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228698
  • 博文数量: 699
  • 博客积分: 6000
  • 博客等级: 准将
  • 技术积分: 49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10-15 13:45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99)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8年(698)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10-15 13:50:10

  在具体的需求过程中,有大的用例(业务用例),也有小的用例。主要是由于用例的范 围决定的。用例像是一个黑盒,它没有包括任何和实现有关或是内部的一些信息。它很容易就被用户(也包括开发者)所理解(简单的谓词短语)。如果用例不足以表达足够的信息来支持系统的开发,就有必要把用例黑盒打开,审视其内部的结构,找出黑盒内部的Actor和用例。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打开黑盒,分析黑盒,再打开新的黑盒。直到整个系统可以被清晰的了解为止。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分析方法呢?计算机系统除了在与外界系统、人员有一系列的交互,在系统内部也往往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因此,在系统建模时,除了描述系统与外界的交互,同时还要描述系统内部的交互。传统的MIS系统中,系统与外界的交互较多。典型的,如ATM取款机:存在着大量的用户与ATM,ATM与其它系统的交互。而电信领域的系统,与外界的交互较少。例如,系统的输入可能仅仅是从机上采集信息,然后由系统进行处理。系统的复杂逻辑包含在系统内部处理的流程上,而非与外部系统的交互。建模主要任务是表达系统内部的交互。
 
  用例图适于表达交互,之所以上面使用了电信系统,是因为用例最早来自于Ericsson的机系统。当时,还是Ericsson雇员的Jacobson初步建立了用例图的概念,并于1994年提出了OOSE方法,其最大特点是面向用例(Use-Case),并在用例的描述中引入了外部角色的概念。用例的概念是精确描述需求的重要武器,比较适合支持商业工程和需求分析。随着用例的发展,用例被大量的用于对功能进行描述。每个用例代表了系统与外部ACTOR的交互。可以采取顺序图来表达用例的具体操作程序。ACTOR用于确定系统的边界。
 
  ACTOR、用例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描述信息。采用该原则的原因有:

    1. 需求并不是在项目一开始就很明确,往往是随着项目的推进,逐渐细化。
 
  2. 人的认知往往具有层次的特性。从粗到细、从一般到特殊。采用不同的层次来描述,适于认知的过程。
 
  在开发过程的初始阶段,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制订开发各个视图之间的关联原则,指导规范。在开发的过程中,视图的组织原则应不断进行维护、更新。 识别ACTOR来识别系统与外界交互的实体。ACTOR具有特定领域的特征,例如:交换机(采集系统)、97信息系统等。在系统层次的ACTOR确定了系统的边界。
 
  识别用例。同ACTOR一样,用例具有不同层次。对较为概括的USECASE,需要细化。注:系统开发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确定,如何来分解用例;可能基于原有系统的经验,或是参考现有资料。
 
  当用例细化到可以被理解的层次。需要基于用例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如前面提到的,用例主要用来描述交互。因此,存在交互的实体和交互的细节。交互的实体采用类图来描述;而交互的细节,采用顺序图来描述。
 

[1]  

【责编:huangchunmei】

--------------------next---------------------

阅读(45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