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4-25日,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COPU)在北京主办“2006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开放标准,开源架构,开源生态系统与应用解决方案”。
参加这次北京开源峰会的嘉宾:有应邀与会的、作为COPU智囊团高级顾问的全球开源领袖和大师,有跨国公司(如:IBM、INTEL、HP、 Google、Gartner、Sun systems、 Canonical、Redhat、Zend、France Telecom、Open Country等)高层人士和专家,共24人;以及中方同行(在峰会主会场、分会场的讲演嘉宾和在圆桌会议上的对话者,包括政府主管,企业主管,客户代表,专家、院士等共22人。与会的中外代表约250人。因各种原因今年未能与会的COPU智囊团高级顾问:Stuart Cohen(OSDL CEO),Larry M. Augustin (Source Forge社区创始人),Dave Neary(Gnome基金会主席),Jim Lacey(LPI 主席),Marc Fleury(Jboss中间件创始人),Daniel Frye(IBM LTC副总裁)均来信表示祝贺会议成功,并期望明年一定与会。Eben Moglen(FSF首席法律顾问)表示按原计划于今年10月赶来北京。
目前,中国开源运动已开始越过起动早期(带有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开源理念与文化,处于准备阶段,伴随不少功利主义的炒作等特点),进入到高速成长期;正在开始摆脱传统封闭的开发方式,转向开源社区开放的开发机制;个别企业违背开源许可协议的现象也已开始纠正;正在改变开源软件开发过程中忽视工程经验和工程创新的倾向,提高重视协同质量认证和需要把握工程实现技术的认识;正在探索如何处理好既保持自由/开源软件的本质特征、发扬开源文化(或开源哲学理念),与完善其商业化操作模式的关系;正在从学习模仿阶段,走向抓应用促发展、抓创新求发展的阶段(并涌现出若干开源新兴企业);已从Linux产业单一化发展的现状,开始出现带动开源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形势。对中国开源运动来讲,市场需求潜力很大,政府支持力度也大,近年来,关于开源软件的教育培训,正在以官办民办两条线,多种形式推进,效果比较显著,关于开源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进行中。
在这次北京峰会上,结合中国开源运动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全球开源运动发展的前沿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外专家认为,北京峰会汇集了一支世界级的“开源团队”,他们都很珍惜能应邀参加这次峰会,就中国与全球开源运动进行交流讨论的机会;他们还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希望今后能办成“年会”;特别是圆桌会议,形式很好,讨论很积极,更适合交流。北京峰会对推动中国和全球开源运动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这次会议讨论了开放标准问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于各种异构系统(特别是复杂、大型系统),要求实行互连互通、互操作、系统包容、混合部署、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以及实现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时就需要采用开放标准。开放标准指的是通过在应用编程接口(API)、通信协议以及数据和文件格式方面使用公开发布的规范来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开放源代码协会(OSI)理事会主要负责人之一David Axmark 交给COPU有关开放标准的五条准则。即,“开放标准的要求:遵守的准则”
1.该标准必须包括执行互操作性所需要的全部细节;
2.该标准在免除版税(或特许使用费)的条件下,必须可以自由地和公共地使用(例如可以从一个固定的网站上下载);
3.在免除版税(或特许使用费)的条件下,执行该标准的所有许可证基本上必须被许可;
