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78450
  • 博文数量: 293
  • 博客积分: 2500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325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9-24 14:4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93)

文章存档

2009年(148)

2008年(145)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09-08-11 13:45:32

人们总是会对自己“taste“范畴内的东西保有一份惺惺相惜的默契吧。      最早是在地铁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当时就让我初步认定其价值,毫不犹豫地收入“必看电影”名单,一是因为它的标题,二来就是海报上赫然点明的那几位主要演员:Emma Thompson,Dustin Hoffman,Maggie Gyllenhaal,真是不能不看啊。再加上主演(我并不熟悉),谈及观后感,这几个人的表演风格很是统一,都可以用“干净痛快”四个字来形容。剧情离谱的发展竟然完全藏于他们不露声色的对于平凡小人物的刻画之中。最终集合成一体,收敛的表演反而突现了整部作品虚构张力。      《Stranger Than Fiction》有两个中文的译名——《笔下求生》和《天马行空》。足以概括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前者点明了故事的主体情节,而后者则是总结了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Stranger than fiction, 直译一下就是说:比小说更离谱。只是看这样的标题,就充满着我所喜欢的那种电影口味:我们每个人都身入其中的“现实生活”成为一段故事的取材,至于故事的组合方法,越天马行空就越美妙,意兴盎然地闪烁着“创造”所独有的智慧火花。 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电影在虚构一段故事的过程中,又高空凌架于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如果是还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请先避开我下面要做的这段解释:      A)女作家Karen Eiffel在创作一部关于税务员之死的小说——现实取材   B)小说《税务员之死》中不断被创作出的故事情节——小说虚构的过程   C)Harold Crick是个生活极端规律(刻板)的税务员——现实取材   D)Harold的规律生活突然停顿在某个星期三的早上,因为他开始能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Karen Eiffel)——以一种“旁白”的口吻叙述着他生活的每个标准动作,甚至还能提前命中他生活里下一个瞬间即将到来的事件。Harold惊恐至极,找到一位文学教授想从文学创作的思考角度改变自己的生活,以求脱离旁白声音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电影虚构的过程      简而言之,在《Stranger than Fiction》中,一方面,人生被文学俯视,而文学又被电影俯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刻板坚硬的外壳在层层虚构的逻辑递进中不断地被反讽被摧毁——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觉得这电影剧本的思路真的很妙。 于是,从IMDB找到剧本作者的名字:Zach Helm,75年出生在南加州,生平只写过三个剧本,但刚刚完成了自己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人生啊……这小子显然正是凭借《Stranger Than Fiction》剧本里所显现出的黄金灵感才会在今天初步地飞黄腾达了——在他32岁的时候。(这么写下来,其实是想对很多人加以感召哈~^^)         转看的电影的“美术”部分也值得一提——一切景观(人,室内,街道……)都着力向单调色系(灰色和棕黄色)靠拢,表面上,很明显Harold现实生活的基本色系就是如此,但让我们更深一步来纵剖导演的用意,如同对演员表演的妙用一样——表面越是收敛反而就越发突现对现实的反讽张力,所以电影的视觉色调也很好的服从于这一表达上聪明设计。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点”,当Harold的生活渐渐展开了全新一面(弹琴,恋爱,不再counting生活中各种无趣的数字细节,从作家的笔下不断自救),那天当他又一次出现在办公室的时候,Harold同学穿了一件红色的毛线衫!   
阅读(19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