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29日 10:30 ZDNet China

     CNET科技信息网4月29日国际报道 多年来,企业软件的授权费是按中央处理器(CPU)的数目计算。这种过程简单明了,容易追查,买卖双方都觉得合理。

  但近年来多核处理器(multicore processor)的新兴技术崛起,彻底改变电脑与软件互动的方式,也为昔日按CPU 计费的简单模式平添复杂度,迫使软件公司重新评估产品授权模式。    

  简单说,多核处理器基本上就是让单颗处理器架构的电脑,变得有如一台内建多颗处理器的电脑一般,但却无须加装额外的插座(昔称CPU)。结果会提升处理性能。

  从授权观点来看,问题变成:“若多核处理器提供更强大的性能,难道软件商不能多收一些授权费吗?若是如此,该加收多少呢”

  主要软件商如微软、甲骨文等公司,已开始就多核处理技术跃为主流对授权模式有何影响方面,采取时而互相矛盾的新立场。

  多核处理技术前来搅局,已造成软件商在授权计费方式分裂成两大阵营:按核心数目计价,或按插座(CPU)数目计价。

  问题不在上述论点谁对谁错,而是两大阵营都未考虑到一项重要的因素:客户能从软件中获得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两种作法都聚焦于授权客户使用软件赖以执行的环境,而不是考虑软件究竟带给客户多大的价值。

  另一项让问题更复杂的论点是:“如果应用程序不需要用到机器的完整运算性能,又该怎么算?”

  若你在一台内建八个CPU 的机器上执行两种应用程序,传统上每一种应用程序的授权费都以八颗CPU 计价,好像机器上只执行那么一种应用似的。所以,这种收费模式不仅假定应用程序会利用到机器上所有的CPU 性能,是否能从CPU 加倍的机器上获得双倍的价值也不得而知。更糟的是,如果软件商只凭应用程序使用的CPU 数目收费,会需要管理员经常监看——需要人工查核的棘手过程。

  既然CPU 的定义已变,价值与核心、CPU 及执行绪数量的关系让比率变得更难以捉摸。要量化客户获得的价值更是困难,甚至于是不可能的任务。

  价值最佳衡量方式,是依照特定应用程序的性能测量标准,例如取用了哪些功能或连线的使用者人数多寡。以CPU 为授权费计价基础的模式,其好处和优点在于简单明了,只是单一的静态数字,不必大费周章,比方说,不必去细数交易笔数。

  但现在,多核技术的巨变冲击那种单纯性,也打破依照CPU 思考的定义,包括单核相对于多核,hyper 执行绪CPU 相对于对称性多执行绪等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让单一CPU 的作用变得像是多重的虚拟CPU。

  处理器的进化对根据CPU 计算的现行软件授权模式构成重大压力,需要引进别的计费模式。其他替代方案包括:浮动费率(floating)、效用计算(utility)、节点锁 (node lock)、订户制(subscription)、按每次使用计价(pay-per-use pricing)等方式,可让软件商与企业依照软件的实用价值索价、付费,而不论处理环境如何。随着以CPU 为主的授权模式变得日益复杂,许多软件商不得不重新检讨采纳替代模式的必要性。

  倘若软件商不寻求接纳这类价值型模式,客户会质疑钱花得是否值得,若是授权协议的费用与实际提供的价值不相符,会令他们感到气馁。久而久之,竞争优势终究会倒向更懂得价值与授权之间有何关联的软件商。

  提供有弹性、更合理授权模式的竞争者,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市场上会明显占上风。我不认为软件公司希望落后同业,苦苦在后面追赶,你认为呢?

  (编按:David Znidarsic 是Macrovision 公司技术副总裁,负责为该公司授权解决方案订出技术方向。)
本站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反对.转载本站点内容时请注明来自-Linux伊甸园。如不注明,将根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