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日談美國的葬儀風俗
剛過去的這個長周末,是美國的國殤日。國殤日是紀念為國捐軀老兵的一個聯邦節日,每年這個日子,總能從電視裡看到總統等聯邦政要在各地國家公墓,出席紀念儀式。
風俗,是社會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移居美國十幾年來,在電視裡看了很多要人的葬儀,也親自出席了幾次葬禮,對美國葬儀文化的特色有了諸多感慨。
驗屍官由普選產生
美國的葬儀,一言以蔽之,簡單而有內涵。
美國的葬儀,通常都由殯儀館操辦。殯儀館是私營的,大多是家庭經營,代代相傳。美國的縣一級政府中,有一個普選產生的官員,叫驗屍官。人去世以後,由這位驗屍官簽署死亡證書,然後就由殯儀館接手葬儀,一切事務全部由殯儀館安排。通常,殯儀館會安排一段時間,讓人們有機會和遺體告別,“表達最後的敬意”。這段時間,根據需要長短不一,幾個小時,半天,或一天。在安葬以前,根據家屬的意願,會有一次正式的葬禮儀式。
根據美國人的習慣,葬禮儀式是十分正式的,出席的人一般要穿著正式場合的深色服裝。有些家庭還會在葬禮之前或之後,再由死者所在的教堂組織一次宗教儀式。在美國南方,葬禮車隊前往墓地的時候,當地警察局會派出警車開道。馬路上的車輛行人都會停下來,以表達對死者的敬重。
不論是葬禮儀式,還是教堂組織的安魂彌撒,其基調是感恩。美國人稱葬儀是“慶祝生命”,意思是說,親友們在葬儀上集合在一起,回顧死者的一生,是來感激死者曾經和大家生活在一起,感激人生一世度過了很多好時光,感激生命的寶貴。所以,美國的葬禮上,一般不刻意表達悲傷,避免悲痛欲絕的嚎啕大哭,而是一種感慨萬千的傷心和感激。在牧師和親友的講話裡,當回顧死者生前事蹟和趣聞時,還會引起大家含著眼淚的笑聲。親友的講話,和穿插的與會者的禱告和宗教歌曲,整個儀式乾淨、簡潔。
葬儀前後,也會給參加者一些吃喝的東西,通常是一些飲料、咖啡和糕點,最多再有一些葡萄酒,放在一張桌子上,供需要的人自己取用。在葬儀上鋪張炫耀,暴吃豪飲,是無法想像的。
安排葬儀有專業人士
我們剛到美國的時候,曾經對美國人的這種簡潔而有內涵的葬儀文化十分好奇。雖然說,美國一般民眾的葬儀,和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教堂活動有關,但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移民國家,其他民族的人大多也有自己的宗教和禮儀。現在在美國,殯儀館也為不同民族的家庭安排其他宗教信仰的儀式,比如安排佛教的佛事。而不論什麼宗教,或者是無宗教內容的葬禮儀式,都趨向於這種美國特色的簡單而有內涵的葬禮,從而在一個文化多元的移民國家,形成了美國特色的葬禮文化。探究這種文化形成的歷史,才知道這和一個特定職業分不開,這就是美國特有的“葬儀主任”(FuneralDirector)。
葬儀主任就是負責安排整個葬儀的人。這個專業出現在南北戰爭之後。大約在1880年前後,美國葬儀主任協會成立。這個協會負責組織有關葬儀的交流,人員培訓,資格認證,技術改進。此後,這個行業組織漸漸擴大,涵蓋了全國大部分的殯儀館和葬儀服務。
葬儀是任何社會一天也不能缺少的活動,而一般的家庭,死人的事並不是經常發生的。對於葬儀的安排,喪葬風俗的採用,死者家庭大多缺乏思考和選擇。於是,葬儀的安排,大多時候不是死者家庭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而是社會能夠提供什麼就用什麼,或者別人都怎麼做自己也就怎麼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葬儀確實是一種風俗。美國的葬儀主任協會,就是葬儀風俗的提供者、改革者。葬儀主任這個職業如此重要,即使在美國總統的葬儀上,靈柩附近也會有一個深色禮服筆挺的人,一言不發卻小心翼翼地監督著儀式的進行,這就是葬儀主任。
期待體面而有美感的葬儀
人固有一死,葬儀使活著的人有機會思考生命和死亡,有機會反思人生的意義。葬儀風俗在影響人們的精神面貌方面,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葬儀風俗既有承續傳統的一面,也有移風易俗的一面。
曾經有一些年,中國廢除了舊的葬儀風俗,一律改成了追悼會。現在,傳統的葬儀又開始恢復,包括焚燒紙製的奢侈品以供死者享用,從我們小時候看到的紙屋紙船,甚至發展到了“紙二奶”,可謂獨具特色。但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很多家庭,希望把葬儀辦得簡單而有尊嚴,體面而有美感,問題是社會需要提供必要的條件。
1/4個世紀以前,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去世以後,根據他的遺囑,他的葬儀辦成了朋友們的聚會,在那個聚會上,播放的音樂是他最喜愛的貝多芬《生命》交響曲和柴可夫斯基的《降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可惜,當時我國沒有出現民間的葬儀主任團體,來引導這樣的有內涵的葬儀風俗,把葬儀辦得更美更有內涵一點。
博主推薦:
阅读(16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