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691
  • 博文数量: 9
  • 博客积分: 800
  • 博客等级: 准尉
  • 技术积分: 15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3-22 16:10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8年(8)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WINDOWS

2008-05-02 14:01:59

    怀孕期间易犯的20种错误

  (一)调节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促卵泡素的变化在卵泡早期慢慢地上升,到卵泡中期以后又缓缓下降,直到排卵前24 小时左右迅速升高成一分泌高峰,24 小时后自最高值直线下降。在黄体期维持较低水平,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月经开始略再上升。促黄体素的变化在卵泡早期处于较低水平,以后逐渐上升,至排卵前小时左右与促卵泡素同时出现较FSH 更高之分泌陡峰,也于24 小时左右自最高值骤降。在黄体期维持较促卵泡素略高之水平。至黄体后期也逐渐下降,至月经前达最低水平,月经来潮时处于低水平。
  雌激素的变化在卵泡早期,雌激素的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的发育,分泌量逐渐增高,至排卵前达到高峰。峰式分泌波较促性腺激素之分泌峰约早24 小时,以后降低。但在黄体发育过程中分泌量又渐增加,于排卵后7~8 天黄体成熟时又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至月经前急剧降低至最低水平。
  孕激素的变化在卵泡早期,孕激素血含量甚微。至排卵前,卵泡开始黄素化,孕激素血含量也略升高,排卵后随黄体的发育,孕激素的分泌量显着地增加。排卵前7~8 天黄体成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黄体的后半期更急剧下降,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二)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分泌变化,生殖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其中以子宫内膜的变化最为显着。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当卵巢内有卵泡发育及成熟时,在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现象即增生期内膜;排卵后,在卵巢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使增生的子宫内膜有分泌现象即分泌期内膜;卵巢内黄体退化后,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量的减少,子宫内膜失去了支持出现坏死和脱落,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称月经期子膜。但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是连续性的,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分期说明。
  (1)增生期在月经期中,内膜脱落的部分由基底层再生新的内膜,约在周期的第5~9 天,子宫内膜已完全修复,但内膜很薄,腺体散而稀疏,腺管狭窄且直,间质内的小动脉直而少。至月经周期的10~14 天,内膜已增厚,腺体及间质增生,腺体数量增多且变得弯曲,间质内小动脉延长并略呈螺旋状,管腔亦增大。此时,内膜的厚度可达2~3 毫米。
  (2)分泌期约至月经周期的15~19 天,即排卵后1~5 天,内膜继续增厚,腺体更增长也更弯曲,腺腔扩大,腺上皮细胞呈单层排列,底部出现含糖元的空泡,内膜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的增长迅速,扩张和盘曲更明显。在月经周期的20~24 天,即排卵后6~10 天,内膜表现出高度的分泌现象,腺体的弯曲与扩张达到高峰。腺上皮细胞增大,细胞核移向基底部,胞浆内有许多分泌颗粒,出现核下空泡,腺腔内含有大量粘性液体。间质疏松水肿,螺旋小动脉进一步盘曲。此时子宫内膜的厚度约为5~6 毫米。可分为
  二层:①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壁,此层在月经的周期中无明显变化,腺体呈静止状态,小动脉短而直,月经期此层不脱落,月经后由此再生新的内膜。②海绵层:此层是内膜中最厚的一层,在内膜的中间。腺腔内有分泌物,间质疏松水肿,有扩张的螺旋动脉,呈海绵状,故称海绵层。③致密层:即内膜的表层,腺体较少,且细而直。因海绵层和致密层都有周期性变化,故又合称子宫内膜的功能层。
  至月经的第25~28 天,即排卵后11~14 天,如果未发生妊娠,则黄体衰萎,雌、孕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腺体及腺上皮细胞缩小、变性,分泌物干涸,间质水肿消失,内膜的厚度减少1/5~1/3,螺旋小动脉受压而更弯曲,使血流不畅。在月经来潮前24 小时,螺旋小动脉开始出现节段性和阵发性收缩和痉挛,使远端的血管管壁及所供应的组织缺血坏死,血管痉挛后随而发生阵发性扩张,使已坏死的血管壁破裂,血液溢出,形成内膜下小血肿。至月经的第l~4 天,内膜中不同部位的螺旋动脉,更广泛地表现交替性的痉挛和扩张,组织有更多的局灶性血肿,于是坏死的内膜组织剥脱,表现为月经来潮。最后,子宫内膜的功能层全都剥脱,内膜的表面仅留有腺体和血管的断端,无上皮遮盖。继之,从基底层开始修复内膜,开始了新的周期。
  2.子宫颈及其分泌物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颈的内膜腺细胞分泌粘液,粘液的分泌量及其化学、物理性质都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并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月经刚过,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子宫颈枯液的分泌量也少。随着雌激素分泌量的增多,子宫颈粘液的分泌量也增加,并渐变稀薄而透明,状似蛋白清,在排卵期达高峰,此时的粘液可以延展拉成细丝至10cm 以上而不断。在雌激素的作用下,粘液中的氯化钠成分不断提高,到排卵时其含量可占粘液干重的40%~70%,吸收水分量也多,故呈稀薄而量多。由于其含有氯化钠的成分,故将粘液涂于玻璃片上,干燥后即能见羊齿植物叶状的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的6~7 天即可出现,至排卵前最典型。雌激素在近月经期水平甚低,粘液分泌量就减少,而且受孕激素的作用,氯化钠含量降至2%~20%左右,也不出现结晶。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粘液的分泌量显着减少,而且稠厚而混浊,延展性也差,拉丝时易断裂。涂片时,结晶模糊而表现为成排的椭圆体。
  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除输卵管肌肉的节律性收缩有周期性变化外,输卵管上皮在月经周期中也有相应的变化。在卯泡期,由于雌激素的影响,纤毛细胞变宽大,核近表面;无纤毛细胞较小,核近细胞底部,细胞内无分泌颗粒。到黄体期,在孕激素的影响下,纤毛细胞变短而小,无纤毛细胞则凸出于表面,并含有大量糖原,成为分泌细胞,这有利于营养运行中的孕卵。
  4.阴道上皮细胞的周期性变化。
  在月经周期中,随着雌、孕激素的变化,可引起阴道上皮的周期性改变,这种改变在阴道上段更为明显。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响下,底层细胞增生,渐渐演变为中层与表层细胞,使整个上皮增厚。其中表层细胞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为明显,细胞内富含糖原,糖原分泌后,经过寄生在阴道内的阴道杆菌的分解而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的酸度,可以抑制致病细胞的繁殖。排卵后,阴道上皮细胞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脱落,能见脱落的细胞多为中层细胞或角化前的细胞。临床上常根据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卵巢功能。

 

阅读(18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