4.对于许可协议、授权(grant)、委托(click-through)的执行,或在日常工作中检查该标准操作的一致性,均不再需要提出任何要求;
5.该标准必须不要求实施不符合其需求准则的无论什么技术
有的专家认为,开放标准的全部价值在于它对异构系统灵活性的支持,即:①无缝通信;②对系统资源重新配置;③多家供应商不同设备之间互操作性;④充分利用创新技术。
自由标准组织(FSG)主席Jim Zemlin认为,对于大型、复杂的网络、复杂的异构系统很难整合在一起,只有采用开放标准,才能形成支持异构系统互操作、资源整合的统一平台。开源软件要创立一个开放标准,中国要参与其中,以对抗垄断,分散不能赢得成功。要建立符合开放标准的Linux 平台,建立开放的界面,中国要参与Linux 统一平台的软件开发工作。要对互操作性作出定义,用开源系统来达到目的。IBM亚太区Linux 负责人康燕文(Steve Kang)认为,北京高峰论坛的主题很好:“开放标准,开源架构,开源生态系统与应用解决方案”,今天我们要以开放标准的视角来观察开源运动。面对开放计算的环境,由开放架构、开放标准、开放源代码组成相互有交集的三个环,其交集部分即为“开源社区创新”。
关于互操作性概念,有的专家认为可分为五个方面来考察:①不同厂商(产品/设备)的互操作,②标准的互操作,③文档格式的互操作,④软件应用之间的互操作,⑤操作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会议讨论了关于Linux系统和Windows系统在文档系统环境中的互操作问题。关于文档系统的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①文档系统(体现在硬盘中的信息存储,用户希望对文档具有长期存取能力),②文档(体现为信息,这里指文档或信息的规范、格式和标准),③应用程序(具有生成文档进行信息处理的功能)。
关于在文档系统层次的互操作,即在两个操作系统之一(Linux或Windows)环境中生成的文档系统(ext2/ext3或ntfs),可置于对方环境中被读、写。中国人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关于符合一定格式标准的文档(信息)层次的互操作,及推出已被国际标准组织(ISO、IEC、OASIS)批准为“国际标准”的“开放文本格式(ODF)”,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应用均已支持ODF,如一些开源项目:Open Office(已由格式.SXW改变为ODF)、K-Office,一些商业软件:Staroffice(Sun)、Workspance(IBM)等;微软公司也通过支持AZtec Soft(法)开发转换器(Convertor)间接支持ODF,但这种互操作应认为是单向的、不对称的。中国一些专家指出,中国有关方面提出的“UOF (Unify Office Format)标准”考虑了中国公文的特色,可与ODF互补,建议推荐为国际标准。
关于应用程序或办公套件(Office)层次的兼容或互操作,中国在Open Office的兼容性(与MS Office)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人说走在世界前列。问题是Open Office的格式现在已由.SXW改为ODF,Windows Vista即将推出后,60%的源代码已改写,这就给“兼容”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会上,中国专家还展示了Linux/Windows“兼容内核”或者“统一内核”的方案,Intel开源战略总监Dirk Hohndel认为,“统一内核”很有趣,他进一步说:现在中国开源企业主要是进行汉化,或者模仿国外的软件,搞兼容,其实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好处,因为没有创新,我们就不可能超越别人。
有人指出,在实现虚拟化技术时,也存在Linux与Windows两个异构操作系统的互操作性问题。最近微软宣布与开源企业Xen Source合作,利用Xen Source的虚拟化技术,实现微软销售服务器虚拟化产品,实现微软向客户的承诺,利用具有互操作性解决方案,搭建一个跨平台的桥梁。会上有的专家指出,微软的这种互操作性实际上也是单向的、不对称的。
有人认为所谓兼容性,指某个系统上运作的应用程序符合另一个系统的接口要求,从而使该应用程序也可在另一系统上运行,这时对该应用程序符合某个接口的能力称为兼容性。提倡兼容性,你去兼容别人,在利益驱动下,必将导致别人反兼容,他就要设法甩掉你。所以说,兼容往往是短期行为,有很大风险。所谓互操作性指一个软件系统与另一个软件系统互相间具有的接收、处理并共享所发送的信息的能力,所以互操作性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公平性、战略性等特点。
