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Linux(操作系统软件)在内的开放源代码软件(OSS)在全球取得了日益广泛的发展,据IDC预测,全球Linux市场每年以25%速率增长,到2008年将达350亿美元(其中桌面Linux将达10亿美元,占3%)。以网络服务(Web Services)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由于开源软件LAMP架构(即Linux操作系统,Apache-开源web服务器,MySQL-开源数据库,PHP超文本语言)的崛起,与IBM、Sun主导的J2EE架构(Java语言)和微软主导的。

Net架构(C#语言)形成了三角鼎立的竞争态势,打破了某些软件巨头经营商业软件的垄断局面,迫使他们降低产品价格,拿出自己的应对方案。开源软件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多一种灵活的、符合用户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中国软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可以说,开源软件的出现搞活了全球的软件业。

微软的一位主管跟我谈:他们目前对待Linux的态度是共存,他们针对某些解决方案也采用一些开源软件(如MySQL、Firefox等)与其Windows操作系统搞系统集成。他们认为,微软应向OSS学习:(1)如何控制软件模块及其集成的成本;(2)如何吸收或参照开源社区这种开发机制的有益经验;(3)如何增加透明度以赢得用户更大的信任。

近几年来,国内Linux和OSS发展很快,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赛迪”统计,2004年中国Linux销售增长率为45%,高于同期全球销售增长率34%,高出约1/3。中国市场容量和潜力也很大,但在人才、技术、投资、商业模式和市场等成熟度方面与欧美先进国家比尚有一段距离。

为了加快中国Linux和开源软件的发展,我们认为,在开发机制方面,要形成社区开发和企业开发互为补充的两种机制,前者主要是搞创新,后者主要是做稳定,即做好工程化、产品化工作。国内至今尚未形成社区开发的机制,多是关起门来做,缺乏开放性,无法充分利用全球高达数千名有能力进行开发创新的人才及其成果。

对于Linux或OSS来说,孤立地开发或推出一个产品(发行版)是不行的,必须形成围绕该产品平台的生态系统,即把大量丰富的应用软件移植到这个产品平台上来,该产品必须能预装到一些必要的硬件体系结构中去,必须能与众多外围设备匹配衔接。而移植、预装、匹配是需做大量测试、修改工作的,涉及成百上千个企业协同工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为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开发出产品性能好、技术水平高、销售价格低,符合用户需求的、在全球能进入主流的产品,否则要吸引或取得全球广大企业、社区的支持,共同来营造一个生态系统是不可能的。

当然在营建生态系统过程中,还要取得广大企业、特别是拥有丰富资源和影响的跨国公司,以及有关社区的大力支持。我认为,以Linux为例,能成为全球的主流产品的数量估计不会多于3~4个,在全球,Linux核心联盟(LCC)或Debian核心联盟(DCC)正在争取推出第3个主流产品,我看希望并不大,因为不能用纯技术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要争取成就1个。

中国现有Linux企业主要有5~6家,他们多具有在艰苦创业环境中拼搏的精神,与国内主要用户也有密切联系、互动的良好条件,这几年相继开发、完善推出一批Linux产品,市场占有率也逐年扩大,甚至在一些大客户订货招标中一度还击败了外国同行。但总的来说,这些企业规模还不大,力量也较弱、资金不雄厚,只有摒弃“宁当鸡首、不当牛尾”,“单打独斗”的陈旧意识,实行国内联合、国际合作才是出路(当然联合不能搞立刻相互兼并那样的简单化,要探索大家能够接受并取得共赢的模式)。

产品开发决不能寄希望于“一次成功”,要建立产品持续发展、不断升级的能力。无论在开源软件或商业软件中出现缺陷(Bug)是很自然的、经常的,关键在于要很快找到解决对策,为用户及时提供“补丁”(Patch),这个周期不能太长,这方面的服务必须跟上。我们在有关高档人才和服务意识上尚有差距。

为了提供纯粹开源软件集成的解决方案(当然开源软件也可与商业软件组成混合共存的解决方案),关于Linux与其他开源软件(如开源电子邮件、开源安全套件、开源数据库、开源中间件、开源应用软件等)的系统集成,需要进行协同测试,找出最佳组合或优化集成,特别是对不同开源软件、在不断升级中的不同开发版本在协同条件下进行追踪、测试,并不断升级为最佳组合或最新版本的集成,我们在这方面也要建立相应的开发机制与之适应。

必须指出,开源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程序以及编程工具等其所有软件的源代码都是公开的、开放的,但其体系结构,指架构文档的细部,软件模块配置/包装等工程化、产品化技术是可以不公开的(但要遵循开放标准或规范),我们可将其看作为包含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也是区别各种开源软件(如Linux)不同版本的根据。

有人说,自由/开源软件由于受其倡导的规则(如GPL)的限制,它将不具有多少商业价值,形成了“软件免费、服务收费”的“畸形模式”,甚至压低了包括商业软件在内的全体软件的价值。似乎需要进行口诛笔伐。这些人认为,自由/开源软件是过眼云烟,成不了气候。他们根本不明白开源产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三步曲:即“开源软件-工程化技术-技术服务(纠错、升级等)”。他们这样的认识是十分浅薄和模糊的。

OSS执行各种不同的开源许可证,其中Linux执行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PL),过去在纯粹社区开发机制条件下,推出产品或发布版,由于软件与服务免费或只收成本费,往往陷于长期亏损的怪圈不能自拔,同时用户使用时发现问题也无人负责,早期自发参加Linux社区的开发人员只是从“爱好”、“玩耍”出发,组织方式也是无政府主义的。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如上所述,目前Linux或OSS软件均进入了产品化、产业化、持续发展阶段,已经出现了十几个不同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它们都立足于开放源代码软件与工程化技术相结合,立足于在软件开放条件下的不同的、可执行的许可证授权方式,从而出现了在薄利多销、扩大市场战略指导下,依托有效的开源商业模式,开始走上盈利的良性循环,这也为中国Linux或OSS产业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可喜的是,一些中国的Linux企业也开始走上了不亏盈利之路。

为了把中国的Linux和OSS产业做大做强,目前正是多元资本介入的良好时机。

本站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反对.转载本站点内容时请注明来自-Linux伊甸园。如不注明,将根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