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东京》,本届奥斯卡获得最多奖项,这样的电影到是很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下观看的。一个人,懒懒的躺在床上,带着麦克,把音量调的很大,不过这没关系,因为片子里几乎听不到有高声出现,除了某电视台主持人邀请男主人公在电视台做节目一段,影片是舒缓的,只是这舒缓里面隐含着某种焦虑的情绪,令人不安。
导演把一个婚姻出现危机的中年男子和一个妙龄女子的感情处理的很微妙,他一直在小心翼翼的讲述着,隐忍的。片中有很多温馨的场景,在医院里男主人公慢慢的用小车推着女子,诊断受伤的脚趾;他们躺在大大的床上,女子像猫一样弯曲着双腿,互相倾诉着彼此的婚姻状态和烦恼,可是他们之间却什么都没发生。男主人公宁愿留一个艳俗的女子过夜,也不愿破坏他们之间的这种默契,直到片子的结尾,导演才吝啬的把最后一个吻留在了行人如织的东京街头。影片中多次出现男主人公牵着女子的手,从灯红酒绿的场所中跑出来,气喘吁吁的,面上带着愉快的表情。或许这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吧,逃离所有的世俗,笙歌与喧嚣,寻找一份纯粹而又安静的爱情。但最终,他们都妥协了,繁华的东京没有爱情,只有迷失……
忽然想起一部几年前的片子来,转的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当时是看过的,和某个女孩子在一家破旧的电影院里,只是当时的心情是本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的,我们在中场就离开了。于是,到影碟店租了来,影片的开始是一段简短的文字:“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画面是沉闷而又舒缓的,唯一的调剂是张曼玉不断变换的美丽的旗袍,和那时不时出现的伤感的音乐。“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生活的拷问是严肃的,噼噼啪啪的打字声像锤子一样击打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可惜的是生活不能假设,生活只会不动声色的行走,一路向前再向前。周暮云在几年后回到旧居的时候,也许并非是真的执著一念去寻找苏丽珍的,如是那样,他应该去按响隔壁的门铃,可是犹豫之后,他选择了离开。他想要的,无非是对往事的怀念与吊唁,因为他明白,错过的永不再来。就象那个和我一起看电影的女孩子一样,我终于没有勇气在明亮的马路上给她一个吻,于是她便在时间的水气里从从容容的消失了。影片结尾,又是一段文字:“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满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打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这两部片子有些相象,《花样年华》拍的更唯美一些,因为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香港,那是一座具有某种怀旧气息的城市,而前者发生的地点在繁华的东京,浮躁而又喧嚣。但从终极意义上来讲,我更喜欢《迷失东京》的结尾,男主人公在taxi上看到女子的背影,然后停下来,追上去,和她在街头吻别。我把这看作是他在内心里与生活的和解,他的吻也证明了他终于放下了这份感情,回到他原来的世界里,但或许原来的世界在他的眼里也变成了另外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世界。他在迷失中获得了重生。
阅读(21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