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82315
  • 博文数量: 1460
  • 博客积分: 3940
  • 博客等级: 中校
  • 技术积分: 1538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9-12 10:48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460)

文章存档

2011年(119)

2010年(1070)

2009年(243)

2008年(28)

我的朋友

分类:

2010-01-28 17:34:26

怀念上海沪剧 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那么多的地方戏曲,而且其中各具地方独特风味。无论在音乐上,表演上,甚至舞蹈上都有那么花色繁多的各自的特色。综合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奇迹。

我从小就深受母亲的熏陶。从河北梆子到评剧(那个年代叫蹦蹦戏。)以至京剧(那个时候叫京戏)。以后到了上海就又接触了上海沪剧(那个时候叫申曲)越剧(那个时候叫绍兴戏,又称绍兴女子文戏,俗称:的笃班)等等。 怀念上海沪剧 现在我既然打算要写上海的事情,就免不了会想起沪剧。沪剧原来本身是一种很单一,很低俗的上海乡下戏曲,名称是本地滩簧戏。而滩簧又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剧种。至于滩黄戏本身又是江南地区的戏曲特色。据我了解就有无锡滩黄,宁波滩簧,杭州滩簧等等,而上海滩簧则是一种曲艺的形式,开始只是两个演员在台上又唱又跳。以后发展到申曲。最后由于他们引进了上海的话剧界的导演,输入了新戏剧的血液。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沪剧。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怀念上海沪剧 在我的记忆里,最早的沪剧演员原来是两个大家庭。也就跟现在的组织出的团队那样。一家是以筱文滨为首的,另外一家则是以施春轩为首的。实际上是一种传统家族式的家族组织。他的观众都是以上海城里的以及附近的乡下人为主。主要流行地区以浦东为首的。他们的代表剧目有:《庵堂相会》、《叹五更》、《珍珠塔》。

不同时期沪剧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对子戏时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场戏时期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别。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场小生、风流小生。旦行又名包头,分正场包头、娘娘包头、花包头、老包头、邋遢包头等。当时由于班社人手少,演员往往需要串扮。 怀念上海沪剧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沪剧表演向文明戏、话剧靠拢。其角色行当的分类日渐淡化,动作、念白均未形成行当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声。沪剧演出剧目丰富,既有《庵堂相会》、《杨乃武和小白菜》、《珍珠塔》、《孟丽君》、《双珠凤》等传统剧目,又有《秋海棠》、《家》、《雷雨》、《铁汉娇娃》等等。

解放以后又出现了《罗汉钱》、《芦荡火种》等新编的现代题材剧目。 怀念上海沪剧 至于沪剧界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演员以及他们的流派,我们明天再来接着往下谈。
阅读(17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