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哈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后来,哈里看到全市长跑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在比赛中,哈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哈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哈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哈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而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看了这部转的电影,心里很感伤也很温情,本片导演马吉德·马吉迪说过这样三段话,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文化比政治重要,希望电影可以消除人和人、国与国之间的疑虑和误解,改变他人对伊朗的想法。”“这其实是根据我朋友的真人真事改编的。有一对兄妹是我朋友的邻居,非常贫穷,要两人共穿一双鞋子。虽然我未曾见过他们,但故事却令我刻骨铭心。有人批评我的电影,描写伊朗家庭的穷困太过夸张,但我实在告诉你,我便是成长于一个四兄弟与双亲共居的单人房间里,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
“成人世界很假,儿童天地最真。”伊朗电影能够持久地引起国际影坛的关注与他们电影人的这种使命感有很大关系。他们执著地拍摄儿童电影,通过电影来表达他们民族的愿望。在影片中,贯穿整个故事的那双小鞋子,已经不仅仅是一双
普通的鞋了,而是一种象征。通过一双鞋,导演对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强烈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儿童的问题提出了深刻思考。尤其是在最后长跑的段落中,更是隐喻了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如何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导演对阿里身上这种执著、顽强拚搏的精神是欣赏的,但对于他的现实苦难又是深深同情的。
这部影片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阅读(119)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