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5-01 23:22:23
图 1 多层印制板结构说明
多层板的各层应保持对称,而且最好是偶数铜层,即四、六、八层等。因为不对称的层压,板面容易产生翘曲,特别是对表面贴装的多层板,更应该引起注意。
2.元器件的位置及摆放方向
元器件的位置、摆放方向,首先应从电路原理方面考虑,迎合电路的走向。摆放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了该印制板的性能,特别是高频
另一方面,应从印制板的整体结构来考虑,避免元器件的排列疏密不均,杂乱无章。这不仅影响了印制板的美观,同时也会给装配和维修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3.导线布层、布线区的要求
&
nbsp; 一般情况下,多层印制板布线是按电路功能进行,在外层布线时,要求在焊接面多布线,元器件面少布线,有利于印制板的维修和排故。细、密导线和易受干扰的信号线,通常是安排在内层。大面积的铜箔应比较均匀分布在内、外层,这将有助于减少板的翘曲度,也使电镀时在表面获得较均匀的镀层。为防止外形加工伤及印制导线和机械加工时造成层间短路,内外层布线区的导电图形离板缘的距离应大于50mil,如图2:
图 2 内外层布线区的导电图
4.导线走向及线宽的要求
多层板走线要把电源层、地层和信号层分开,减少电源、地、信号之间的干扰。相邻两层印制板的线条应尽量相互垂直或走斜线、曲线,不能走平行线,以减少基板的层间耦合和干扰。且导线应尽量走短线,特别是对小信号电路来讲,线越短,电阻越小,干扰越小。同一层上的信号线,改变方向时应避免锐角拐弯。导线的宽窄,应根据该电路对电流及阻抗的要求来确定,电源输入线应大些,信号线可相对小一些。对一般数字板来说,电源输入线线宽可采用50~80mil,信号线线宽可采用6~10mil。印制板导线与允许通过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表一:
布线时还应注意线条的宽度要尽量一致,避免导线突然变粗及突然变细,有利于阻抗的匹配。
5.钻孔大小与焊盘的要求
多层板上的元器件钻孔大小与所选用的元器件引脚尺寸有关,钻孔过小,会影响器件的装插及上锡;钻孔过大,焊接时焊点不够饱满。一般来说,元件孔孔径及焊盘大小的计算方法为:
元件孔的孔径=元件引脚直径(或对角线)+(10~30mil) ;
元件焊盘直径≥元件孔直径+18mil 。
至于过孔孔径,主要由成品板的厚度决定,对于高密度多层板,一般应控制在板厚∶孔径≤5∶1的范围内。过孔焊盘的计算方法为:
过孔焊盘(VIA PAD)直径≥过孔直径+12 mil 。
6.电源层、地层分区及花孔的要求
对于多层印制板来说,起码有一个电源层和一个地层。由于印制板上所有的电压都接在同一个电源层上,所以必须对电源层进行分区隔离,分区线的大小一般采用20~80mil的线宽为宜,电压超高,分区线越粗。如图3:
图4 地层
与电源层、地层非连接功能的隔离盘应设计为如图5形状:
图5 隔离层
隔离焊盘的孔径≥钻孔孔径+20mil 。
6.安全间距的要求
安全间距的设定,应满足电气安全的要求。一般来说,外层导线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4mil,内层导线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4mil。在布线能排得下的情况下,间距应尽量取大值,以提高制板时的成品率及减少成品板故障的隐患。
7.提高整板抗干扰能力的要求
多层印制板的设计,还必须注意整板的抗干扰能力,一般方法有:
a.在各IC的电源、地附近加上滤波电容,容量一般为473或104。
b.对于印制板上的敏感信号,应分别加上伴行屏蔽线,且信号源附近尽量少布线。
c.选择合理的接地点。
四.多层印制板外协加工要求
印制板的加工,一般都是外协加工,所以在外协加工提供图纸时,一定要准确无误,尽量说明清楚,应注意诸如材料的选型、压层的顺序、板厚、公差要求、加工工艺等等,都要说明清楚。在导出GERBER时,导出数据建议采用RS274X格式,因为它有如
下优点:CAM系统能自动录入数据,整个过程不须人工参与,可避免许多麻烦,同时能保持很好的一致性,减少出差率。
总之,多层印制板的设计内容包含很广,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其工艺性、可加工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设计出高品质的产品。
板层排列一般原则:
①元件下面(第二层)为地平面,提供器件屏蔽以及为顶层布线提供参考平面。
②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③尽量避免两信号层直接相邻。
④主电源尽可能与其对应地相邻。
⑤兼顾层压结构对称。
所以4层板最优的叠层方案为(依次从顶层到底层):
信号层、地层、电源层、信号层
6层板的优先考虑叠层方案为:
信号、地、信号、地、电源、信号
其次可以选择(电路信号线较多的情况下使用):
信号、地、信号、信号、电源、信号
当然还有其它的方案,只是提供较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