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贝塔斯曼的声名,关闭书店的消息怕是不会如此引人瞩目。这几年来,书店倒闭并不是什么新闻了。如果你是一个爱书人,可能这种观感会强烈些。在我们的城市,多一家书店,或许会增加那么一丝丝的文化气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强烈。不要说关闭类似贝塔斯曼的36家连锁门店,就算关闭36家大规模的书城,在当今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又会受多大的影响呢?偌大的中国书市,这么36家小门店,实在是沧海一粟,无足轻重。所谓的文化产业就是如此脆弱。

  把贝塔斯曼的倒下归结为不顾中国现实照搬西方模式、错误的运营模式、管理不善等等,这多少有点以“成者王,败者寇”的腔调来论事的味道。人们似乎忽视了这家创立于1835年7月1日,与维亚康姆、美国在线、新闻集团并称全球四大媒体集团的传统和智慧。先后投入4000万美元维护书友会,建立150人的呼叫中心,拥有储存800万用户信息的CRM系统和自主开拓的物流配送体系,每月邮册耗资300万元人民币……你可以当它是一个错误的运营模式案例,也可以视之为它的敬业与投入。

  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倒下,实在有些悲壮的意味。它倒在了一个阅读趣味渐失的时代里,它倒在了一个垃圾信息充斥的环境里,它倒在了一个文化失位的国度里,它倒在了一个急功近利的市场里。书友会,曾经多么美妙,让人充满想象的意境,如今已成幻影,除了在网络和短信里追逐刀光剑影、声色、财富,还有多少人愿意静心捧读书籍,与智者对话,过滤生活的浮燥。书已经失去了书的味道,阅读也不是因为被美和情操所吸引,那么书友会注定是要倒下的。这并非贝塔斯曼本身之过。

  自1995年贝塔斯曼进入中国以来,从成立书友会到开通书友在线,再到涉及出版与开设书店,在当时,每一步都被视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殊不知,每一步都是无奈的举措、美丽的错误。中国的文化体制确实让贝塔斯曼们水土不服、受制不少。此次贝塔斯曼没有寻找下家,直接采取关闭和解散的手段,真乃有壮士断臂之气魄。试想,中国的大多数出版社如果不是靠国家补贴和独享书号资源,不知道关闭多少家了。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倒闭的是贝塔斯曼,而不是它们。

  从此中看出,中国书业危机四伏,并非耸人听闻。行业上游的出版社忽视内容制作的向上,而一味迎合读者的口味粗制滥造。处于行业中游的经销商盲目杀价并滞留书款,把资金风险堆积在上游,造成了图书结账不规范行为的恶性循环。下游的读者一方面无好书可读,一方面又为低俗之风推波助澜。

  出书供过于求、库存严重积压、不知读者是谁、书店销售大不如前……出版大崩溃已有日本的前车之鉴,那么中国的书业呢?

  但愿,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倒下能真正被我们当为警钟,静心思考从表到质的问题,让理想再前行一步。

(责任编辑:A7)

本站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反对.转载本站点内容时请注明来自-Linux伊甸园。如不注明,将根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