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70961
  • 博文数量: 84
  • 博客积分: 1970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97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3 20:42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10年(4)

2009年(29)

2008年(50)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06-23 19:37:19

这几天看电视剧《贞观长歌》,“戏不够女人凑”,剧情很生动,蛮有意思。说实在的,主要是看唐国强一个人的表演的,老唐 是为数不多的好演员之一,俺打心底里服气。不过看来看去,看得有点糊涂了,因为吴子牛太牛了,搞得俺分不清哪是正史哪是戏说了,呵呵。不过电视就是娱乐 的,不必较真的。另外尽信书也是不可取的,主席老人家就说过“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也大半是假的…….”。

剧的后半部分,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围绕皇储之位,几个大虾煞费苦心你死我活的斗争了。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如何抖落蒙在上面厚厚的积尘呢?

想当年,老李自己就是通过玄武门兵变,亲手一箭射死了大哥李建成,才得以“黄袍加身”的(不过听说那时黄色还不是皇帝老儿的指定产品)。他想不到的是,到了晚景自己的儿子也会为了帝位而费尽心机闹得不可开交一团糟,真的很烦人耶!这大概也算作是轮回吧。

抛开女娃不说,李世民前后共生养了14个儿子。先后自己主动加入或被卷入帝位之争的有这么几个爷们:长子也就是 太子李承乾、三子蜀王(后改封为吴王)李恪,四子魏王李泰、老九晋王李治,外加一个齐王李佑。这其中,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都是嫡出,一母同胞为 长孙皇后所生的。按照立嫡立长的封建惯例与传统,李世民在武德九年自己登基君临天下的那一年,也早早地把八岁的李承乾立为了太子,掌管东宫以承大业。

李太子的名字起得很好,承天奉运,一定乾坤,很是响亮。可偏偏这太子不争气,生就矮黄瓜爬不上高架子,老黄狗 扶不上墙。正是因为他自己屁股坐不稳,这才引来了他的弟弟们对龙椅起了非分之心。少年时的李承乾倒也聪明伶俐,颇得李世民喜爱。李渊撒手归西时,李世民服 丧期间,就命承乾在东宫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那时李世民对他还是一心扶持的。可长大后的李承乾却继承了爷爷李渊的做派,不务正业,声色犬 马,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做出许多荒涎不经的事来,让李世民渐对他心生厌恶。而且李承乾为人也很虚伪,他一边在东宫极尽荒唐胡闹之事,一边在李世民面前却装 得很乖,一幅忠孝听话唯唯诺诺的样子。把戏玩了久了,终究会被揭穿的。一是承乾做事很“前卫”,与一个小乐童搞同性恋;二是养了两个道士在宫中为自己作法 祈福,这是很犯禁忌的。结果这两件事都被李世民发现了,可怜的小乐童和两名道士先后都被砍了头。还有一样,李承乾骑马打猎时,曾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结 果从此落下了足疾成了一名跛脚太子。李世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想自己18岁就横槊马上,南征北战英勇神武,可将来大唐帝国的继承人就是这样腹内空空、一幅 失魂落魄的样子么?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还是对这个太子抱有一线希望的,深知国体不可轻易动摇,强令魏征做太子太傅,为的就是给李承乾个讯号:尽管 你不肖,但我还是要争取你的。同时也向朝野上下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本人并无另立太子之意。可李承乾却吃不下这颗定心丸,担心弟弟们在旁边虎视眈眈、更害怕 李世民会废了自己,最终走了一条图谋谋反的不归之路。传说当年王羲之很不满意王献之习字的水平,就脱口叹道:我儿练字三百日,只有一点象羲之。李承乾生就 一个纨绔,除了吃喝玩乐之外胸无点墨一无是处,一生唯一做的一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就是想通过武力来夺得大统,这一点倒与李世民相象,真不知道做父亲的该作 何感想。

李承乾玩完了,由谁来补这个缺呢?李世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宠爱的四皇子李泰,也有象岑文本等不少的大臣支持。李 泰这个人,也是个野心家两面派,他早就觊觎太子之位。为沽名钓誉,也为了讨得李世民的欢心,就学着过去春秋战国时的大家公子哥的样子,在家中养了很多门客 文士,编成了一名为《括地志》的本本。这样做无非是向李世民争功邀宠:瞧一瞧看一看,我大哥不学五术,做弟弟的却很有水平与能力。他这种费尽心机、上楼抽 梯的做法引起了其他大臣的警觉与不满,长孙无忌就是最坚决的倒李泰派。以长孙为首的一些重臣,旗帜鲜明地反对李泰而拥立晋王李治。长孙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呢?按理说不论是李泰还是李治,都是自己的亲外甥,手心手背都是肉,谁当皇帝都一样。原因在于长孙大人们看出来:这个老三不是一般的人物,城府很深工于心 计,一旦将来他执掌神器,有主见有魄力,他人是不能轻易左右和影响他的。只有老九李治,生性慈孝,没有花花肠子,将来做皇帝还是会对大臣们言听计从的,从 而臣子也就能保住现有的地位与权柄。大臣们的意思,再加上李承乾被废后对李世民说了一句肺腑之言,等于临死找了个垫背的,至此也就把李泰推入了万劫不复的 境地。承乾是这样对李世民说的:臣下贵为太子,还能有别的什么想法么?只是李泰有所图想谋我的位置,万般无奈之下我只铤而走险以求自保了。如果现在父皇你 再立李泰做太子,那不正好李泰的诡计就得逞了么?李世民听后深有感触,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立李泰当太子,太子就是可以用诡计求得了。就这样,李泰也被 盖了棺定了论,枉费一场心机不但太子没争来,与承乾一样也被冷处理了。这就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东西靠争是争不来的,该是你的就一定是你的,不该是 你的就一定不是你的。

哥哥们争得头破血流,却为做弟弟的铺平了道路,李治捡了一个大红枣,太子之位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李治真的是李 世民心目的太子人选么。就在李治入住东宫后,李世民还私下里做长孙无忌的工作,动员他道:公劝我立雉奴(李治的小名吧),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 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如何?这就要说到最大的悲情人物李恪了,李世民的儿子以平庸者居多,只有这个李恪史称“善骑射,有文武才”,所以李世民对他很喜 爱,要不然也不会夸他最象自己了。但这个儿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出身不好,不是嫡出,并且根不正苗不红,生母是前隋公主。这样的人来继承大统,不等于前隋又复 辟了么?所以长孙们拚死反对,死保李治“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李治民没办法,只是愤愤地长孙说了一句:公以恪非已立甥邪!李世民 身后,李恪最终也被陷为谋反而引来了杀身之祸。看来,血统论是那个时候就有了,所以李恪不能怨别人,要怪就怪自己投错了娘胎吧。连毛主席也为李恪抱打不 平,在《新唐书》读书 笔下了这样的批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李世民)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想争的争不上,不想争的却争上了。想立的没立成,不该立的却立了。李世民的14个儿子,流放的流放,幽闭的幽 闭,诛杀的诛杀,只有李治与一个叫李福的得以善终。一代英主李世民,一手开创了马背上驰骋、诗歌灿烂的大唐盛世,文治武功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晚年却因 为儿子们的不肖与窝里斗却心交力瘁,劳神不已,他自己叹息: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他留下的那个“帝范”,也不能改变李治的无能,武才 人还是如愿以偿地改了国号称了帝,李家的天下也差一点只传了三代就丢了。这是因为李世民不够英明么?当然不是,找根子还得从专制集权的体制上去找,这是那 个时代一根青藤上结出来的一个味道的苦瓜。

阅读(913)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yum 缓存引发的错误

下一篇:QT初学心得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