,他猛然发现这还是6年里自己第一次认真审视这个城市。但离开美国并不意味着曹杨的海外生活结束,由于他业绩突出,海外经验丰富,总公司决定派曹杨去开拓南美市场。曹杨,这个中国IT人在海外的故事仍在继续……
  曾看到这样一份报告,中国IT产业的海外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90年代中期,以华为、中兴为代表,开始向海外拓展;2000年前后,海尔等家电厂商纷纷在国外设厂,则代表中国IT产业的进一步海外扩张;到2003年之后,联想、TCL、明基等大型企业通过国际并购,纷纷进军海外市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上述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论是去提供技术支持还是去寻求自己的梦想,在海外打拼的中国IT人都为中国乃至全球的IT事业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并让全世界的人认识到中国IT的魅力,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人生故事画上了亮丽的一笔。

[ 本帖最后由 秋凉 于 2008-10-7 11:42 编辑 ]
--------------------next---------------------

阅读(33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