专家们认为,中国开源软件的发展要寄希望于创新。正如Linus Torvalds指出的那样,开源软件成功的奥秘并不在于源代码本身,而在于其开发方式。即允许所有程序员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开源社区的“集体开发、合作创新”。以往国人参与国际开源社区的开发工作属凤毛麟角,近年来多起来了,不但经受了开源社区在“选包”过程中“抢先(preemptive)机制” 的考验,而且可在其中体验开源文化,把握顶层设计,积累工程经验;另外,国人在开源社区(如Source Forge)中主持“系统性开源项目”开发的人员也日渐增多。中国有的专家认为,开源产品的开发过程(一个开发循环)是社区开发和企业开发两个阶段,而企业开发与社区开发应该是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企业专注于“工程化实现技术”的开发,采用“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方式。促使社区测试版进一步完善为企业产品发布版。
在会上,Apache创始人Brain Behlondorf提出,发展开源软件要建立以服务为方向的架构(SOA)。其意思是把异构系统的IT环境(其特征为:功能调用或协同、紧耦合)转换为支持服务(将功能数据封装成服务,打成“服务包”,定义服务接口和通信协议)的基础架构(其特征为:服务调用或协同、松耦合)。建立SOA,有利于解决异构系统间通信协议不一样,缺乏发现、查找机制,缺乏对接口标准、数据格式的统一描述、表达,有利于扩大应用,有利于解决异构系统间相互通信、交换数据的困难,SOA是符合开放标准的架构、网络和思路的。Jim Zemlin认为, 基于开源, 要实施一条最有效、最便宜的战略,开源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关注安全、服务和便宜。
会议讨论了发展开源虚拟化(Virtualization)技术问题, 对目前的全虚拟化(Full Virtualization)技术和准虚拟化(Para-Virtualization)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评价和探讨。 专家们认为,虚拟化技术是开源软件发展的前沿技术,采用虚拟化技术,在一个物理平台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 有利于扩充互操作性,有利于灵活调配资源,提高产品的容错能力。目前国际上对虚拟化技术的成熟度、稳定性有争议,关键在于虚拟机监控器(VMM, Virtual Machine Monitor)与操作系统及其他系统互动接口的整合问题,以及有关指令集的问题等尚待于完善。与会的Intel专家认为,现有的Xen开源虚拟技术基本上是成熟的,关键在于应用,中国开源企业也要迎难而上,抓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发展。不久前我们曾与Linux 内核设计大师Andrew Morton讨论过这个问题,Andrew Morton认为,他们Linux内核设计团队正在考虑开发虚拟技术平台,同时支持VMWare、XenSource和MS-VM等的虚拟机接口。
中国开发Linux操作系统, 几年前已从服务器的桌面端转移到独立的桌面Linux(DTL)系统,这个思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目前全球开源运动第二冲击波则始于桌面应用(其代表产品是 Open SuSE Enterprise Desktop 10, Ubunta Linux 6.06DT)。但中国桌面Linux过去的卸载率较高(有人统计,平均高达31.9%), 需要在稳定性上进一步下功夫(要抓好工程化实现技术)。
但从总体上讲,正如MySQL创始人David Axmark所谈,Linux操作系统已趋于成熟,其开发的空间已经不是太大,关键在应用。应用不仅是简单地向Linux平台移植应用软件,或在硬件体系结构中实行予装,或集成、适配各种驱动装置,即通过IHVs、ISVs、SIs的测试认证,而且还要从市场(特别是本地用户)的需求出发,以LAMP架构支持的各种应用解决方案做整体考虑,来全面解决、扩展开源产品的应用问题,切实地抓应用促发展。OSDL的专家在会上提出,要调查中国Linux/OSS 市场有多大,主要需求是什么?在中国本土开拓应用市场的发布商有多少?
