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SDH的未来命运,业界因MSTP而持乐观态度对于SDH系统的未来走向,业界有两种声音:一是SDH系统需要不断增强和完善,以确定其下一代网络架构基础的地位,这一声音主要来自传统电信运营商集团;一是IP网络架构才是通信的未来,实施“cap and grow”策略(即停止一切新的TDM投资,所有的改造、扩容、新建均采用下一代技术产品)以简化SDH网络并最终放弃SDH网络架构才是明智之举。
传统SDH存在包括带宽瓶颈、多层网络结构指配过于复杂以及支持业务单一等诸多问题,欧洲、东亚及印度的一些运营商已经在新建网络(特别是城域网)中完全摒弃SDH技术体系,但是不管最终命运怎样,至少在以后几十年里SDH网络的基础地位是不会改变的。目前的SDH网络已经庞大得让传统的电信运营商无法从容、坦然的弃之而去(据调查我国各类电信运营商对SDH的总投资在2000亿人民币左右),何况基于SDH的业务虽然ARPU值普遍不高,但依然是他们的重要利润来源。经历网络泡沫的痛楚之后,在没有足够的可预见收入能使他们的“cap and grow”计划显得物有所值的情况下,运营商是不会再去一味盲目地追求新技术的,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降低capex和opex,保持网络的平滑演进。 应时而生:MSTP前景看好。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电信运营商必须细分客户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而网络支撑能力和运维能力则是能否将差异化思想真正付诸实施的关键。SDH系统已被日益成熟的WDM系统逐渐逼至网络的边缘,网络边缘便意味着接入业务(信号)的多样性,虽然通过映射、级联等相应技术手段,SDH可以传输几乎所有的数据格式(IP、RF、ATM,等等),简单地进行数据的固定封装和透传,提供二层和本地汇聚功能,然而传统SDH系统的带宽是通过集中网管系统指配的,而且以4倍带宽增减,这便与数据业务带宽动态的特性相悖。 “风物长宜放眼量”,传统电信运营商对增长迅猛的数据业务需求,当务之急便是寻求一种基于SDH网络架构的、支持多业务的、高集成度的、高智能化的、标准统一的传输解决方案来同时承载TDM和数据业务,动态配置信道带宽,以改进完善既有SDH网络,整合分离的SDH层、ATM层和IP层,保护现有投资,提高网络生存能力。
于是,被称为下一代SDH的MSTP应运而生。严格来讲,MSTP并非是一项崭新的技术,而是通过映射、VC虚级联、GFP、LCAS以及总线技术等手段将以太网、ATM、RPR、ESCON、FICON、光纤通道、MPLS等既有成熟技术进行内嵌或融合到SDH上,因而MSTP产品很像是一个有着非凡魔力的万能盒子。MSTP的技术定位在融合TDM和以太网二层,通过二层交换实现数据的智能控制和管理,优化数据在SDH通道中的传输,并有效解决ADM/DXC设备业务单一和带宽固定、ATM设备价格昂贵以及IP设备组网能力有限和QoS问题。在MSTP出现之初,包括芯片厂商、设备厂商和运营商在内的所有投资方都对其寄予厚望,希望MSTP之于SDH网络的作用能像器之于一样不可或缺。
最近几年,MSTP设备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倒也不负所望,销售一路攀升,在城域网领域尤其受欢迎,真有点“生如夏花般绚烂”的味道。在北美,一向以保守著称的Baby Bells去年也宣布计划部署下一代SDH产品——MSTP,足见MSTP的攻势之凌厉,此后Bell South、SBC也相继宣称将部署MSTP产品。在SuperComm 2004上,众多厂商纷纷展示了其最新的MSTP产品。根据IDC预测,全球MSTP市场将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2007年将达到32亿美元,这一“绚烂”成绩与MSTP技术及产品完全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不无关系,正所谓“最适宜的才是最好的”。 技术成熟性和业务模式:MSTP要跨越的两道槛。
从国内市场的情况来看,过去几年MSTP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虽然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对MSTP的市场前景一致看好,但目前MSTP的大规模应用在国内仍较为少见。
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MSTP设备的成熟性仍然不足。过去几年,MSTP技术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从2000年的MADM、2001年的ATM交换和L2交换,到2002年的RPR和2003年的GFP/LCAS,再到现在的MPLS,每年MSTP都会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技术部主任张成良认为,MSTP一直处于演化发展之中,虽然功能不断增强,但技术并不成熟。目前厂商的设备大都只在实验室中经过测试,规模商用的很少,设备的成熟性仍有待验证。
