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44645
  • 博文数量: 302
  • 博客积分: 1001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476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7-15 23:1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02)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8年(301)

我的朋友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7-18 23:20:37

重复数据删除

在备份、归档等实际的存储实践中,人们发现有大量的重复数据块存在,既占用了传输带宽又消耗了相当多的存储资源:有些新文件只是在原有文件上作了部分改动,还有某些文件存在着多份拷贝,如果对所有相同的数据块都只保留一份实例,实际存储的数据量将大大减少——这就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基础。

这一做法最早由普林斯顿大学李凯教授(DataDomain的三位创始人之一)提出,称之为全局压缩(Global Compression),并作为容量优化存储(Capacity Optimized Storage, COS)推广到商业应用。目前,除了DataDomain等专门厂商外,各主要存储厂商如EMC、IBM、Symantec、FalconStor等等也都通过收购或研发等途径拥有了各自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有的还并冠以别名,如单示例存储(Single Instance Repository,SIR)等。
重复数据删除的实现由三个基本操作组成,如图二。首先,待处理数据(文件)被分割成固定或可变大小的数据块,同时生成一张“结构图”显示这些数据块怎样组成完整的原数据(文件);然后计算各数据块的“指纹”(标识),并根据“指纹”确认该数据块是否与其它数据块相同;最后,丢弃重复出现的数据块,并将“结构图”作为原始数据(文件)存储。

 
图二  重复数据删除原理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块“指纹”的生成和鉴别。数据块“指纹”是鉴别数据块是否重复的依据,如果不同数据块的“指纹”相同,就会造成内容丢失,产生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选择MD5或SHA-1等标准杂凑(hash)算法生成的数据块的摘要(digest)作为“指纹”,以区分不同数据块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保证不同数据块之间不会发生冲突。但是,MD5,SHA-1等算法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纯软件计算很难满足存储应用的性能需求,“指纹”的计算往往成为重复数据删除应用的性能瓶颈。

目前,各厂商对各自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效用都有不同描述,一般都声称能将数据量减少到原数据的3% ~ 5%,即具有20:1 ~ 30:1的压缩比。

数据压缩和重复数据删除技术都着眼于减少数据量,其差别在于数据压缩技术的前提是信息的数据表达存在冗余,以信息论研究作为基础;而重复数据删除的实现依赖数据块的重复出现,是一种实践性技术。这两种技术具有不同层面的针对性,并能够结合起来使用,从而实现更高的数据缩减比例(40:1 ~ 90:1)。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同时应用数据压缩和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为了降低对系统的处理需求,通常需要先应用数据删除技术,然后再使用数据压缩技术进一步降低“结构图”和基本数据块的体积。

在归档应用中,存储的数据主要是文件在不同时间的各个历史版本,版本间的差异通常并不是很大,文件中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未发生改变,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因而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和效能;同时,作为有特定意义的文件内容,使用数据压缩技术通常也可以获得2:1以上的压缩比。因此,针对归档应用,集成重复数据删除和数据压缩技术将可带来显著且可以预期的好处,实现90%以上的整体数据量缩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数据压缩和重复数据删除技术都系统处理能力有较高要求,为了保证整体性能,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应该注意选择具有相关硬件加速的方案。目前,市场上能够同时具有压缩和杂凑算法的解决方案并不多,主要由LZS算法的专利拥有者Hifn, Inc提供。除了常见的标准加密和摘要算法,Hifn的安全处理器和相应加速卡基本都集成有压缩处理能力,提供20MB/s ~ 250MB/s的处理能力。最近还专门推出了DR 250/255数据缩减加速卡,通过PCI-X和PCI-Express接口为存储系统提供250MB/s的数据压缩和摘要计算加速,并能够同时进行加密或解密处理,使系统能够在实现数据缩减的同时,提高对数据的保护级别。据称,Hifn下一代数据缩减产品处理能力将达到1.6GB/s,并支持IEEE P1619/1619.1标准的磁盘/磁带加密,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向市场。

阅读(31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