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6307
  • 博文数量: 123
  • 博客积分: 5800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14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7-23 15:48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23)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10年(25)

2009年(95)

2008年(2)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09-03-19 09:48:31

  生于改革开放之初,长于改革开放之中,随社会巨变而成人,“80后”一直是公众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出生时的“独生子女”身份,成长时的应试教育问题,走出学校后的就业危机,踏上工作岗位后的职场表现等等,无一不带着时代变迁的深刻印记。

  当国外媒体冠之以“鸟巢一代”来赞赏中国“80后”在塑造中国新公民形象上的积极作为时,国内主流社会长期存在的对这一代能否传承文化、复兴民族和担当未来的疑惑及焦虑,逐渐消逝。

  “80后”一夜间长大、“80后”让人放心、“80后”堪当重任的提法纷至沓来。2008年对于“80后”来说,是被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元年。

  为“80后”照相

  日前,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就有关“80后”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专门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者对184篇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系统的方法论支撑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归纳,并结合新闻类、报告纪实类、杂文类文章展开内容分析,勾勒出社会主流眼中的“80后”形象。研究者通过社会主流对“80后”认识的变迁甚至是分歧这面镜子,折射出“80后”这一代人身上鲜明的时代特色。

  分析

  【思想】改革开放成就促“80后”认同国家意志

  在2008年前,不少人都认为“80后”中在思想上存在不思进取、价值观念功利化、道德责任意识淡薄、价值思想过于理想化等问题。

  但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和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对“80后”的思想特点有了不同的认识,发现“80后”既追求功利,但又不缺乏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对金钱既追求又鄙视,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既深恶痛绝又事不关己。但在最深层的精神价值判断上,“80后”的个体选择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之间有很多的契合点。

  有研究者抽取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沪上10所高校的1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大多数“80后”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同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普遍关注民主政治建设。

  对此,有人认为“80后”的这些思想特点,一方面得益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更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深化了“80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社交】对家庭既要独立又要依赖

  “80后”社交有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以手机和互联网引领的新通讯方式为主。“80后”比起他们的父辈有更强的社交能力,不但交友能力强、范围广,而且善于跟朋友或其他陌生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在“80后”与家庭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有趣的悖论,那就是强调个体独立选择的“闪婚”与强调个体对家庭依赖的“啃老”同时发生。这反映出“80后”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很大的自由进退的空间:当我需要独立性时,我就摆脱家庭关系对我的束缚;当我需要家庭关系时,我就回到家庭中来,突出依赖性。在现代家庭关系中,子代明显处于较少受义务束缚而拥有权利的一方,而父代则处于受义务束缚而拥有权利较少的另一方,所以“80后”能够拥有较大的游走空间,根据情境的需要作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

  【工作】职场表现评价不一

  对于“80后”职场表现,因为缺乏实证调查,所以研究多是在对有限的经验事实作归纳的基础上完成的,于是存在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持负面态度的研究对“80后”职业表现的批评集中在以下五点:1.职业定位不清晰,2.个人目标定位过高,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4.抗压能力较差,5.频繁跳槽,缺乏忠诚。

  而对“80后”的职场表现持肯定态度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画面:1.既要工作,也要快乐。“80后”有比前辈人更强烈的成功欲望,同时更追求愉快工作。2.追求自我,坦诚相待。非常注重企业文化、注重企业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机遇,而非仅仅看重工作报酬。3.充满激情,富于创新,工作能力强,有开拓意识。

  影响“80后”成长七大因素

  一是物质日趋丰富。不断成长的消费文化正好和他们的成长同步;二是市场经济。市场意识已成为“80后”的自觉意识,竞争则成了一种习惯,这代年轻人的浪漫和青春张扬中渗入了曾经的60年代人、70年代人所没有的焦虑;三是独生子女政策。他们幼年和少年时期一直主要和成人接触,但这种交往是一种要求服从的、不平等的交往,这使得“80后”长大后变得格外叛逆;四是教育体制。“80后”生长在比以前更多选择的开放社会,却不得不同样被拢集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机构里,接受应试教育,走入已经安排好的标准化成长轨道。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多元化以及“80后”自身的主观因素都是社会主流认为影响这代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80后”十大特征

  “80后”的父母主要是“50后”,成长于物质匮乏、泛政治化的年代,价值观念比较单纯。“80后”一代与其父母相比,在生活经历、行为取向、信息获取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别,具有十大特征:一是强烈的个体性;二是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三是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四是相信事实,大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五是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六是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七是更容易接受环保理念,践行“乐活”的生活方式;八是娱乐化,在他们的眼里没有那么严肃的意识形态讲究;九是开阔的国际视野;十是更接受互利、双赢和效益、务实、理性的观念。但“80后”在群体特征方面也存在四大缺陷:学习兴趣缺乏,勤劳勤俭差,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在克服一定困难取得某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等。

  与另一个参照群体“90后”相比,“80后”的成长过程显得更加孤独。“80后”是独生子女第一代,父母是因为时代原因受到挫折较多的“50后”。而“90后”不同,他们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父母多半是“60后”,“60后”是改革开放中受益较多的一代,受到了较好的教育,知识丰富、信息广泛,对独生子女有很多见识和经验,和孩子的沟通能力大大提高。

  访谈

  “80后”成长意味着民族有希望

  “收获一代人,比什么都重要!”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是此次文献综合研究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楼大厦林立而起,物质极大丰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在他眼里,这些成就都比不上“8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来得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记者:社会主流对“80后”的评价有什么样的特点?

  黄洪基:通过分析发现,社会主流对“80后”的评价大起大落。之前大家对“80后”负面看法比较多,但是2008年,特别是四川地震发生之后,赞美的声音成为主体评价。“80后”参与奥运、赈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优秀表现有目共睹。

  记者:对一个群体的评价,变化如此之快,是“80后”一夜成长还是原来的评价不准确?

  黄洪基:评价下一代,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总是觉得“一代不如一代”。我觉得,原来的评价,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比较大。现在的事实证明是 “长江后浪推前浪”。主流社会所谓“80后”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成人世界用自身的尺度来衡量他们的结果。2008年,我们不仅重新认识了“80后”,也意识到要调整我们看待这群青年人的标准。

阅读(16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