除此之外,张成良指出,运营商对如何利用MSTP提供业务的理解认识不深也是造成其难以得到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传统的SDH设备在网络中只是一个传送节点,无法直接提供业务;而MSTP则不同,利用MSTP的以太网L2/RPR/MPLS技术组建城域专线业务传送网,可以为用户特别是大客户提供具有丰厚盈利前景的专线业务,这对运营商无疑极具吸引力。但如何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商业模式,将用户对原有DDN/帧中继/2M专线的充分信任逐步转移到基于MSTP的以太网专线业务上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MSTP目前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UT斯达康光网络事业部副总经理陈晓峰表示,过去几年MSTP的功能不断得到完善,技术和标准日益成熟,而且传统和新兴的芯片厂商、设备厂商都在MSTP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保障了产品供货,使得产品价格不断下降,预计明年MSTP的时代就将到来。
国内几大运营商也都已经明确表示MSTP将是其未来几年城域光传输网络建设的首选技术,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联通基础网络部副总经理沈文粹告诉记者,联通已经确定MSTP作为未来城域光网络建设的主要方向,目前,联通正在参考中国电信去年进行的多厂商MSTP产品互通性测试的结果,以制定自己的标准,为MSTP的大规模商用做好准备。“今后,在性价比相近的前提下,即使价格稍贵,联通也将优先选用MSTP产品。”沈文萃表示。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近期主流MSTP设备厂商的产品及其方案在运营商网络的部署情况中,或多或少嗅出一点味道来:中兴通讯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ZXMP系列产品成功中标长春、哈尔滨、郑州以及天津四市的城域网工程;浙江电信选择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多业务光传输解决方案;UT斯达康公司NetRing产品成功中标德州通信分公司10G骨干传输网项目;港湾网络OpCity系列MSTP设备规模应用于江苏铁通的无锡、扬州等地市公司……,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MSTP在各地市场全面开花的结果出现。 未来:智能化之路应如何走?
如何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和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是运营商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随着数据业务比重的逐渐增大,为了适应数据业务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MSTP技术必须对数据业务的传送机制进一步优化,逐步引进智能特性,向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演进和发展。中兴通讯传输系统部 MSTP产品经理蒲剑认为,随着NGN、3G网络的发展,网络的业务连接越来越复杂,向智能光网络演进是MSTP必然的方向。
这一点也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那么MSTP的智能化之路应如何走?蒲剑认为,首先将会在核心骨干层上实现智能光网络功能,以业务的自动调度和自动恢复为主要目标。对此业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光网络产品部副总工陶虎成认为,考虑到核心汇聚层流量和流向的复杂性、业务和网层的重要性,GMPLS无论在性(50ms的保护倒换时间能力)和成熟度(多厂家设备环境下的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的互连互通)方面都有待时间的考验,因此港湾网络对核心汇聚层的智能化持谨慎的态度。传输设备的智能化演进策略从网络末端开始实施可能是更可行的方案,以更小的风险验证技术,从而有效构建大型传输网络。
无论智能化之路如何走,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代MSTP将集成VCat、GFP、LCAS和ASON等标准,在增强数据业务处理能力的同时,增加智能特性,从而快速响应业务层的带宽实时需求,为带宽出租、光虚拟专网(OVPN)、SLA等运营提供支撑。
我们将MSTP看作是SDH网络的未来之路,但是MSTP的未来又如何呢,会不会只是“耀眼的瞬间”和“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一切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责编:admin】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