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70353
  • 博文数量: 1031
  • 博客积分: 3090
  • 博客等级: 中校
  • 技术积分: 122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7-28 11:5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031)

文章存档

2011年(24)

2010年(4)

2009年(847)

2008年(156)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03-05 22:01:09

電影變回電影節的真正主角

讓電影變回電影節的真正主角,談何容易?甚至,行內人會把這願望看做行外人的癡人說夢:電影節幾曾真有讓電影說話?派對、記者會、首映、競逐金銀銅獎座,一切一切盡是經營,因為這是買賣電影的市場。

把話說白了,金錢才是主角。所以一分一毫花在哪裡都要計算,務求付出與回報都“值得”———誰叫拍電影如此昂貴———不,“做夢”是少個子兒不可?

頭腦簡單、手法煽情的一部電影,從藝術角度看來或是最佳反面教材,但在電影節策展人眼中,它卻是“頭獎馬票”———有了它便有話題,參加電影節的人———片商、發行商、投資者———參與感才會被燃點:是“成功”引起競爭的慾望。不論是看過後真喜歡的,沒看過只聽人說的,不肯定但不願落在別人後面的,全都要用某種方式“染指”,或與別人的“成功”拉上關係。沒有一至兩部驚天動地的大眾心頭好,電影節就會少了新聞價值,沒有了全世界傳媒的全天候關注,這樣的電影節便失去了主辦的意義,因為它成了沒有人感興趣的ShoppingMall。

“做夢”需要大量本錢,因它必須要有逃離現實的條件。就像度假,選擇紮營與的是少數人,夢寐以求入住五星級六星級豪華旅館才是主流。不是說所有電影都是拍來給人當作避難所———剛落幕的柏林影展便把獎項授以多部提醒人們地球上還有苦難不絕的第三世界的電影———只是在慾望高於理想的時代,電影難免不是先要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才能講求本身有著多少藝術價值。眼看將要橫掃今屆奧斯卡各項大獎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乃活生生的例子———它的“藝術”成就真有超越其它被提名影片?還是,因為它在對的時間(金融海嘯造成人心惶惶)讓人們看見“希望”(命中註定化險為夷因禍得福),它便能夠名垂影史?

 
用商場比喻電影節還真蠻貼切的:城市不同,賣的都一樣。今屆柏林影展的“競賽”結果嘗試不走妥協的“全球化”路線,馬上惹來媒體炮轟。我可以理解影展領導班子是多麼啞子吃黃連:誰不知道唯有多幾部大片和多幾位大明星獲獎,影展的招牌才會更亮。然而評審的決定到底不好左右,否則民主之名隨時泡湯。

阅读(10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