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78363
  • 博文数量: 293
  • 博客积分: 2500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325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9-24 14:4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93)

文章存档

2009年(148)

2008年(145)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08-12-12 09:43:12

开场    片子开头,当看到小Oliver被带往寄养所的时候,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以前看小说时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下子就回来了。隐约回忆起小说里的许多情节,仿佛它们一直在,从未忘记。这种回忆的感觉只能用“温暖”来形容。记得还是上初中的时候买的这本书,上海译文出的一套,字很小的那种,当时一眼就看中了柜台里的这本《雾都孤儿》,咬咬牙买下了。回到家很是为这平生拥有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兴奋了半天。适应了狄更斯惯用的长句和有些拗口的翻译腔以后,我很快就栽到文字里,随着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为Oliver的遭遇而忐忑,为Nancy的死而悲伤,为最后的结局而欣慰。人生中总有很多一逝不返的阶段,能留住的,唯有不灭的回忆。 阳光·麦田·路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当Oliver从棺材铺逃出来,沿着乡间小路走向伦敦的画面。道路两旁是金黄的麦田,在阳光下奕奕地发着光。偶尔也会下雨,但很快就停了。阳光又出来了,很灿烂地照着整个大地,从身旁的麦田到远方的草原。白云一片一片,很慵懒地在蓝天里徜徉,一条乡间的小路就这样躺在那儿,延伸到视野的尽头,仿佛没有终点。路过的马车扬起一阵尘土,每个人都只是匆匆的过客。在这条窄窄的路上,彼此交换一个浅浅的微笑。当然也会遇见好心的阿婆,端来并不丰盛却无比鲜美的食物,用简单的话语温暖整个的灵魂,等再上路的时候,背后是她母亲般慈祥的目光。于是,在路上,你还能奢求什么更好的事?只是不能停留啊,流浪的人永远属于道路。“走在油画里,走在天上。伦敦是地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此刻我愿变作Oliver,虽然有着浑身的伤痛,虽然形单影只又累又饿,虽然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却希望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着,一直走下去,怀揣着模糊的希望,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Eat my own head     猜到会有这个细节。看小说的时候就印象深刻,为狄更斯的幽默折服。这里照搬了原著中的情节,当那个傻傻的格林维格老头对布朗罗先生誓说:I will eat my own head的时候,还是忍俊不禁。没想到第二次他又加了一句,and yours。绝倒。   Fagin   Fagin是一个很饱满的人物,不论是在原著中还是在这部电影里。他身上体现着极为复杂的人性,所谓坏人,所谓人性的阴暗面,一直是艺术作品里不遗余力表现的主题,就好像人一定会有影子,就好像有Neo就一定有Smith,人类永远摆脱不掉它,也无处遁逃,能做的唯有勇敢地面对,和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 有趣的是,据说Fagin的名字来源于狄更斯青年时期的一个人品很好的朋友。这大概算是幽默成性的狄更斯跟朋友开的一个玩笑吧。不过玩笑似乎过火了,由于小说的影响力,fagin这个词在英文中早已成了儿童教唆犯的同义词。      最后一幕演Oliver探望临刑前的Fagin。Fagin的表演相当精彩,可谓全片的最亮点。小说中此处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将这个可怜的老偷头子的心理刻画地入木三分。    由于时间的限制,转看的电影不可能表现原著的所有情节(虽然这是我开始期待的),而且到了后半部分Oliver的角色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这是电影失败的地方。原书中关于Oliver身世之谜的情节非常精彩,充满了悬念和巧合,足以令读者废寝忘食,结果在电影里全被删除了,在内容上大大地打了折扣。如果我作导演,再加两个小时也得把情节补充完整。总不能让我们的Oliver不知所终,不是?
阅读(25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