avid Axmark在北京期间,针对“社区版MySQL”,与北京拓林思(Great Linux)合作成立“MySQL北京研发中心”,David认为,这有助于中国人参与社区开发,体验开源文化,积累工程经验;他们还针对“商务版 MySQL”合作,在中国成立“产品代理”,进行商业活动。
开源的LAMP架构(L-Linux操作系统,A-Apache开源中间件/服务器,M -MySQL开源数据库,P-PHP、Perl、Python编程语言),与J2EE架构(以Java为编程语言,由IBM、BEA、SUN为主导)、. NET架构(以C#为编程语言,由MS为主导)已形成三角鼎立的竞争架势。LAMP自从通过在线实时交易(OLTP)后,使LAMP可扩大应用于大型、复杂的系统,迫使J2EE,.NET改变商业模式、降低成本;并改变堆栈或架构(stack)层次的开放程度(由闭源到开源),以增强其竞争力。从J2EE 架构中派生出:“简单Java架构(POJO, plain-old-java-object)”, 和“Open Source J2EE”,从.NET架构中派生出:“WANP”。
北京峰会不少专家认为,从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出发,在应用解决方案中,可使用开源与闭源混合的架构;但从国际上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不少闭源软件(特别是中间件/服务器)已经或将要进行开放。
关于自由/开源运动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过去Linus Torvalds 曾说,“开源的成功显然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我最担心的是一些非技术性障碍,比如司法方面的挑战、软件专利权等等。软件专利权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东西,不过好在技术行业的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弊病了”。自由/开源软件的版权采用“左版(Copy Left)”的概念,在版权保护方面取得较为宽松的环境,但自由/开源软件躲不开专利的旋涡。在这次峰会上,David Axmark说,软件专利对自由软件构成了威胁,它阻碍了信息共享;我们非常反对软件的专利权,它是维护大公司利益的。Gartner副总裁James M. Popkin说:开源运动确实有点法律风险。OSDL的专家认为,国际上众多软件公司把自己的专利贡献给OSDL,放在其“专利池”中,用以遏制开源软件遭遇“专利侵权”的法律风险。2006年1月16日,自由软件基金会(FSF)首席法律顾问Eben Moglen在讨论由他起草的GPL3时说:GPL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技术细节而是维护用户的自由。我们强调了软件专利对整个软件产业(特别是自由软件)所构成的严重威胁,我们采取的对应策略是:“假若某人利用专利侵权指控某人有关该项专利程序的行为,那么,起诉原告方使用和修改遵守新版GPL规则的自由软件的一切权利立即被终止”。即:“你若控告某个自由软件的用户,你就不得再使用任何自由软件。”试想,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谁心里都明白,只要你使用互联网,你就必须使用某些自由软件,完全避开使用自由软件是不可能的。那么,以专利侵权起诉自由软件(使用者)就不是一件简单事情了。Oreilly媒体集团编辑Andy Oram对此评论道:“此举把对抗最大法律风险的途径转化为世界所有GPL支持者的团结一致。”SUN公司首席开源技术官Simmon Phipps在会上说,专利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各国政府在本国实施专利问题上有主导权,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对此应有明确认识,希望学习欧盟做法,才能在贯彻世贸规则、保护知识产权、扶持开源运动方面,排除别人滥用“专利权”。
关于开源软件商业模式问题,专家们都强调,自由/开源软件已经向用户承诺,保证和提供“源代码开放”、“信息共享”和“自由使用”的权利,但并不反对自由/开源软件的商业操作。有的专家认为,要保持而不能损害自由/开源软件“源代码开放”、“信息共享”和“自由使用”的本质特征,作为软件程序或源代码是不收费的,作为软件的文档一般也不收费(或只收成本费),而对自由/开源软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如技术支持、培训、咨询、系统集成或其他专业服务,以及由此派生的增值业务),则是可以收费的。事实上,自由/开源软件的全部技术应该是源代码编程技术加上工程化实现技术,前者是完全公开的,后者是不公开的,软件的全部源代码行是公开的,在工程化实现技术中包含工程经验、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是不公开的。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在会上说: Google全部开发和采用开源软件,但开源不是一切都公开的,Google有自己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SUN公司CTO Simmon Phipps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软件”,这句话应作如此理解:如果软件可视作下列组成等式,即:软件=程序+文档+支持+培训+服务,虽然代表“软件形态”的程序、文档可以免费,而作为“软件服务”的支持等环节可以收费,所以从总体上看,也可认为软件是要收费的;而从开源软件形态的角度来看,可认为开源软件是免费的。
一般人认为,开源软件如果不能解决好商业模式,就很难吸引风险投资。美国NEA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朱敏认为,风险投资不但可以投向具有商业模式的开源软件,还可投向在开源社区运作的开源软件社区版,他认为虽然开源社区版(或者β测试版)基本上是免费的,但社区可从其他途径来盈利并吸引风险投资介入;他还认为利用风险投资可以把开源软件做大做强。实际上Linus Torvalds也曾经说过:风险资金和商业企业的大量涌入并非坏事,开源许可证保证了社区的忠诚,这意味着在技术和金钱之间可以存在很好的平衡。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