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信息时代,数据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一切活动时时刻刻不可也无法离开的东西。实际上,自古以来数据及其数据存储就倍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数据存储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最初人类没有工具,人们是用脑存储数据;随着社会的进步,数据增加了,脑子不够用了,开始借助于介质也就是书本存储数据;现在数据爆炸式的增长,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查询、数据的修改等都是传统方式力所不及的,人们开始使用最先进的工具----计算机存储和管理数据,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据存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网络存储。于是数据存储、数据保护、数据共享等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人们常常谈灾难,那真实的“灾难”是什么?真实的灾难就是数据的破坏:
1993年,世贸中心大楼发生爆炸。爆炸前,约有350家企业在该楼中工作,一年后,回到世贸大楼的公司变成了150家,有200家企业由于无法恢复重要的信息系统而倒闭、消失。
1995年1月,日本神户地区大地震,摧毁了1700余部电脑及其数据系统,造成1千多亿美元的损失。
1999年6月,美国一家著名的商业交易网站的主机宕机,由于24小时内未能恢复访问,两个星期后,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了36%。
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大楼遭受恐怖袭击,大楼坍塌数。据联合国报告,“911”恐怖事件使2001年世界经济降低一个百分点,经济损失达3500亿美元。不把人身损失计算在内,恐怖事件给美国带来的直接财产损失达400亿美元,恐怖袭击不仅破坏了美国的航空、保险、旅游和金融领域赖以生存的网络系统、数据系统,各领域的经济活动几乎全部停止,而且其破坏性还在不断向制造业、零售业、技术产业等领域蔓延。
上述是国家的灾难、社会的灾难。距离我们太远似乎用不着我们去考虑。那么,数据在我们周围又是怎样的重要呢?
例如一所学校,它的数据在哪里呢?通常主要在图书馆、信息中心、还有就是最近广为开展的远程教育中心。这些数据有学校各种统计报表、文档资料、教案教材、参考资料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存。根据专业的差别以及随着年代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版本。存在计算机中的都是极为重要的数据,都不能丢失,谁的丢了也不行。哪怕丢了一部分数据,也将影响工作,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哪个数据不重要?如成绩单,丢了行吗?没有成绩了学生升级、毕业、就业都成了问题;再如教案丢了行吗?丢了怎么上课?那可是谁的教案丢了谁着急。这些都告诉我们,什么数据也不能丢!这就是我们眼前的数据重要性。
在中国不断推行信息化进程的今天,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保证信息系统可用性对于业务的重要性,而在信息系统之中,最为宝贵的莫过于企业关键数据。数据处理的高可靠性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处理的金融业来说更是如此。从营业收入损失来看,意外停机给金融业带来的损害最为严重,因为数据丢失或长时间停机除了直接导致明显的财物流失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将失去客户的信任以及一系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甚至造成整个企业的失败。中国加入WTO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都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建立快速高效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保障业务系统的连续运行成为赢得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或许以上案例颇有危言耸听之嫌,毕竟山崩地裂大火熊熊的场面不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但造成损失的不止是这些恐怖性的灾害,生活总是充满偶然:失手按错键或错点鼠标,或者失手打翻一杯水泼溅到笔记本电脑上,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大麻烦。因此,对容灾来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防患于未然”才是我们当前必须做到的。
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极其普及(人人皆用、处处皆有)而又极其复杂(全球互联、一网天下)的今天,加之人为的攻击和破坏,要想数据不损坏、不丢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的关键是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容灾系统,这就是说,当数据被破坏后能及时的恢复、重组。这就是能尽快使信息应用系统恢复正常使用的灾难恢复系统。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高效可靠的灾难恢复系统呢?
过去,人们常常把数据丢失归结为硬件的损坏;事实上,更多的灾难来源于人们的操作。设备的损坏可以更换,而数据的损失则无法弥补 。尽管没有一件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是百分之百可靠,但据统计,实际的情况是,故障所遇到的绝大多数修复都是逻辑修复,是与应用有关的文件修复,而不是与硬件设备相关的设备修复。几乎所有“灾难”都是由“人”的原因引起的。正是这些常被我们忽视的“难以置信”的原因使我们的数据库系统陷于瘫痪。
过去,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人们总是担心硬件设备的损坏,因而致力于研究和发展硬件恢复技术。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硬件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了长足进展,同时企业信息系统的形态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软件系统日益复杂,因此,引起故障的主要因素已不再限于硬件系统。据权威机构的统计分析表明:在造成故障的原因中,操作员误操作约占40%;应用程序错误占40%;系统和环境错误仅占20%。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真正由“灾难”引发的故障只占全部故障原因的5%,而真正迫使人们运行恢复程序的故障通常是“人”造成的。但遗憾的是许多客户还没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式保证数据安全。那是极不可靠的。
过去强调的备份主要关注对硬件系统的备份、对相关设备的备份及保留一定的冗余。但是今日的数据安全维护者们不仅必须能够修复本地物理故障和灾难事故,还必须能够应对日常的所有“应用”故障。那么容灾也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可以保证数据不丢失,但不能保证服务不中断;应用容灾则更上一层楼,它在异地建立一套与本地数据系统相当的冗余系统,当灾难出现后,远程系统可以迅速承接本地应用系统的业务,保证服务不中断。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容灾依靠备份技术实现;应用容灾则必须依靠远程镜像技术和集群技术。
容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上的更新,建立数据容灾系统已刻不容缓。适应市场需要,数据存储及容灾系统已有许多技术产品可供选择。Quantum的DLT数码线型磁带技术及HP、IBM、Seagate三家共同推出的LTO线性磁带开放协议等。而LTO技术无论在容量上、传输速度上以及开放性上都优于DLT技术。特别指出的是HP公司的HP Storage Work Ultrium 215磁带机还配置了HP单键式灾难恢复(OB-DR)功能,更为企业提供了从灾难中快速恢复的良好解决方案
阅读(36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